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经

 张巍帐篷剧 2018-07-15

成书背景

王叔和在《脉经·序》中说:“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谓浮为沉,则方治永乖;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但当时尚无一本脉学书籍供医者研读,《内经》《难经》等书,文义深奥,多数人不能理解,更谈不上正确运用,致使“微疴成膏肓之变,滞固绝振起之望”(《脉经·序》)。王叔和利用担任太医令的机会,博览群书,苦心钻研,总结《内经》《难经》以来逮于扁鹊、华佗、仲景等经论要旨,旁及古代有关说脉之篇,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著成《脉经》十卷,九十七篇,首次对中医脉学从理论到临床运用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

流传版本

北宋熙宁元年(1086)校正医书局曾刊行《脉经》初刊大字本,其后绍圣三年(1096),国子监又刊行了小字本。到了南宋,又有多种版本,既知者有福建建阳书坊刊本、广西漕司刊本,以及太医院何大任刊本和其他未详本,但以上版本均已失传。所幸元代泰定四年(1327),河南龙兴道儒学重刊了《脉经》广西漕司本。此后,又有何大任本《脉经》的影刻本和复刻本出现。从而形成了所谓何大任本和龙兴本两大系统。约在明代嘉靖年间,有一种佚名氏影刻本,是现存唯一接近宋版《脉经》原貌的刊本。其他如万历时吴勉学刊的《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天启时缪希雍氏刻本,以及清代嘉庆年间阮元《宛委别藏》中的影抄本等,均属何大任系统的影宋本。在元龙兴道本《脉经》之后,据以刊印的有明成化十七年(1474)的毕玉氏刊本和万历三年(1575)袁表氏刊本。后者又衍为明天启时的沈际飞氏刊本,以及清嘉庆时的沈礼意《脉经真本》和道光间的张柏刊本。在同治时,尚有姜国伊氏的《姜氏医学丛书》本。此外,在道光年间有钱熙祚氏校刻的《守山阁丛书》本和黄鋐刊本。在1911年又有《周氏医学丛书》本。近世通行的《脉经》刊本,有《中国医学大成》本和人民卫生出版社本。

校注、整理

北宋熙宁元年(1086),校正医书局根据《脉经》的不同早期传本,除其重复,补其脱漏,并将原书篇次依据内容类别而做了一定的改动,仍分为10卷,共97篇。

作者简介

王叔和,西晋医学家。名熙,高平(今属山东)人。生于东汉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他“性沉静,好著述”,曾为太医令。著有《脉经》,总结了汉以前有关脉学之成就,系现存我国最早脉学专书。另对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进行整理,该书因战乱而散佚零乱,几至失传。王氏重新加以编次,将《伤寒杂病论》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始于王氏,使之不可湮没。后世虽有人对他的整理加以非议,但多数人认为其功不可没,张仲景之学借王氏之编修整理才得以保存下来。另著有《论病》六卷,未见传世。

书评、序言

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谓沉为伏,则方治永乖;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至。况有数候俱见,异病同脉者乎!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故伤寒有承气之戒,呕哕发下焦之问。而遗文远旨,代寡能用,旧经秘述,奥而不售,遂令末学,昧于原本,互兹偏见,各逞己能。致微疴成膏肓之变,滞固绝振起之望,良有以也。今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候,靡不该备。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诚能留心研穷,究其微赜,则可以比踪古贤,代无夭横矣。
晋太医令王叔和撰

章节目录

卷一
脉形状指下秘决第一
平脉早晏法第二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
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
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第五
持脉轻重法第六
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
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
辨脉阴阳大法第九
平虚实第十
从横逆顺伏匿脉第十一
辨灾怪恐怖杂脉第十二
迟疾短长杂脉法第十三
平人得病所起第十四
诊病将瘥难已脉第十五
卷二
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一
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
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
平奇经八脉病第四
卷三
肝胆部第一
心小肠部第二
脾胃部第三
肺大肠部第四
肾膀胱部第五
卷四
辨三部九候脉证第一
平杂病脉第二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三
诊四时相反脉证第四
诊损至脉第五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六
诊百病死生诀第七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八
卷五
张仲景论脉第一
扁鹊阴阳脉法第二
扁鹊脉法第三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四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
卷六
肝足厥阴经病证第一
胆足少阳经病证第二
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
小肠手太阳经病证第四
脾足太阴经病证第五
胃足阳明经病证第六
肺手太阴经病证第七
大肠手阳明经病证第八
肾足少阴经病证第九
膀胱足太阳经病证第十
三焦手少阳经病证第十一
卷七
病不可发汗证第一
病可发汗证第二
病发汗以后证第三
病不可吐证第四
病可吐证第五
病不可下证第六
病可下证第七
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
病可温证第九
病不可灸证第十
病可灸证第十一
病不可刺证第十二
病可刺证第十三
病不可水证第十四
病可水证第十五
病不可火证第十六
病可火证第十七
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第十八
重实重虚阴阳相附生死证第十九
热病生死期日证第二十
热病十逆死证第二十一
热病五脏气绝死日证第二十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