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茯苓丸的现代临床应用

 鉴益堂 2018-07-15

神经系统
现代临床有以桂枝茯苓丸化裁,治疗神经系统某些疾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眩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属痰瘀阻络,血行不畅之证者。
1)脑梗塞
牛氏等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脑梗塞24例。方药组成:桂枝6g,云苓、丹皮、桃仁、赤芍各12g,地龙lOg,瓜蒌30g,黄芩9g,生大黄
3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头痛头胀者加天麻9g,生白芍12g;全身乏力、气短者,加生黄芪30g,当归6g。经治疗基本痊愈8例,显效10例,有效6例。
按:脑梗塞多发生于老年人。此类患者多因元气不足,血行无力而瘀血内生,瘀血挟痰浊阻滞脑络而致肢体偏瘫,言语障碍。故治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络。因痰郁易化热,故以桂枝茯苓丸配合瓜蒌、黄芩、地龙、生大黄等清热化痰通络之品,共奏活血化瘀、清热化痰之效,促进患者康复。
2)高血压性脑出血
秋氏等用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10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对照组47例,治疗组在常规内科
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桂枝茯苓丸,基本方:桂枝lOg,茯苓20g,丹皮15g,赤芍20g,桃仁10g,生大黄(后入)8~15g,生黄芪30~45g,牛膝20g,鲜竹沥1—2支(分2次)中服)。上方在应用时一般不作加减,唯舌象显
示伤阴时加生地20—45g。每日1剂,水煎分2~4次服,20日为1个疗程。对照组只采用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0.0%。对照组总有效率65.9%。
按:高血压脑出血属中医中风病范畴,因离经之血即为瘀血,故以活血化瘀法为主要治法,以桂枝茯苓丸为基本方剂。因病多夹痰湿,而方中茯苓具健脾渗湿之功,另加鲜竹沥以清热涤痰开窍;加牛膝化瘀通络,引瘀血下行,以提高化瘀效果;加大黄通下清上,兼化瘀泻火;因中风病往往实中夹虚,故加黄芪益气,并可加强活血通络之力。
3)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李氏自1997年8月一2001年10月,以桂枝茯苓丸加味为主,配合西药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58例,疗效较满意,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30例进行对照观察。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桂枝茯苓丸加味: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赤芍、白芍各10g。肝阳上
亢者加天麻lOg、钩藤20g、石决明30g、川牛膝20g、菊花10g;痰湿较甚者加陈皮、石菖蒲、半夏各lOg;气血亏虚者加黄芪20g、当归lOg;肝肾阳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各lOg、枸杞20g;恶心、呕吐者加旋复花lOg、代赭石30g;肢体麻木者加怀牛膝20g、豨莶草10g、广地龙10g;颈项不舒者加葛根20g、木瓜10g。水煎,分早、晚服,每日1剂。30天为1疗程。治疗结果,治疗组58例,总有效率为91.10%。对照组30例,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
按: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多因椎一基底动脉血行不畅,脑失滋养所致。所以血瘀阻络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当以化瘀通脉为治疗大法,采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使瘀化脉通,脑脉通利,精血得以上充,脑缺血状态即可改善,精明之府的功能即可恢复,而眩晕可平。

