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昌刚 | 澄怀味象,塑造更加独特的自己

 mengk4fz0yyf5h 2020-03-02

杨昌刚 | 澄怀味象,塑造更加独特的自己

艺术简介

杨昌刚,字茂石,土家族,1962年生于贵州省印江。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书法行业建设委员会发展工作部副秘书长,贵州省书协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贵州民族大学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贵州师范学院特聘教授,铜仁学院特聘教授。

作品先后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全国第四届正书大展;全国第二届草书大展;全国第六届楹联大展; 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全国第二届临帖大展;全国第二届楷书大展;全国第二届大字展;第26、27、28、29、30届中日自作诗书法交流展;当代书法创作与评审工作专题书法作品展;天下大同魏碑故里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2018中华情.中国梦美术书法大展;全国六〇印象篆书提名展;全国第三届篆书大赛特邀作品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书法大展;“盛世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书法大展。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大赛邀请展。荣获全国第三届兰亭奖佳作奖;全国首届篆书大赛三等奖。入展文化部全国十二届艺术节书法篆刻大赛作品展。参加省级书法大展百余次。多次担任全国书法大赛评委。作品被多家专业美术机构收藏。

作品欣赏

杨昌刚 | 澄怀味象,塑造更加独特的自己

杨昌刚书法作品欣赏

杨昌刚 | 澄怀味象,塑造更加独特的自己

杨昌刚书法作品欣赏

杨昌刚 | 澄怀味象,塑造更加独特的自己

杨昌刚书法作品欣赏

杨昌刚 | 澄怀味象,塑造更加独特的自己

杨昌刚书法作品欣赏

杨昌刚 | 澄怀味象,塑造更加独特的自己

杨昌刚书法作品欣赏

杨昌刚 | 澄怀味象,塑造更加独特的自己

杨昌刚书法作品欣赏

杨昌刚 | 澄怀味象,塑造更加独特的自己

杨昌刚书法作品欣赏

杨昌刚 | 澄怀味象,塑造更加独特的自己

杨昌刚书法作品欣赏

杨昌刚 | 澄怀味象,塑造更加独特的自己

杨昌刚书法作品欣赏

杨昌刚 | 澄怀味象,塑造更加独特的自己

杨昌刚书法作品欣赏

杨昌刚 | 澄怀味象,塑造更加独特的自己

杨昌刚书法作品欣赏

杨昌刚 | 澄怀味象,塑造更加独特的自己

杨昌刚书法作品欣赏

杨昌刚 | 澄怀味象,塑造更加独特的自己

杨昌刚书法作品欣赏

杨昌刚 | 澄怀味象,塑造更加独特的自己

杨昌刚书法作品欣赏

杨昌刚 | 澄怀味象,塑造更加独特的自己

杨昌刚书法作品欣赏

杨昌刚 | 澄怀味象,塑造更加独特的自己

杨昌刚书法作品欣赏

杨昌刚 | 澄怀味象,塑造更加独特的自己

杨昌刚书法作品欣赏

杨昌刚 | 澄怀味象,塑造更加独特的自己

杨昌刚书法作品欣赏

杨昌刚 | 澄怀味象,塑造更加独特的自己

杨昌刚书法作品欣赏

杨昌刚 | 澄怀味象,塑造更加独特的自己

杨昌刚书法作品欣赏

杨昌刚 | 澄怀味象,塑造更加独特的自己

杨昌刚书法作品欣赏

杨昌刚 | 澄怀味象,塑造更加独特的自己

杨昌刚书法作品欣赏

杨昌刚 | 澄怀味象,塑造更加独特的自己

杨昌刚书法作品欣赏

杨昌刚 | 澄怀味象,塑造更加独特的自己

杨昌刚书法作品欣赏

杨昌刚 | 澄怀味象,塑造更加独特的自己

杨昌刚书法作品欣赏

诸体兼备气象雍容

杨昌刚书法赏评

文丨傅德锋

贵州是一片神奇的热土,不仅风光绮丽多彩,而且文化绚烂厚重。就是这样的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不仅孕育了奇特的自然风光,也造就了奇异的人文风貌。而贵州书法也形成了独特的人才方阵。已故著名书画评论家姜澄清先生和现任中国书协副主席、贵州省书协主席包俊宜先生即是其代表人物。而作为贵州省书协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的杨昌刚先生则是继之而起的贵州书界的新一代领军人物。

