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柯琴与伤寒来苏集

 鉴益堂 2018-07-14

摘要 柯琴精研《内经》与《伤寒论》,融贯《内经》于《伤寒》之中,发仲景所未发。曾校正《内经》着有《内经合璧》一书;又注疏《伤寒论》着有《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二卷、《伤寒附翼》二卷合称《伤寒来苏集》。柯氏注疏《伤寒论》客观求证,在他仔细考证后,该改该删者改之,如无根据者则不敢更动。从辩证论治的角度出发,合于临床者用之,不合于临床者舍之。以方类证并创立经界学说;认为六经各有定方,方不拘经,有是证用是方。首论伤寒、杂病治无二理。注重方解并以比较法分析方剂。

关键词:内经 伤寒论注 伤寒论翼 伤寒附翼 以方类证 辨证论治 经界学说

柯琴,字韵伯,号似峰,清康熙、雍正年间(公元1662-1735年)浙江慈溪(今余姚县丈亭乡)人,后来迁徙于吴地虞山(今江苏常熟县),而终老于此。其同乡孙介夫先生在《伤寒论翼》序言中说:“吾乡似峰先生,儒者也,好为古文辞,又工于诗,余目为一书生耳.……惜其贫不能自振,行其道于通都大国,而 息于虞山之邑,又不敢以医自鸣,故鲜有知之者。”冯明五则在序文中谓其:“为吾慈庠彦(受过选拔的秀才),不得志于时,……岂非天抑其遭际,以毕志纂修,潜通《灵》、《素》幽隐,上接仲景渊源哉。”柯氏一生好学多闻,工于诗文,却无缘于仕途,于是隐居在虞山,潜心研究医学,精研《内经》与《伤寒论》,融贯《内经》于《伤寒》之中,发仲景所未发,将《伤寒论》简奥的义理发挥得透彻明了。曾校正《内经》着有《内经合璧》一书,可惜未曾付梓,早已亡佚失传,后来又注疏《伤寒论》着有《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二卷、《伤寒附翼》二卷合称《伤寒来苏集》,.此书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

    柯氏著作《伤寒来苏集》的动机,主要鉴于《伤寒论》原文自从王叔和编次以后,内容颠倒错乱,某些部份前后矛盾,义理不明,他说:“前此注疏诸家,不将仲景书始终理会,先后合参,但随文敷衍,故彼此矛盾,黑白莫辨.”于是担负起注疏《伤寒论》的重责大任。曾言:“著书固难,而注疏更难”。呕心沥血,精心研究,一丝不茍地“逐条细勘,逐句研宙”,将原书错简讹文予以纠正。他在凡例中指出:“条中有衍文者删之,有讹字者改之,有阙字者补之,然必详本条与上下条有据,确乎当增删改正者,直书之。”柯氏面对学术的研究态度严肃认真,客观求证,尝谓:“读书无目,至于病人无命”。“胸中有万倦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胸中无半点尘,目中无半点尘者,才许作古书注疏”在他仔细考证后,该改该删者大胆改之,如无根据者则保留不敢冒然更动。柯氏认为要恢复原文旧冒已属不可能,于是实事求是,从辩证论治的角度出发,凡不合于临床适用者,纵使是仲景之文亦不采入;对临床有指导意义的条文,即使是叔和之笔亦一并录用。他说:“虽非仲景编次,或不失仲景心法”柯氏尽其所能如实地阐发仲景原意,得到许多医家的赞扬。冯明五在序言中提到:“时吴门叶天士先生至虞,且展卷而异之,以为有如是之注疏,实阐先圣不传之秘,堪为后学指南。”叶天士赞之曰:“柯  伯之注疏,透彻详明,可谓精而不乱。”

    柯氏注疏《伤寒论翼》四卷,先于首篇及每经各立总纲一篇,以提纲挈领。按六经辨证,每经再分若干证,而以方名证,先辨证,后附方,除痉湿暍证、热厥利证、阴阳易证、诸寒热证外,全部以方剂名证。他于凡例中说明:“起手先立总纲一篇,令人开卷,便知伤寒家脉证得失之大局矣;每经各立总纲一篇,读此便知本经之脉证大略矣;每篇各标一证为题,看题便知此方之脉证治法矣。”又说:“是编以证为主,故汇集六经诸论,各以类从其证,是某经所重者,分别某经,如桂枝、麻黄等证列太阳,栀子、承气等证列阳明之类。其有变证化方,如从桂枝证更变加减者,即附桂枝证后;从麻黄证更变加减者,附麻黄证后。”柯氏如此编次,使全书内容系统化、条理化,更切合临床应用。

