分享

心悸

 新宇医馆 2018-07-13

心悸

  浅论经方治心悸 常钢 吉林市经开区常钢中医内科诊所
 

        摘要心悸主要表现为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临床较为多见,仲景书中亦多有论述。其病冈较多,且常有虚实夹杂者。笔者认为临证之时,应先辨六经、八纲,再辨痰浊、血瘀、水饮、气郁等症,据证选择经方,视其病机,适当予以加减或合方,随证治之,疗效显著。 关键词经方心悸 心悸之证,以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等症状为主。且常伴有气短、胸闷、眩晕、失眠多梦、烦燥不安等。临床较为多见,仲景_节中亦多有论述。笔者试从经方中归纳总结,加以鉴别,以使临证之时,可以得心应手,方证相应。
        
分证论治
  
一、心阳不振  本症心悸喜按,甚至惊惕不安,胸闷胸痛,舌质淡,舌苔白,脉虚数或结代。 治法:温通心阳,镇惊安神。 方药:可选用桂枝甘草汤以温通心阳。若心悸较甚,伴有惊惕烦躁者,可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以重镇安神。若更兼惊怍不宁,卧起不安者,则选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补益心阳,镇惊安神。
 
 
二、阴阳两虚  症见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心烦欠眠,面色无华,舌质淡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沉细或结代。 治法:通阳复脉,滋阴养血。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本方为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之剂,适于阴阳两虚,心脏失养所致的心悸乏力,虚赢少气之症。

  三、心脾不足   症见心悸心烦,少气懒言,面色萎黄,乏力倦怠,食欲不振,舌质淡,脉沉细。 治法:建中补脾,调和气血。 138 方药:小建中汤加减。本方具温中建脾之效,脾胃为营卫气血化生之源,化源足则五脏皆可得以濡养。故可用本方补益中气以治心脾不足之心中悸而烦者。

  四、心肝血虚   症见心悸失眠,虚烦不安,口燥咽干,或伴头晕,舌红,脉弦细。 治法: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方药:酸枣仁汤加减。本方养血调肝,安神定悸,清热除烦,适用于血虚失眠而致心悸者。

  五、心肾不交   症见心悸烦躁,失眠多梦,口燥咽干,或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健忘,舌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方药:黄连阿胶汤加减。本方可滋水泻火,交通心肾,适于心烦失眠而有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之症。

   六、水饮凌心  症见心悸眩晕,胸脘痞闷,或伴恶心呕吐,浮肿,小便不利,舌质淡胖,舌苔白腻水滑,脉沉弦或沉细。 治法: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可选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本方可温化痰饮,健脾利湿,用于脾阳不足,水饮凌心之心悸症。若更见肾阳虚衰,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畏寒肢冷,头眩身喟,振振欲擗地等症,则可选用真武汤加减治疗。

   七、热扰心神  本症可为胆火扰心之心悸烦燥,口苦咽干,胸胁满闷,或伴便干腹胀,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亦可表现为心中懊憔,虑烦不眠等热扰胸膈之证。若口渴多饮,小便不利,心烦不眠者,则为阴虚有热,水气不利。 治法:清热稳心,养阴除烦。 方药:胆火扰心者,可据症选用大、小柴胡汤加减。热扰胸膈者,可用栀子豉汤加减。阴虚有热,水气不利者,则可用猪苓汤加减。
]
  
八、肝郁气滞   症状为心悸不安,情绪不稳,甚则急躁易怒,或伴胸胁胀满,脘腹疼痛,手足不温,舌淡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透达郁阳。 方药:四逆散加减。本方疏肝解郁,对肝郁气滞所致的心悸不安,情绪不稳,或伴有脾虚之脘腹疼痛等症可临症加减使用。
]
  
临证加减 心悸之证,病因众多,临证加减需视其病因,或合方,或加味。若伴有血瘀者,可加丹参、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或合用桂枝茯苓丸。若伴痰浊者,可加陈皮、半夏、茯苓、栝蒌等化痰降浊或合用小陷胸汤。若惊悸不宁明显者,可加重镇之龙骨、牡蛎、磁石等品。总之,选方用药,需视病机,随证治之。 总结 心悸之证,病因较多,但亦不外虚实两端,且常有虚实夹杂者。临证之时,先辨六经、八纲,再辨痰浊、血瘀、水饮、气郁等症。据证选择经方,并可适当加减或合方,实为治疗心悸之良法,方证对应,则疗效显著.

 

  心悸病证名最早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称为心动悸、惊悸,简称。认为其主要病因为水饮,惊扰,正气虚损及汗后受邪等。目前心悸发病率较高,经方辨治此病证(症)很有优势,现举病案一则,谈点儿体会。

  刘某某,男,42岁。阵发性心慌伴胸闷不适5年余,加重半月。

  2012214日初诊。5年前,患者因频发心慌伴胸部满闷不适在某医院诊为频发室性早搏二联律,曾间断服用酒石酸美托洛尔及胺碘酮治疗。时发时愈,发时偏多,每于情志和疲劳等因素便发病。半月前因工作压力又加之熬夜而发病,心慌频作,伴胸部满闷胸闷不适,乏力懒动。服西药并静点生脉饮等7天,仍然发作,求治。

  刻诊:频发心慌胸闷,困乏,严重时卧起不安,纳差,眠差,时出虚汗,畏寒怕冷,大便溏,小便可。舌淡暗,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促,寸浮关尺沉微弦。心电图示:心率89/分,频发室性早搏。

  脉证合参,辨为少阴太阴合病,方拟苓桂术甘汤合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加味:炮附子15克,肉桂、生龙骨、生姜(切片)各30克,茯苓、生牡蛎各40克,生白术、炙甘草各20克,灵磁石60克,红枣9枚(掰开)。4剂,日1剂,浸泡1小时,文火煎1小时取汁600毫升,分3次服。

  二诊:诉服1剂后心慌胸闷即减轻,4剂服完,诸症好转,已停服西药及输液。但仍畏寒,特别是前胸和腰部,眠差,上方炮附子加至20克,干姜30克,炒枣仁30克,煎服法同上。共服药12剂,诸症消失。

  按  该案系久病阳虚寒盛,水饮上凌于心,心神不敛,且有营卫不和。治疗重在温化寒饮,镇惊安神,兼以调和营卫。故主以苓桂术甘汤温中焦之阳,以化饮降逆,合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温通阳气,祛水饮结聚,镇惊安神。以肉桂易桂枝,意在加强温里祛寒、通血脉之力。因蜀漆有小毒且不常用,故以茯苓代替,茯苓可祛水饮结聚上逆而宁心,《本经》谓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龙骨、牡蛎大剂量应用能有效收敛浮越之阳,镇惊安神。附子加强温阳、化寒饮、降逆气之力。二诊已见疗效,效不更方,因仍然畏冷,三焦皆见阳气不足,说明病较重而上方附子量轻,原方加重炮附子的量,再加干姜,暗合四逆汤义,以加强温里扶阳化饮之力。加炒枣仁30克,以助益阴潜阳、宁心安神。

  近代医家祝味菊常以附子与酸枣仁、朱茯神配合使用,谓其为强心治悸之对药,取其温阳和营,使温而不燥,共奏潜镇浮阳,养心安神之功,实为经验之谈。

  应用经方要重视方药剂量间的配比,方药剂量间的配比基本正确,是用经方提升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可以说是应用经方的诀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