我与杨昌刚先生可谓渊源颇深,不仅曾经同在国家画院沈鹏书法精英班、学术班研修,而且有着一起多次参加书法展览和采风活动的特殊经历。有一次,我们在精英班同学、书画家夏鹏程及其夫人王建平博士组织下进行书法系列活动,从北京到福建莆田,再从福州到兰州、会宁、白银,每天吃住在一起 ,采风交流,印象深刻。前年,精英班同学集体到贵州举办学术交流活动,杨昌刚先生作为东道主,为我们提供了热情周到的暖心服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至今记忆犹新。

杨昌刚比我年长,故我称他为“昌刚兄”。他曾被相关媒体称之为是“土家山寨走出来的青年书法家”,但在我的印象中,他却与我们西北人有着十分相似的一面,憨厚朴实的外表,不苟言笑的举止,低调热情的为人,坚韧不拔的意志,无论从哪个方面都能够透出一种西北汉子特有的那份质朴与豪放、敦厚与善良。

作为主持贵州省书协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兼秘书长,杨昌刚尽管给人一种十分谦虚低调的印象,但却因为工作的需要,他这些年来一直在书坛上呈现出一种活跃的态势。不仅经常在贵州各地、市主持举办书法活动,还时常赴外省参加各种展事交流,因此,全国书坛很多同道对杨昌刚先生并不会感到陌生。

杨昌刚如同所有成功人士一样,也经历了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书法爱好者向专业书家的转变过程,也经历了太多的人生风雨和社会历练。经过数十年的艰苦打拼,今天的杨昌刚,早已是享誉全国的书法名家。今年年初,《澄怀味象·杨昌刚书法集》首发,这标志着他对自己的艺术创作进行了一个阶段性总结,也意味着他将对自己的未来艺术发展之路有着新的展望和思考。

在新时期展览文化背景下,凡是在书坛上呈现出活跃态势的书家,大多都会受时风之影响,这是不以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这既是时代特点之体现,也是时代局限之所在。作为投身于时代书法洪流之中的一员,杨昌刚也不可避免地会经历一个一边不断参加书法展赛,一边不断调整扬弃的蜕变过程。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从肤浅走向精深,从张扬走向内敛,从粗疏走向雅宜,从狂野走向平和。这与其说是书法艺术的成熟过程,还不如说是人的精神气象、学识修养的成熟过程。杨昌刚就是在这样的一个长达几十年的人生历练过程中,从孩提走向青年,又从青年走向中年,最终以书法的名义,从幕后走到台前,在如火如荼的当代书法热潮中演绎着自己不一样的艺术人生。

据说杨昌刚从七八岁起就开始练习书法,以柳公权楷书为范本,刻苦临习。二十来岁参加中国书画函授大学,转学颜体,进而兼习各家碑帖。此一阶段,他不仅有书法作品在铜仁、贵州及北京等地展出,还发表了第一篇书法理论文章《书法的意境和风格》。之后,又连续在报刊发表了多篇书法文章,锋芒初试,便显露出了不同一般的综合修养。再后来,杨昌刚便全面铺开了自己的学书战线,全方位切入,对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碑帖进行了一番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学习,开始确立了自己的书法主攻方向,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审美价值取向。

杨昌刚诸体兼善,尤精行草、魏碑。就行草而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明清调书法盛行,尤其是王铎、傅山书风以其连绵缠绕、气势磅礴先声夺人,在全国性书法大展上异军突起,倍受青睐。以王铎书风为标志的雄强霸悍的中原书风即是当时书坛的一个特殊现象,很多取法王铎行草书的书家以其作品所具有的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在各大展览上赚足了眼球,成为了备受书坛关注的“风云人物”。于是乎,很多中青年书家纷起效法,一时之间,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行草洪流,在一定时期内引导了书坛的审美趋向。客观的来讲,杨昌刚应该也是当时王铎傅山书风的忠实践行者。而且也据此为自己赢得了很多成绩和荣誉。

