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审美是一种幸福的素质,而家长是最该补课的人。

 黄金想当然 2018-07-14


五月二十日,应福州春芽围棋邀请,搞了一台小讲座,下为讲座文字实录。



如果你歌唱美,即便你是在沙漠的核心,你也会有听众。   ——纪伯伦

 

下午好,很荣幸在比沙漠还热的福州与大家见面,也感谢春芽围棋郑老师的邀请和安排。我很紧张,因为没有在白天这么近距离的条件下做过讲座,而且在座各位很多都是熟人以及各行业的精英,浓缩的才是精华,我不敢造次。另外了解我的人都知道,这个人不太会说话,如果有讲不好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我从美院毕业后一直在做各类与艺术相关的工作,从艺术教育到设计,出版策划,玉雕,写作,再到艺术教育,形成了一个回路。但这些年最多的思考和精力都是与艺术教育有关。辛苦大家在这炎热的午后赶到这里,冒着虚掷光阴的危险听我讲话。

 

虚掷光阴,是罪恶和悔恨的根源。凡是不能立刻制造效益的,在如今的社会语境中,就是务虚。但虚与实真的是对立的吗?所谓的虚就没有实际的意义吗?我们应该怎么认识那些物质难以衡量的东西?

 

我试着和大家谈谈我的一点浅陋心得。

 


琴棋书画,被称为文人四友。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人和贵族的四项技能指标。到了当代,下围棋已经变得甚是风雅,也甚是务虚,显得十分小众。我不懂围棋,只知黑白之中有阴阳生克,也有韬略纵横,而且从我的专业角度看,瓷质的黑白子错落于棋盘之上,俨然是一套结构缜密的装置作品。中国人善用黑白两色概括世间万物,这起源于道的理念,相生相克,互为表里,却没有绝对的你死我活。水墨画、书法、基本也是黑白两色为主,国人用一种极简的呈现方式,表达了最宏大而抽象的思维及情感。

 

中国人,尤其是古代中国人,将很多东西玩成了艺术。喝茶喝出了茶道,饮酒要曲水流觞吟诗作赋,弹琴抚卷之前要沐浴焚香,文字书写衍生出书法篆刻,服装设计也比今天讲究多了,看看如今中小学生丑陋的校服,和古代秀才的便服,高下立判。

 

中国人自古以来是重视审美养成的,而这些审美情趣的存在,并未阻碍中国的GDP曾经长期处于世界第一。中国人是浪漫多情的,也是厚重朴实的。说中国人怯懦、粗鄙、目光短浅受欺负是近两三百年的事,那时汉文化的脉络几乎被斩断,精神萎靡目光短浅,加上新中国的政治运动,风风火火的砸掉了一个旧世界,很多文化遗迹和精神血脉被毁,这新的世界便像是缺了钙,十年浩劫,历代焚书坑儒的综合损失也许也无法和它比拟。此后中国人失去了一种思辨精神,也失去了很多感性与浪漫,越来越服从于现实生活,忌惮于幻想。

 

我们不谈历史,也不谈政治罢!让我们的话题回归到一个人。如果一个人缺乏审美和浪漫会怎样。


 

首先没有审美的人危险系数高

 

凡是美的,必然也一定程度上符合主流的道德标准和人性发展。一个懂美的人,不会故意去做伤害别人的事,也不容易被丑恶侵蚀。懂得艺术的美,文化的美,就会懂得人性的美。这有利于一个人甄别黑白善恶。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首先要看清淤泥,读懂清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没有审美的人容易失去善恶的边界,走向人生的险境,并把这种危险带给身边的人。


人的生命总量是个常数,非此即彼。用在哪个方面的时间长,相对应的别的方面就会少花时间。把精力放在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体验上,就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接受负能量。

 

人的情绪和精神是需要宣泄通道的,如果失去文化艺术这条通道和隐形准绳,人就会去寻找别的低级刺激。沉溺游戏、酗酒、赌博、吸毒、等如此常见,其实不难解释。这都是空虚与压抑的结果。


