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岭南名医何炎燊:治小儿寒热错杂慢脾风

 鉴益堂 2018-07-14

彭某,男,2岁。

1975年3月患泄泻,其母惑于“千金难买春头泻”之谬说,不以为意,自购消导药与之服食经旬,病重时始入院治疗,诊断为“中毒性消化不良”。1周后病情好转,惟泄泻未止耳。

自动出院,辗转就医于各门诊中西医之间,甚至日易一医,皆无显效。四月初来我院就诊时,病已38天。

据云:现一昼夜仍泻10次左右,泻时肠鸣漉漉,先下稀水,完谷不化,继则里急后重,努责频频,又滞下黄色粘液少许,或带鲜血(检视之乃肛门红肿破损所致,与肠道无关)。口渴思饮,多饮则吐,知饥而不欲食,强食则呕逆,小便黄短而浑。视其人,肌肉尽削,神气极疲,昏睡露睛,时而惊惕搐搦,时而烦躁呼叫,咬牙抓衣,息微而促,四肢厥冷而后脑发热(体温38.2摄氏度)。腹满如鼓,青筋暴露,遍布灯火爆痕无数(民间中医用灯火爆法)。舌质暗晦,尖边起红刺,苔黄燥,脉弦细数,重按则涩弱似散。

余曰:“此病甚重,刻下不但火衰土败,痉厥已作,且加肝木偏旺,疏泄太过,寒热虚实错杂,处方用药,实费周折。”

乃仿仲景乌梅丸法加减:

乌梅肉、黄连、肉豆蔻、丁香、金蝎、钩藤各4.5克,附子、白术各9克,炮姜6克,党参18克,五味子、炙甘草各3克。

每日另用洋参6克,粳米一撮,熬饮代茶。

一剂夜睡稍安,烦渴减,搐搦缓;二剂四肢温,后脑热退;三剂搐搦全止,泄泻减。从第四剂开始,去钩藤、全蝎,加破故纸9克。服至第七剂,大便每日四行,成糊状,无里急后重感,进食不呕。乃去黄连、丁香,加黄芪、茯苓各15克,服至15剂,诸恶候悉退。又半月大便始成形,继进大补脾肾之剂,遂日渐康复。

按:此即幼科所谓“慢脾风”之病,实由误治酿成。初来诊时,其母出示前方一叠,乃知医者多为假象所惑:

有见其舌刺燥渴,作热邪烁津治者,不知乃津液下夺,阴不上承之故;有见其腹满绷急,作胃肠积滞治者,不知乃脾虚气滞,运化无权之故;有见其小便浑短,作湿热困阻治者,不知乃下泉枯竭,阳不流布之故;有见其惊厥神迷,作心肝积热治者,不知乃元气匮乏,心神失守之故;遂致迁延日久,恶候蜂起矣。审其病机,颇类厥阴病之乌梅丸证。

章虚谷论乌梅丸云:“木邪肆横,中土必困,故以辛热甘温助脾胃之阳,而重用酸以平肝,佐苦寒泻火。”余师其意立方,但患儿兼见风动神衰危象,故参入《谢映庐医案》之大回生汤法,化裁成方。谨守病机,药随证转,因而获效。

附:谢映庐《得心集》医案大回生汤方:

人参、白术、黄芪、附子、枣仁、杞子、茯苓、肉桂、丁香、白豆蔻、钩藤、全蝎、甘草,煎成入赤石脂末和服(原书无药量)。

原书云:“治小儿夏月吐泻及杂病误治成慢脾风症,一切脾肾虚寒,发痫惊风,实有起死回生之功。”

来自:中医程桂生  >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