柯氏谓:“仲景治法,悉本内经”,因此引经据点,将《内经》的理论融于注文之中,使仲景原文理晰而义明,且多能发前人所未发之旨。如注“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注曰:“太阴则满实不痛,阴道虚也;阳明则大实而痛,阳道实也。”又如“两耳聋无闻”先前诸家之注皆以为乃肾家真阳败泄,故肾窍之两耳无闻;独柯氏考证《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色赤,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而注曰:“心寄窍于耳,心虚故耳聋

柯氏将宋本《伤寒论》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列于首条作为全书总纲,其用意在标明阴阳的重要性,并指出:“阴阳指寒热,勿凿分营卫经络”。与历来注家之见解别有不同。柯氏联系、归纳脏腑、经络、气化学说,综合进行注解,如注太阴提纲证说:“太阴之上;湿气主之,腹痛吐利,从湿化也;脾为湿土,故伤于湿,脾先受之;然寒湿伤人,入于阴经,不能动脏,则还于腑,腑者,胃也;太阳脉布胃中,又发于胃,胃中寒湿,故食不纳而吐利交作也;太阴脉从足入腹,寒气时上,腹满时痛。”充份体现了六经的实质。

伤寒论翼》分上、下二卷,上卷为某些重点问题的专篇论述和发挥,下卷则分别论述六经病的提纲、证候类型、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并穿插症与症,证与证,病与病之间的鉴别,尚有专篇讨论《伤寒论》据法制方,选方遣药的原则与方法。《论翼》在《来苏集》中占有重要地位,此书表现出柯氏的主要学术思想,可以协助突破学习《伤寒论》时所遇到的障碍。柯氏认为《伤寒论》不仅论述伤寒,而且统论所有杂病,他指出:“原夫仲景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并指出凡条中不冠伤寒者即与杂病同义,另一创新观点为六经经界学说,其曰:“仲景之六经,是经界之经,而非经络之经。”认为六经指的是区域范围的 “面”而不是经络之经的“线”,是六个领域分区,所有疾病皆在此六个范围内。他说:“仲景立法,能合百病,兼该于六经而不能逃六经之外,只在六经上求根本,不在诸名目上循枝叶。”无论伤寒或杂病,有是证用是方,而不必岌岌于名称。柯氏重视辨证论治,曰:“因名立方者,粗工也;据证定方者,中工也;于证中审病机察病情者,良工也。”强调知机得情以立法处方,则可获桴鼓之效。柯氏以方类证,并认为六经虽各有定方,然而,方不拘经,有是证便可用是方。其曰:“仲景之方,因症而设,非因经而设,见此症便与此方,是仲景之活法。”

    《伤寒附翼》二卷乃按六经次序,先列总论,述明本经方治大略,再分别对各个方剂的组方意义及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比较。柯氏认为:“六经各有主治之方,而他经有互相通用之妙”,“但求证之切当,知其机,得其情”。如麻黄汤、桂枝汤为太阳而设,而阳明之伤寒、中风亦用之。真武汤为少阴水气设,而太阳之汗后阳虚水泛亦用之。因此,每方列述主证之后,必说明其病机所在,若合是证,同其机者,便可用是方。如论述小青龙汤:“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渴,或利,或曀,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用此发汗利水……此因心气不足,汗出不彻,故寒热不解而心下有水气。”柯氏尚善于将此方与彼方两相对照,或从脉证上比较,如桂枝人参汤与葛根芩连汤,“二证皆因下后外热不解,下利不止,一以脉微弱而心下痞硬,是脉不足而证有余。一以脉促而喘反汗出,是脉有余而证不足,表里虚实,当从脉而辨证矣。”或从病位病性比较,如“大小青龙攻太阳之表,有水火之分;大小陷胸攻太阳之里,有痰饮之别,不独以轻重论也”;或从从治则上比较,如太阳发汗有麻黄汗在皮肤,桂枝汗在经络,葛根汗在肌肉,大青龙汗在胸中,小青龙汗在心下之别;或从药物上比较,如附子汤与真武汤,倍朮附去姜而用参,则是温补以壮元阳,用姜而不用参,则是温散以逐水气。

柯氏同乡孙介夫赞之曰:“上下千载,驰骋百家,前无古,后无今,竭志谈心,穷晰至理,揆之岐伯仲景之所传,辎铢不爽,余一十年来,所见医书种种,未有如是之明且快也。”柯氏穷其一生致力于《伤寒论》的注疏,使仲景心法得以流传,其以方类证并创立六经经界学说;重视辨证论治,认为六经各有定方,方不拘经,有是证用是方。洞悉仲景知见,力倡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对方剂反复比较,对方义解析精道,对伤寒论在临床上的应用俾益甚多`是后世医家必读之书。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gkj0993006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