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医院,肿瘤复发转移的担忧常常困扰着绝大多数的姐妹们,当身体一旦出现某些疼痛和不舒服,大家往往会第一时间想到: 我不会是转移了吧?要不要去医院检查,如果真的转移了怎么办,我的家人...... 姐妹们的这种焦虑往往会衍生出两种做法: ● 一是直截了当的行动派。一担心就去医院检查,“不行,要是真转移了怎么办,还是再去下检查下吧”,频繁进出医院,导致过度检查; ● 二是逃避派。越是担心害怕,越不想去医院,不敢接触事实,最后连正常的复查随访都无法保证。 这两种做法虽然暂时性地让自己心理情绪得到缓解,但却治标不治本,后者甚至有可能延误病情,得不偿失。 究其根本,还是焦虑作祟。为帮助大家调整心理状态,我们邀请了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学士、资深肿瘤心理学专家胡敏医生谈谈“复发转移”心理困扰表现及其应对之策,希望能对姐妹们有所帮助! 当我们出院时,即使你的治疗效果再好,也没有哪位医生告诉你,你已经痊愈。所以,一旦罹患肿瘤,复发转移自然而然成为心理压力的重要源头。 其中的本质原因可能是大家把“乳腺癌”跟“ 死亡”的关系想的太过紧密。这也许跟大家一直以来对“癌症”形成的刻板印象有关,认为其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摧垮一个人的身体,常常“谈癌色变”。 实际上,乳腺癌可以说是预后最好的肿瘤之一,再往好的方向想,你可以当它是一个慢性病,它不会完全消失,变化也不会太过诡谲到:前一秒还风平浪静,下一秒就突发海啸将你连人卷走。 在你的一生中,它可能不会再继续恶化,与你和平相处;也有可能会往坏的方向走那么一丢丢。 所以,定期的复查随访很重要,这意味着医生可以及时发现,制定治疗措施,向好的方向把它往回拉。 带着焦虑情绪,作为肿瘤病因之一的心理问题同时又成为了疾病的结果,这样的负性循环是十分不利的,很有可能进一步影响到疾病预后。 我们都是普通人,患癌后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情绪是正常现象。但如何正确地缓解,让自己的生活回归正轨,是我们需要重视、解决的问题。 一旦确诊,大部分患者都能接受现实,配合医生治疗,但在平时咨询工作中我也常常碰到有些姐妹外表勇敢、内心胆怯。 人物分享 我曾碰到过一位已做了外婆的患者,在聊天开始时她很自豪地告诉我,她已经完全恢复到了病前的状态: “我现在照顾着两个小外孙,同时家务活也没落下!” 唯一不同的是: 她不许家人在她面前提到这个病,她不能听到这几个字、也不能想到这个事,否则她会受不了。 随着沟通的深入,我发现这位病友病前非常要强、从不认输、凡事要求完美。 她觉得患病意味着失败、示弱,所以她无法承认、无法正视她的疾病。而为了做到这点,她每天体力、精力透支,到晚上整个人都像散了架那样疲惫不堪。 随着聊天的深入,她逐渐意识到这样的行为不仅对康复不利、更有可能导致不良后果,开始坦然接受疾病的现实,与家人商量着找人照顾孩子、另外请钟点工帮忙料理家务。 我相信,在看文章的姐妹中可能有部分也正面临着这种情况。说实话,人的性格非一夕养成,我很理解各位姐妹转变的难度。 但回过头想想,这样的生活是你想要的吗?上天既然已经给了你一次磨难,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享受当下的生活,在适当的时候“服个软”,我们得到的其实更多,不是吗? 我们的恐惧往往来自于不了解、不明白、不清楚,做到以下两点可能有助于帮助缓解您的情绪: 你可以与医生坦诚沟通,了解自己病情的客观全面信息,包括分型、分期、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等。 患病后,好像有些姐妹的“耳根子”变软了,对于一些被有心人士吹嘘出来具有神奇功效的“保健品”、“神药”等,好像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乐此不疲地购买。 当然,我并不是绝对反对摄入保健品,只是它并没有这么神奇的功效,甚至那些来源不明、不正规厂家产出的还有可能对身体有害。建议大家在服用保健品前,可以先咨询主诊医生,更为稳妥。 小贴士: 大家都知道,医生的工作非常繁忙,所以姐妹们事先尽可能把你们想要咨询的事项逐一写在纸上。如此一来,既可避免我们遗漏问题、又可有效利用医生的时间。 在看到病理报告的那一刻,大部分姐妹最先出现的念头可能是: 怎么可能?为什么是我?我怎么可能得癌症? 肿瘤的病因各种各样,其中有些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就如空气、水等环境因素或遗传及某些生物因素;但有些我们能够加以调整。 很多姐妹与我分享时都意识到自己的疾病是被累出来、气出来的,这其中包括: ● 长期的负性观念 完美主义,凡事要强不认输; ● 长期负面情绪困扰 凡事闷在心里,压抑,易生气; ● 不恰当的处事方式生活模式 顾了老的顾小的,还要照顾自己的老公,常常无暇顾及自己、照顾自己; ● 工作压力 长期加班、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内分泌紊乱、甚至肥胖等不良后果; ● 不良的饮食习惯 无肉不欢,不爱吃蔬菜水果、常吃隔夜剩菜剩饭; ● 作息习惯 长期熬夜; ●不运动 寻找病因、改变可能的致病因素入手来降低疾病的复发转移风险,是最有效、最根本,靠我们自己就能预防、控制方法。 