但不可否认,其实当时书坛人们对王铎、傅山书法的认识和理解还停留在一个相对比较肤浅的层次上,更多的只是从表面上做文章,注重线条的连绵缠绕,涨墨和枯笔飞白的强烈对比,强调作品的视觉冲击,而对王铎傅山书法的内在含蕴、技术含量则关注不够,把握表现不够充分到位。这样的作品固然能够赢得一时的关注和青睐,但却缺乏经典意识,经不住仔细推敲品赏和耐久玩索。当太多的这一路作品充斥于各大展厅,人们的视觉审美渐趋疲劳之时,这一路作品也就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尤其是淡出了大赛展厅。包括当年的魏碑行书的越来越走向粗疏和荒率也是同样的道理,最后都不得不向魏晋二王书风回归。其实,所谓的回归不过是书法深度审美意识的觉醒,是由下往上,从流到源的寻根。

杨昌刚的行草书发展轨迹十分明显,从颜真卿行书到王铎傅山再到精研魏晋,融汇二王,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约,从而其内涵越来越深刻含蓄、韵味越来越绵长丰富,耐得住细细品味,经得住时间考验。用笔的方与圆,点画的动与静,笔势的断与连,墨色的枯与润等各种矛盾的组合处理更加应用娴熟,融会贯通。

赵宦光《寒山帚谈》曰:“书之大要,可一言而尽之,曰笔方势圆。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是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故书之精能,谓之遒媚。盖不方则不遒,不圆则不媚也。书贵峭劲,峭劲者,书之风神骨骼也。书贵圆活,圆活者,书之态度流丽也。”

从杨昌刚的很多作品来看,他对用笔的方圆结合是有着很强的认识把握能力的。无论是何种书体的作品创作,他都能对赵宦光所讲的这种方与圆的辩证关系的结合有自己独到的处理方式,因此,他的行草书特别是行书能够呈现出多种面貌。或者帖意较多,或者碑味较浓。碑与帖可以自由结合,自然随意。我们从他的行草书中可以看到碑的厚重与遒劲,也可从他的魏碑楷书中感受到帖的灵动与飘逸。即便是在他的篆隶书创作当中,也同样采取了这种自由灵活而又不失规矩与法度的处理方法,因此,他的作品从点画线条到字形结构再到章法布局和墨色变化,在方圆、遒媚、疏密、枯润的关系处理上尤具匠心。这也是其作品比较耐看的主要原因。

功夫和性情对一个优秀的书家而言是缺一不可的。当我们只是惊羡于一个书家精深的临池功底,而却在其作品之中感受不到个人性情的流露,那这样的人还算不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甚至会沦为“抄帖匠”。因为他缺乏创造性。而一个个性强烈的书家如果传统临池功夫不过关,则其性情的表达也就达不到一个较高较深的层次,甚至很有可能会流于“野狐禅”。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从这个意义而言,杨昌刚无疑对功夫与性情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是深刻的,而且能够从实践上达到一个较好的程度(或曰状态)。

他数十年如一日,对传统经典上下求索,深研细究,碑帖结合,在技法技巧上孜孜以求,从源到流,认真梳理。临创相间,不断调整。追本溯源,融会贯通。付出也不可谓不多,所获也不可谓不丰。几经辗转,乃有今日之局面。蓦然回首,岂无白驹过隙之感叹?

杨昌刚读书甚广,除却书法本体书籍之外,对文史哲等相关书籍所涉颇多。因此,他的书法功夫不仅仅体现在手上,也同时体现在口中。而其性情则不仅源自与生俱来,也会有赖案头学问之滋养。文与野,雅与俗,本没有绝对的分水岭。它们互相之间所贵者在于分量适度的融汇和组合。当野中带着文,俗中含着雅,可能体现出的又是人生和艺术的另一种境界,反之亦是。

平心而论,杨昌刚的书法所呈现的就是这种雅俗结合的特殊状态,因为书法家不仅要活在自己营造的艺术小天地里,也要活在宿命所无法改变的社会大舞台上。

无论我们今天对杨昌刚作出什么样的评价,他自身的价值都已经客观而真实地呈现在那里。而且他自己也会认为,作为五十多岁的他,艺术上正处于“年富力强”的上升阶段,只有以归零的平和心态,不断在否定中突破自我,假以时日,我们才能在艺术上塑造出一个真正的更加独特而丰满的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