 

其次,没有审美的人格局差。

 

人类都有适应性,尤其是年轻人适应性更强。如果他的成长和生活环境是丑陋的,平庸的,日积月累,这种丑陋平庸就会在其精神世界里成为一种日常。垃圾堆里长大的孩子,从感官上会对脏乱差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一个在优雅、干净、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也会天然的对脏乱差感到排斥和厌恶,甚至主动去改造周边环境。

 

美都是相通的,就像一个人懂得围棋的风雅,就会对其它风雅的事物产生共鸣。懂得绘画的人也许不会演奏乐器,但是却可以欣赏音乐,更好的体会音乐中所呈现出的画面感和情绪波动。一个懂一点音乐的人,也许会对很多有韵律的东西发生兴趣,哪怕他不会写古体诗,却能被诗歌里的文字韵律所感染。

 

人的审美养成,不但体现在具体的文艺科目上,而且会潜移默化影响他成长发展的各个方面。从身体姿态到意识形态,从待人接物到择业择友,无不受审美活动的影响。

 

而没有审美的人,往往自己无法发现和创造高品质的生活方式。若有心借助他人之力提高层次,还有挽救余地。但如果坚守自己的庸常的,粗俗的,狭隘的人生格局,最后只能烦躁而不知其根源,变得麻木颓废。并将一种低级的生命状态,传导给身边的人,尤其是子女。


 

再次,没有审美的人,缺乏竞争力。

 

这可能是最现实的角度了。但很多人却认为审美教育仅仅是主餐之外的零食,是聊胜于无的存在。

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试和就业几乎是其所有内容。中国孩子的应试能力在国际上首屈一指,但大多都缺乏艺术感知和独创精神。应试,重点在“试”,而深远的影响是,将人打造成了“应”的高手。我常感慨于大学一年级新生在开学典礼上的致辞,第一句往往是: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学长。然后围绕学校的校训展开高考作文式的热烈阐释,最后在政治性的豪言壮语里庄严结束。这和我们的政府工作报告别无二致。我们的孩子从小学就在套路里学习,一直到大学,套路越来越纯熟,知道顺应的绝对必要,放弃了独立精神和自由人格。

 

曾经理工科的学生认为人文社科类的学生没出息,人文社科类的学生觉得学艺术的学生没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受过高等教育的城镇人口比例越来越高。同质化的竞争愈演愈烈。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渗透,未来越来越多的人类工作都将由机器完成,因此大量劳动者会遭遇“降维攻击”,失去在社会中的立足之地。这个时候,独特人格和创造力就显得尤为珍贵,而这正是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

 

科学探索将把人类引向何方,谁也无法判断,但以近半个世纪的状况来看,人类的知识在膨胀,心灵在退化。国内外都是如此,不再有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出来引领人类的思想,也鲜有真正的艺术大师开创新的审美纪元。不过与此同时,人们对设计对艺术越来越重视,人们对美和灵魂的拷问又开始了新的一波回潮。教育家蔡元培说过:以美育代宗教。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艺术的美,和宗教信仰一样,都可以洗涤人的心灵,都可以为精神提供寄托。身体是我们用于生活的一部机器,而我们的精神才是核心处理器。我们为身体做的事太多,似乎整个生活都在围绕身体的需求而展开,与此同时为精神做的事太少,精神似乎丧失了领导权。

 

我大胆猜测,如果有一天人类迷失在科技的泛滥并最终成了机器的奴隶,只有哲学和艺术可以唤醒人类。

 




说了这么多,审美养成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

 

假如我们理性的工作是帮助我们获得物质的充实,环境的改良。那么审美就是帮助我们体验获得的过程和获得的结果,是一种体验幸福的能力。

 