从怀疑否认到直面正视,从被动接受到勇敢面对,我们已经开始慢慢挖掘调动了自身的潜力和能量,相信现在的你,有足够的勇气和能量面对并且做出改变。 为什么不给自己卸下一些负担,更轻松、精彩地活着呢? 重新规划病后生活,过好当下 事实发现,那些预后良好,存活10年以上的姐妹,在她们身上你完全看不出病魔的痕迹。 她们积极勇敢、热心温暖,有的甚至在治疗初期就开始规划自己新的事业和生活,主动去改变调整以更好适应身体新的状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她们承认自己是患者,但绝不颓废。 开始她们只是为了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想被疾病控制自己的思想与情绪,也不想整天担心着复发转移;可当有了目标并慢慢去靠近去实现时,她发现了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看到这里,很多姐妹或许已经有了想要改变的念头,但却无从下手。对此,我有几点小建议: ● 写日记 通过记录每天的所思所想,帮助我们珍藏那些美好的印记。当我们遇到失意、挫折时,翻开它,或许可以在我们一些安慰的同时,给予我们克服的勇气与信心; ● 阅读 罗素曾说“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从各类书本中获得的勇气和智慧可以帮助我们多视角、多层次面对生活,享受生活。 ● 聆听音乐 专注聆听,用心感受音乐。无论是古典、还是流行,只要是你喜欢的都可以; ● 运动 保证每天30分钟,每周5天的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可以是散步、骑自行车等,据研究发现,运动是有效缓解负性情绪的方法之一; ● 工作 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找一份喜欢并且没那么紧张的工作吧; ● 做义工、做志愿者 付出爱心、温暖的同时,你一定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与意义; 很多姐妹都曾由衷地告诉我,感谢老天爷让她们得了这个病,她们活出了比患病前更精彩、更快乐的人生。 我相信,你也可以。 对于姐妹们而言,最重要的当属家人。 无论你遭遇了多大的挫折与困难,家人永远是你可以获取温暖的港湾,面对外敌,这个后盾很“坚硬”。 而在家庭内部,他们其实也很'柔软'。我曾多次感受到有些患者有着这样的想法: 我是病人,我担心害怕、情绪不好是正常的,家属又没生病,他们应该包容我...... 其实这部分姐妹有没有想过,你的坏情绪尚有处可发泄,家属的压力何人理解?他们正常工作生活中也会有不快,回家不仅无人可诉(因为不想给你添麻烦),还要小心翼翼的与你沟通,怕触碰到你的痛点,同时自己还在默默消化你的坏情绪。 久而久之,家人也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 家属是后盾、更是我们相依为命的战友。因为药物、生理状态的影响,我们可能会有一些小情绪,这很难避免,我相信家属也可以理解。 反过来,姐妹们也要去理解家人,适当的时候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心直」可以,但「口」尽量不要「快」,这对人对己都是有益而无害的。 面对考验,重新发现和体会亲情、爱情的珍贵,我想这是人生中非常宝贵的一课。 总结 1、 正视疾病,相信医学相信医生,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以保证疗效达到最佳; 2、 寻找我们能够调整和改变的病因,降低复发转移的风险; 3、及时规划、重新安排自己的人生目标,量力而行,活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4、理解、信任家属,同舟共济一起去战胜治疗过程中的痛苦与磨难。 最后,正如尼采所言:没能打垮我的,必定使我更坚强。相信每个人都有其坚强、勇敢的潜力。给自己信心、给他人信心! 姐妹们:祝福你们! 专家介绍 ▼ 资深肿瘤心理学专家 胡敏 【个人简介】 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医学学士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主治医生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静之道心理咨询中心,首席咨询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心理援助中心督导 【接受特殊培训】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Psychological First Aid” 北卡罗莱纳大学“积极心理学” 首都医科大学 “医学心理学” 【经验】 五年以上精神科诊疗的临床经验,超过10年的心理咨询经验及从事肿瘤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咨询经验,积累了几百例案例的成功实践经验。 觉得好,请点赞! 来源:若初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