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穴位贴敷:内科疾病之慢性支气管炎

 伊悠帆123 2018-07-14

      1.九味慢支寒饮膏(《外治心悟》)

       穴位:肺俞(双)、心俞(双)、膈俞(双)、璇玑、膻中

      药物组成:附子60克,白芥子、地龙、细辛各30克,延胡索、甘遂各20克,冰片、樟脑各10克,麝香1克,生姜适量。

      制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以生生姜汁调成膏糊状,装瓶备用。取药膏2克,用橡皮膏贴于肺俞、心俞、膈俞、璇现、膻中穴上,24小时后取下。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寒饮型)。

      注意事项:局部皮肤若感疼痛或痒甚可提前取下。

      2.九味慢支痰热膏(《外治心悟》)

      穴位:肺俞(双)、心俞(双)、膈俞(双)、璇玑,膻中

      药物组成:天竺黄60克,白芥子、地龙、细辛各30克,延胡索、甘遂各20克,冰片、樟脑各10克,麝香1克,生姜适量。

      制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以生姜汁调成膏糊状,装瓶备用。取药膏2克,用橡皮膏贴于肺俞、心俞、膈俞璇肌、膻中穴上,24小时后取下。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热痰型)。

      注意事项:局部皮肤若感疼痛或痒甚可提前取下。

      3.伏天药饼[1986年《浙江中医杂志》(7)

      穴位:肺俞(双)、厥阴俞(双)、膏育(双)、心俞(双)、膈俞(双)、肝俞(双)、胆俞(双)、脾俞(双)、胃俞(双)

      药物组成:细辛、白芷、白芥子、甘遂、铅粉各等份,生姜适量。

      制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用蜂蠻调成糊状,做成蚕豆大圆饼备用。从肺俞开始,依次往下顺阴俞、膏育、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每次贴1穴,左右成对,用生姜片擦到穴位处发热,置药饼于穴上,外用纱布固定。每次贴24~48小时,每隔3~4天用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可连续2~3年的伏天贴敷。症状严重者加贴天突、膻中各1次。

      主治:慢性气管炎。

      注意事项:贴敷处有时出现发热、发痒或有小水疱,停用后自愈。

      4.贴敷饼(《外治汇要》)

      穴位:主穴:肺俞、定喘、天突、膏育俞;配穴;膻中、丰隆、命门

      药物组成:麻黄、细辛、芫花、肉桂各10克,白芥子、杏仁各30克,白酒适量。

      制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药粉适量,用白酒调和,做成药饼如铜钱大,烘热贴敷穴上,上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次选主穴2个,配穴1个,交替使用。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5. 慢支贴膏(《外治汇要》)

      穴位:天突、大椎、肺俞(双)人迎(双),中府(双)

      药物组成:芫花、皂角刺、细辛、肉桂、麻黄、大黄、木鳖子各24克,甘遂、川乌、蓖麻子、白芥子各30克,鹅不食草15克、川椒9克,巴豆3克。

      制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用蜂蜜调成糊状,做成蚕豆大圆饼备用。以天突、大椎、肺俞为一组,人迎中府为一组,每次贴敷1组,交替使用。用时取膏药4块,贴于1组六位上。3天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6. 芥砒膏(《外治汇要》)

      穴位:定喘(双)、肺俞(双)

      药物组成:白芥子1.5克,砒石0.3克。

      制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密封备用。用时取药粉适量,用米醋调成糊状,贴敷于定喘、肺俞穴上,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3-5天为1个疗程。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7. 三白膏(《外治汇要》)

       穴位:涌泉(双)、定嘴(双)、天突

       药物组成:白芥子、白矾各30克,白面粉、米醋适量。

制用方法:特前2味药研细末,装瓶密封备用。用时取上药末和白面粉少许,用米醋调成糊状,于每晚临睡前取少许药膏贴敷于涌泉、定喘、天突穴上,痰多加贴丰隆穴,用胶布固定。每次贴12小时,3~12次为1个疗程。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8.止咳膏[1990年《辽宁中医杂志》(5)]

      穴位:肺俞(双)、心俞(双)、膈俞(双)药物组成:生甘遂20克,白芥子35克,延胡索20克,细辛35克,肉桂10克(儿童用量酌减),醋或酒适量。

      制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药粉适量,用醋或酒调成糊状,做成圆形药饼(约6克),摊在直径5.5cm的硬塑料纸上,分别贴在肺俞、心俞、膈俞3个对称的穴位上,用胶布固定。嘱患者喝温开水,微微出汗。于夏季初、中、末三伏之首日贴敷,每伏贴1次。15岁以下儿童每次贴4~6小时:成人每次6~8小时。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注意事项:对药物不敏感者可适当延长时间,但以患者耐受程度为度,灵活掌握。

