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时候发了八个医案(1~8),基本上能概括一下泄泻这个病了。主要是从法上来概括。以后临床处方可以多法合用。 1、泄泻一般的会想到脾气虚和脾阳虚,这种的用参苓白术散或者理中汤。脾肾阳虚的用四神丸。 2、泻心汤类。呕利痞。呕重的选半夏泻心汤。下利重的选生姜泻心汤。上焦有热象的选甘草泻心汤或者黄连汤。(医案5) 3、有表证的下利。表实葛根汤。表虚桂枝汤。少阴表证白通汤。湿重有表证的话就是藿香正气汤。(医案3) 4、有少阳证的下利。黄芩汤,小柴胡汤。有积滞的可以用大柴胡汤。(医案4) 5、下利且内热重的。用葛根芩连汤,或者白头翁汤。 6、下利水状且小便少的。用五苓散,伤阴生虚热的用猪苓汤。这种方法儿科用的挺多的。(医案1、2) 7、肝木克脾土的下利。痛泻药方。痛、泻、情志不畅。(医案6) 8、日久滑脱的下利。要配合赤石脂禹余粮之类的固涩剂。(医案7) 9、久利寒热错杂的下利。乌梅丸。(医案8) 注意事项:久利慎分利;初利慎涩法;必要时重视风药和升提药的应用。 附医案: 医案1、王某,女,1岁三个月。患儿两天发冷发热,鼻塞流涕,出汗,昨夜又泻下水样便4次,今晨泻下四次,尿少,舌淡苔白厚,指纹淡,现体温36.4度。 处方:泽泻6g 猪苓茯苓白术各3g 桂枝2g 水煎服。证属外感风寒,水湿内停,气化失常,治当健脾祛湿,兼以解表。一剂后腹泻止,鼻塞失,舌苔转薄。二剂而诸证皆除,病愈未发。 医案2、梁某,男,四岁,患儿泄泻清水样便7天,服藿香正气、枳术丸、保和丸及各种抗生素无效。刻诊泄泻如水状,日行十余次,纳呆,神疲倦怠,啼而无泪,舌光绛无苔,脉弦细数。 处方:猪苓15g 阿胶15g 茯苓12g 泽泻12g 滑石20g 牡蛎20g。服一剂泻止,舌上津回。守方加麦冬12g 五味子3g 太子参12g。服三剂,诸证悉愈。后改参麦加四君子汤善后。眼神困倦,啼而无泪,舌绛无苔是利久伤阴之表现。阴虚肾气不充关门失禁,水奔大肠,利久不止。故用猪苓汤分利小便,兼以育阴化气。加牡蛎者仿一甲煎之意摄纳阴气。取效后用甘寒滋阴法。后期健脾巩固。 医案:刘某,男,四岁。患儿前日汗出受凉,昨日起发生肠鸣腹泻,大便清稀带风泡沫,日数次,伴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啼涕,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 处方:葛根12g 麻黄5g 桂枝6g 白芍10g 大枣3枚 生姜2片 炙甘草3g 药进一剂腹泻减,表证除,再剂则泄泻痊。此为太阳阳明合病下利。表现为下利和表证,这可以理解为下利,而人体以表证这种形式来反映,所以治法用葛根汤解表来因势利导而告愈。后世俞嘉言于此法有发明,用人参败毒散治下利,名曰“逆流挽舟”。 医案4:王某,男,28岁。初夏迎风取爽,继而发热恶寒头痛,医用解表药,病愈。又三日,口中甚苦,且有呕意,大便下利黏秽,日四五次,腹中作痛,且有下重感。切其脉弦数而滑,舌苔黄白相染。 处方:黄芩10g 白芍10g 半夏10g 生姜10g 大枣7枚 甘草6g 本案以邪入少阳为主,影响到阳明而发病。为少阳阳明合病。胆热上犯为口苦和呕,下迫大肠而泄泻,且少阳气机壅滞会腹痛和有下重感。此正为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如考虑少阳为主用小柴胡汤的话,须加味。 医案5:彭某,女,30岁。因吃葡萄患腹泻3天,每日3次水样便,腹微疼,咽干不思饮,心下痞满,纳差,嗳气,腹时胀满而肠鸣漉漉,四肢乏力,苔白腻,脉弦滑。 处方:生姜12g 干姜3g 炙甘草10g 党参10g 半夏12g 黄芩10g 黄连10g 大枣4枚。患者饮食中寒,中阳不运,水饮内作。见肠鸣下利,心下痞满,嗳气,纳差,以及舌脉等,显系生姜泻心汤证。故投之调理脾胃,宣散水饮,三剂而愈。伤寒论三泻心汤治痞的区别:半夏泻心汤以呕吐为主。生姜泻心汤以肠鸣下利为主。甘草泻心汤以出现热像为主。 医案6:张某,男,33岁,腹泻腹痛月余,理中汤保和丸以及西药治疗未见减轻。刻下腹部胀满疼痛,痛则欲泻,泻则痛减,每日泻下便溏7~8次,大便中带有粘液,有时反酸恶心。舌淡红,苔薄腻。脉弦见于右关。 处方:陈皮10g 白芍30g 防风10g 白术12g 。药服三剂痛泻减其大半,续服三剂,病愈。本案泄泻为肝强脾弱,木乘土中。辨证眼目两处,一个先痛后泻泻则痛减,古人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在一个右关脾脉见弦。故投痛泻药方而愈。注意本方中芍药用量独重。刘渡舟说芍药可以泻土中之木。可以参考一下小建中汤和桂枝加芍药汤。 医案7:陈某,男,67岁。病者年近古稀,恙患泄泻,屡进温补脾肾诸药,淹缠日久,泻总不止。证见形瘦面憔,短气懒言,脉息细弱,舌淡苔白。 处方:赤石脂24g 禹余粮18g 肉豆蔻9g 党参15g 白术9g 茯苓9g 陈皮3g 炙甘草3g 巴戟天9g。5剂显效,续服5剂痊愈,后服参苓白术散15剂收功。年老气虚,久泻滑脱,只补不固,徒劳无益,故在前温补脾肾中加入下焦收涩药赤石脂禹余粮而愈。正和伤寒论159条“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 医案8:赵某,女,23岁。1951年起,大便溏泄,时发时止,服多种药物,未曾治愈。1961年冬开始腹泻次数增多。刻诊,白天大便二三次,夜间一二次,便前肠鸣腹胀作痛,频频矢气,窘迫难忍,便后腹内即舒。伴见多汗,手心热,口干思饮,食少,腰酸,下肢沉困,腹部喜温,月经闭阻。脉沉细,舌质淡,苔白滑腻。 处方:党参10 肉桂5 黄连3 木香5 川椒3 当归9 白芍9 炙甘草5 四神丸18(包煎)。这是秦伯未医案。用乌梅丸奏效。辩证两个眼目,一,久泻。二,寒泻合掌热口干经闭等肝虚郁热,为寒热错杂。凭此两点可用乌梅丸。 本文转载自http://user.qzone.qq.com/1141180094/blog/1375754672 |
|
来自: 鉴益堂 > 《36.[杏林医话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