人不但要有生存发展的理性素质,也要有体验幸福的感性素质,审美活动就是这样一种感性素质。

人如果只有理性素质而没有感性素质,就会变得比较无聊无趣。而这种无聊,会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一些人去旅行基本就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点拍照。如果你有这样的旅伴,就会非常痛苦。他们感兴趣的事特别少,打打牌,玩玩手机,随大流行动,旅游一圈下来,什么印象也没有。如果你问他这次旅游好玩吗?他只能说,挺好。好在哪里却说不出来。很多来自于这个世界的养分,他是感知不到也吸收不了,真是万花丛中过,眼前一片黑。

 

婚姻生活也是如此,两个感性素质差异很大的人,很难愉快的相处。有人愿意为了美买单,有人却只坚守够用原则。这就会产生分歧。一些妻子常为丈夫邋遢的作风和衬衣领口的油腻感到无奈。而一些丈夫又为妻子艳俗暴露的打扮而感到气恼。

 

有的人,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因为他对自己所穿的所用的以及环境并没有审美知觉,只能通过价格和别人的判断来判断。

 

土豪之所以土,是因为欠缺审美。贵族之所以贵,是因为具有美的精神。富与贵,还有八千里路云和月。

 

审美教育,可以改良一个人的精神气质,继而影响整个家族的文化传承。我们现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了,但物质无法持久传袭。老一辈早早的给孩子准备了房准备了车,竭尽所能提供物质保障,却忽略一个家族真正有价值的是在时代相传的精神力量。家风是什么?无非就是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荣誉,责任,奉献,审美,就是其基本构成,其影响可以波及后世若干代,一个审美基础薄弱的家庭,阶层的提高比较艰难,提高之后的稳定性也较差。

 

我们买一个皮包花去几万元,甚至不惜为此出国扫货。一些女士做一个头发花掉成百上千,这些外在的装饰如果没有良好审美的支撑,效果也许会适得其反。想要解决问题,必须从内部着手。

 


 

儿童和青少年阶段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最重要的窗口期。一个人的生命底色,基本来自于这个阶段所接受的各类影响。错过这个阶段,人格基本定型,再想有什么大的变化十分困难。如今在各大媒体上,各类低级恶俗的搞笑段子,影视作品和娱乐节目不断在提高一个人成长的危险性,一个人如果从小就接受这样的熏陶,当他长大成人也会这样对待生活理解生活。


我们的媒体和文艺,之所以近些年越来越低幼媚俗惨不忍睹,正是因为之前那几代人的教育结构有缺失所致。琳琅满目的培训机构,花样迭出的游戏教学,短期内似乎给了孩子以积极影响,但其实在启蒙教育这个阶段,很少有人针对不同年龄层心理发展的特点研究和展开教学。如此这般的随意,是另一种危险。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各位朋友,艺术的学习以及审美的养成,不仅是“兴趣爱好”就可以概括。认识美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里面一定会充满酸甜苦辣,也正是这些味道,延展了美这个概念的外延。

 

审美养成的过程,需要教学内容的立体化,来构建一个学生认知的整体性。从视觉,听觉,触觉,从绘画,电影,到文学,整体的引导一个人感性素质的成长。不拒绝深刻,不排斥个性,不逃避问题,让学生因获得有效营养而枝繁叶茂,并学会自我修剪和升华。


人生需要审美,是审美让一个人的心灵更加完整。让一个人更能抓住幸福的要义而不至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失去方向。审美养成之过程,是理解幸福、获得幸福之过程,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说到这里,大家觉得审美还是务虚吗?也许依旧是吧,毕竟心灵和人格的美,以及一个人对美的感知有时很难转换成具体物质来示人。但是就像荣誉感、自尊和爱一样,他们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永远知道它的存在和分量。


如何成为一个由内而外散发着美好的人,而不仅仅把物质的丰饶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这是这个时代需要认真思考的事。

 

最后,以英国哲学家席勒的话作为本次讲座的结束吧,再次谢谢大家的到来!



自然只给了我们生命,艺术却使我们成了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