       9.白芥子膏[1988年《黑龙江中医药》(1)]

       穴位:肺俞(双)

       药物组成:白芥子100克,面粉适量。

      制用方法:白芥子研细末,分3次用。取药粉1份,和白面粉90克拌匀,用水调和,做成药饼,饼的大小根据背部面积而定。每晚临睡前以肺俞穴为中心贴敷背部患处,外用纱布固定,晨起取下。一般连用2~3次即可。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注意事项:用时,每次白面粉用量不得少于90克,以免损伤皮肤,每次贴敷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否则皮肤会起红疹和水疱,如果贴敷后起水疱,可涂以甲紫。

       10.足疗止咳散(《集验百病良方》)

       穴位:涌泉(双)

       药物组成:桃仁、杏仁、木通各10克,白胡椒25克,白扁豆30克,黑木耳、鸡血藤、柴胡各6克,木香4克,木鳖子15克,沉香、巴豆、陈皮、甘草各3克。

      制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次取药末6克,用鸡蛋清或凡士林调为膏状,贴敷于双足心涌泉穴。上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7天为1个疗程,一般连用2~3个疗程。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

       11.止咳膏(《外治汇要》)

       穴位:膻中、风门(双)、肺俞(双)

      药物组成:生半夏、生天南星、甘遂、冬虫夏草、麻黄、地龙、百部各100克,肉桂、沉香、冰片、铅粉各适量

制用方法:上药用麻油煎熬,去渣,入黄丹收膏,摊成黑膏药,每贴重7克(含生药3克),收贮备用。用时取药膏,先用小火将膏药烤软,分别贴于膻中、风门、肺俞穴,每7天换药1次,2次为1个疗程。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兼治咳喘。

       12.止咳膏(《中国民间敷药疗法》)

       穴位:肺俞(双)、膻中、大椎、曲池(双)

       药物组成:麻黄12克,桂枝10克,石膏、枳实各6克,紫菀8克,苏叶20克。

       

制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以香油或凡土林调和成膏状备用。先在肺俞、膻中、大椎、曲池穴上拔罐或刺血,然后敷上药膏,再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

药1次。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兼治咳喘。

13.蓖麻止咳膏(《中国民间敷药疗法》)

穴位:肺俞(双)、天突

药物组成:蓖麻子、甘遂、闹羊花各6克,白芥子、细辛各3克,明矾0.6克,冰片0.3克。

制用方法:上药共研极细末,用温水或醋调和成膏状备用。将药膏分贴于肺俞、天突穴上,外用纱布覆盖,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7天为1个疗程。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及喘息性支气管炎。

14咳膏(中药制汇编)

穴位:服中、肺俞(双)、定晰(双)

物组成:川乌、草乌、麻黄、桂枝各200克,白芥100克,干姜200 克。

制用方法:上药用麻油煎熬,去,人丹收摊成黑膏药,每张15克即成。老年慢性气管炎贴敷膻中穴、肺俞六:息型贴敷膻中穴、定穴。每次贴2天,

持续换药,10天为1个疗程。

主治:老年慢性气管炎及喘息性支气管炎。

15.四子麻黄膏(经验方)

穴位:膻中、定喘(双)、肺俞(双)

药物组成:麻黄10克,苍术、细辛、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葶苈子各5克,公丁香、肉桂、天南星、半夏各3克,麝香1克,生姜适量。

制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取药末适量(每穴约5克),用生姜汁调和成膏状,分贴于膻中、定喘、肺俞穴上,上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10天为1个疗程。

主治: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兼治慢性支气管炎。

16.二子延胡膏(《外治心悟》)

穴位:百劳(双)、肺俞(双)、膏育(双)、足三里(双)、 丰隆(双)

药物组成:白芥子、草苈子、细辛各15克。醋延胡索30克,生姜适量。

制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以生姜汁调和成膏状备用。取上药膏分成10份,摊于塑料薄膜上,分别贴于双百劳、肺俞、膏育、足三里、丰隆穴上,以胶布固定。春夏贴3~6小时,秋冬贴6~12小时,每2~3日贴1次,连续3~5次。

主治: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

17.热敷散(经验方)

穴位:双肩胛之间

药物组成:白芥子、莱菔子、苏子、桔梗各50克,甘遂、细辛各20克,麻黄、法半夏各15克。

制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取上药末置于锅中炒热后,布包热敷于双肩胛之间30分钟。每日1次,每剂药可连用7天。

主治: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