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的记忆方法是存在的,这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以下分享的是老师结合记忆理论和实际学习生活总结出来的一套记忆方法和习惯,相信能帮助到大家。 汤老师 掌握知识是一个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而不是结果或产物。 学习不等于将知识强灌入脑子中,而是要当事人参与到学习过程。 要想真正掌握某个知识,仅仅是被动接受结果远远不够,必须要通过主动地吸收和推理,赋予知识以结构和意义,才能实现知识的真正“私有化”,也就是所谓的“记得住”。 简言之就是:主动学习+理解吸收,这也是学习记忆总原则,否则任何方法都是镜花水月。 学习要“慢”。 我曾经2天时间看完《爱的艺术》,之后写了篇日记总结: “快速”给我带来很大的压力,且收获不大,感觉更多的是一种完成欲主导,但对掌握知识基本没有意义,只能说是一种先睹为快,以及心理上自欺欺人的“成长”满足。之后我又花了很长时间重新研读这本书,并写下读书笔记。 善于做摘要,撰写学习笔记。 以学习记忆理论为例,第一遍没做笔记,学完就忘记的差不多,如果从头再看一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但如果边学边做摘要,然后系统整理成学习笔记,6、7本书大约也就2万字左右,精华都浓缩出来了,再去学习就省时省力。 但仅仅是做笔记并不够,深入学习掌握,还需要理论联系实际。 将日常的收获、感想、体会不断充实到笔记中,以《理解人性》学习为例,不仅是书本知识笔记,还融入日常体会,不断充实丰富人性知识。 善于意义化、结构化知识。 能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的知识,基本都是结构化的或对我们有意义的信息。 以意义为例,有一个好久不用的QQ小号931971693至今仍记得住,就是因为简单划分后“93/19716/93”,19(7+1)6正好是1986,是我的出生年份,对我非常有意义。 以结构化为例,我通常是根据目录建立知识树,让知识立体化,这一步非常简单也非常有效,记住了一棵树就基本记住了所有知识点。 不过有一个问题,这样建立的一大块知识还是会在记忆中形成孤岛,如何与其他知识、其他学科建立联系,这就需要后续的触类旁通了,需要仔细的思考和相当的时间积累。 积极利用自我检测和生成效应。 心理学家做过试验,自我检测效果要远远好于复读和背诵,更加有利于知识的掌握、理解,自我检测本身很简单,知识需要克服一点惰性。 另外,生成效应是更好的知识掌握方式,要求我们不仅要接受知识,更要对知识有自己的理解,以自己的语言文字就行输出。 生成效应有很多方式,比如向同学朋友讲解(学霸都喜欢帮人答疑),开设网络博客写心得体会(优秀的人基本都开设博客不是没有原因的),等等。 每天头脑风暴。 每天给自己空出半个小时时间,或者散散步,或者沉思,在头脑中对今天所学的做一个梳理、再现,在头脑中整理出知识体系。 这一点也是我最喜欢的和最大的记忆收获,效果非常好。 其实随时随地都可以做,上下班路上,睡前,早起等等。 当然,仅仅依赖高效记忆方法是不够的,必须保证必要的时间投入,辅以主动的思考,汗水+技巧才是记忆王道。 至于“高效”,就看你要速度还是效果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