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坛新锐】张怀顺

 閑雲野鶴 2018-07-15



张怀顺,别署半山堂、有莲精舍。师从著名书法篆刻家刘洪洋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书法家协会理事、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北兰亭书友会会员、天津市蓟州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京东印社副社长、《中国书画》杂志书画院院聘书法家、宝坻书画院特聘研究员,荣获天津市职工艺术家、天津市优秀青年书法家称号,2012年出版《张怀顺书法集》。作品入展全国首届篆书作品展,第六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第三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第二届全国草书艺术大展,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展,“乌海杯”全国书法大展,全国书法艺术大赛“冼夫人奖”,庆祝建党90周年全国职工书法展,庆祝建党90周年全国产业(行业)书法美术摄影精品展,中国(芮城)永乐宫首届、二届国际书画艺术节,第二届中国职工艺术节“潞安环能杯”全国职工书法美术作品展,第二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书法电视大赛,“华鹏飞杯”中国书法电视擂台赛,“西安碑林奖”全国书法作品展等展览;获第三届中国职工艺术节“神华杯”书法美术作品展三等奖,第三、四届全国电力书法展最高奖,天津市第七届书法篆刻展最高奖,天津市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最高奖,“让书法回家”-北兰亭书友会作品展二等奖,“兰亭雅韵”第二届北兰亭电视书法大赛优秀奖,中国青少年书法美术大赛银奖,天津市第十四届群星奖铜奖,天津市第十六届群星奖银奖等奖项。

半山堂学书随笔

张怀顺 

艺术创造的本身就是艺术家内心心性的自然真实流露,是对传统经典学习后的积累与体会,是“意与古会”的再现。


说起书法学习不能不说起“临摹”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清王澍在《论书剩语》中有“临古须是无我,一有我,只是己意,必不能与古人相消息”的论述。这就是说,我们临帖要完全忠实于碑帖本身,不要妄加己意,才能更多地吸取经典的营养。


当代书法创作实际上与古代书法的自然书写状态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古代书画大部分只不过是文人案头欣赏把玩的小尺幅作品,而当代书法创作是适应当代“展厅文化”而出现的一种带有美术化倾向的艺术创作。现在还无法评说它的好与坏,但书法作为一种载体脱离开书斋而进入现代高大展厅、进入大众视野已是不争的事实(现在已经进入到一个展览时代,由俯视到平视、仰视的演变进程)。这种书法创作更多地融入了“设计”的元素,与“书为心画”心性自然书写还是有一定相悖的地方,这也是当代书法人面临的一个课题。


张怀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印


书法创作要有文人情愫,要突出一个“雅”字。雅是艺术创作的基本点,那怎么才能雅呢?就要多读多看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经典碑帖,耳濡目染,心里去崇尚向往,这样反复熏染,你的审美能力就会提高。不要去看那些江湖气的东西,最好避而远之。


行书的临摹在选择范本上很关键的是取法要高古,一是要选择经典的帖本,二是要和自己的性情、审美有共鸣的经典,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深入拓展。在动笔之前要先深入地读帖,这个过程很重要,要对范本进行仔细地审读,对每个点画、体势及运笔习惯做到心中有数,再临写才能做到事半功倍。书法的临习绝非是简单的点画模仿和造型复制,而是通过这个过程掌握古人在点画技巧、结体构成的方式方法从而为以后的创作打好基础。


张怀顺“长宜子孙”印


篆书的创作在当代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真正写得好的却寥寥无几(特别是金文大篆)。像是第十一届“国展”中,我对其中的篆书作品进行了粗略的浏览,但让人失望的是,没有一件作品能让我感动。取法清人的作品占了大多数,而且写得越来越精致、越工艺化,艺术品位在降低。金文大篆作品不多且觉得和经典相比相差太远,好多作品字形的变化也不甚合理。由此令我不禁思考,当代篆书创作应该怎样进行,我认为当代篆书创作还是要以范本的字形为主,过度的肢解、变形会使作品的古意缺失。应在遵守古代字形的基础上加入当代的笔墨和形式构成,在古意的基础上增加时代感。


草书的高峰在盛唐,涌现出张旭、怀素等草书大家。草书的学习要注意线条点画的锤炼,要有篆籀之气,注重行笔的节奏和速度。草书在字形结构变化上尽量遵从古人的字形结构,在变化上要有度的把握,过度变形会有“野狐禅”之嫌,还是要突出一个“雅”字。大草的核心是连贯,要注意连贯的方式、原则及字组的构成。连贯主要有行书连贯、草书连贯、空间连贯等几种方式。


张怀顺书作


草书创作时应在注意把握整体气韵的同时加强点画形质的准确性,度的把握很关键,过度关注点画的形质会影响草书的连贯性,连贯与气韵是草书创作的关键。点画是书法创作的基础,这时行书的学习又凸显出它的重要性,点画的锤炼是在大量临习传统碑帖基础上建立的。

大字草书的创作尤难,难在整体气息的通畅而又点画精到完整,同时在快速运笔过程中还要保持点画的完整,这就要求作者要具有高超的运笔技巧与熟练的字形掌控能力。


在进行书法创作时一定要有预案,有创作的意图,要起小稿,要研究琢磨让它如何与众不同,但又要保留书法本体的那份优雅与从容,不要过分美术化。还有就是要心手双畅,特别是行草书,精力和情绪都要特别饱满,二者完美结合才能有满意的作品出现,那种不假思索、信笔写来的作品不会高妙。古人在写大件作品时也是要打腹稿的,小作品如尺牍那是古人心性的自然流露,是文化修养与技法的完美体现,而这些我们今人是无法比拟的。在书写技法上今人无法与古人相比,这就要求我们在别的地方凸显当代的优势(如章法、墨法、形式构成等),尽量缩短与古人的差距。

张怀顺“心与物冥”印

张怀顺“抱神以静”印

张怀顺“行藏在我”印

张怀顺书作

张怀顺书作

张怀顺书作

张怀顺书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