桂枝茯苓丸的现代临床应用
妇科
1)卵巢囊肿
张氏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卵巢囊肿66例。囊肿范围最大74×56mm2,最小26×24mm20妇科检查:双侧附件区可触及大小不等的囊性包块,活动、部分压痛(+)。治疗方法桂枝茯苓丸加味:桂枝8g,茯苓15g,丹皮12g,赤芍12g,桃仁10g,三棱10g,莪术10g,皂刺log,枳实10g,青皮10g,香附lOg,川牛膝10g,炮穿山甲粉3g(冲服),水蛭粉
3g(冲服)。随症加减:气虚者加黄芪10g,党参10g;下腹痛加元胡10g,五灵脂10g,生蒲黄15g;白带过多加红藤30g,败酱草30g,薏苡仁30g。一日一剂,水煎服,10天为一疗程,行经期不停药,经净后第3天复B超,了解囊肿治疗情况。治疗结果:66例卵巢囊肿治疗1—4个疗程后,总有效率83.3%。
典型病例:刘某,女,29岁。初诊2003年6月,患者婚后4年不育,两年前行右侧卵巢囊肿蒂扭转急诊手术,2003年3月B超检查,又出现左侧卵巢囊肿囊肿范围56X48ram20月经衍期经量少、舌苔白腻、脉迟紧。
服上方一疗程后,复查B超:左侧卵巢囊肿范围已缩小至30X26mm2。又继续服用一疗程,囊肿完全消失,2003年9月受孕,次年生育一男孩。
按:卵巢囊肿属中医癥瘕范畴,多因经期、产后冲任受损,寒湿乘虚而入,客入胞脉,或脾肾亏虚,水湿不化,夹瘀凝结胞络而成。因此,在治疗上以行气散结、温经通络、活血化瘀为原则。桂枝茯苓丸功效活血化瘀、通阳化气、缓消瘕块。加三棱、莪术破血逐瘀,炮穿山甲走窜行散,通络直达病所;水蛭功专峻逐恶血瘀血、破血癥聚积;青皮、香附、枳实
疏肝理气,散结化滞,泻痰除痞;皂刺药性锐利,直达经络;川牛膝引血下行。全方共奏行气活血、通阳化瘀消癥之功,方药对症,故收良效。
2)子宫肌瘤
宋宝君等n63报道:张某,女,32岁,工人,1996年6月8日初诊。
间断性腰腹胀痛5年,近2月加重,伴月经淋漓不断。曾在当地医院服用中西药无效。省某医院作B超检查:子宫60mmX20mmX98mm,内部分布欠均匀,宫内可见28mmX30mm、26mmX23mm、26mmX25mm、24mmX10mm4个突发性光团,边缘清。妇科内诊检查:子宫体增大,压痛明显,子宫颈被肿物压迫指向后方。诊断为“右侧附件炎并子宫肌瘤”,询其月经错后来潮量少,色暗有血块,近2月淋漓不断,腹痛时轻时重。舌质紫
暗,舌边有瘀血点,苔白腻,脉沉涩。投桂枝茯苓丸改汤剂。服3剂后,腹痛大减,出血已止。连服20剂,B超复查:子宫46mm×67mm,宫内有12mm×10mm光团,诸症消失,故停药。随访1年,无不适,来年4月
底生一女婴。
按:本例子宫肌瘤患者,月经量少,色暗有块,淋漓不断,舌紫暗,边有瘀点,脉沉涩,为典型之瘀血征象,故治以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消癥,而收到佳效。
3)慢性盆腔炎
陈氏以桂枝茯苓丸化裁治疗慢性盆腔炎40例。药物组成:桂枝12g,茯苓15g,牡丹皮12g,赤芍10g,桃仁10g。湿热阻滞型治宜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上方去桂枝加红藤、败酱草各30g,柴胡10g,泽泻15g。伴盆腔炎性包块者加黄芪30g,三棱、莪术各15g,偏寒加香附、川楝子各l0g。寒湿痰瘀凝滞型治宜温经散寒,燥湿化痰,理气活血化瘀,桂枝茯苓丸加苍术、白芥子各15g,穿山甲10g。1月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3个月。40例患者,治愈26例,占65%;显效11例,占27.5%;有效2例,占5%;无效1例,占2.5%。
病案举例:韩某,女,33岁,已婚,初诊日期2000年6月12日。
患者于1999年8月放置节育环后腹痛,逐渐加重,牵扯腰痛,遂将节育环取出。但腹痛并未缓解,虽经抗生素治疗,症状亦未消除。同年12月B超检查发现右下腹肿块,于1999年4月10日以慢性盆腔炎、右侧附件囊肿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盆腔内有炎性渗出液约8ml,双侧卵巢囊肿行剥除术,术后抗炎治疗。但患者腹痛、腰痛始终未见明显减轻,经前、经期加重,下坠感明显,性生活后腹痛难忍。1999年10月26日B超检查:(1)
左侧卵巢囊性包块4.1Cm×4.8cmo(2)盆腔积液。行后穹窿穿刺术,抽出盆腔积液6ml。镜检RBC满视野,WBC5~8个。穿刺术后患者腹痛加重,故来我院门诊就诊。妇科检查:双侧附件组织增厚,压痛明显,于左后方
触及4cmX4cmX3.1Cm大小肿块,触痛明显。治拟活血化瘀,消瘀散结。
拟方:桂枝12g,茯苓15g,牡丹皮12g,赤芍10g,桃仁10g,白芥子15g,穿山甲10g,黄芪30g,三棱、莪术各15g。上方加减,并配合理疗,共治疗2个月(服药46剂),症状及体征均恢复正常。妇科检查及B超检
查:左侧附件包块消失,子宫及附件未见异常。
按:慢性盆腔炎属中医“痛经”、“带下”、“瘢瘕”等范畴。其病因多端,经期、人工流产、产后胞脉空虚,正气不足,湿热之邪乘虚侵袭,久留下焦及冲任二脉致气血失调,瘀阻胞脉而发生女性生殖器及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慢性炎症、粘连、积块,渐而成癥。治法应遵循非温不化、非破不行、非行不散的原则。桂枝茯苓丸化裁,功能温通经脉,破血行瘀,消癥散结,正与此原则相符,故疗效显著o
4)附件炎性包块
江氏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附件炎性包块98例。临床表现以腹或两侧少腹部疼痛,带下增多,月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经期腰腹疼痛加剧,妇检可扪及附件区包块,伴不孕症者10例。治法活血散结,破瘀消癥,佐以调气化湿。方药组成:桂枝lOg,云苓15g,丹皮6g,桃仁6g,赤芍lOg,红藤20g,刘寄奴lOg,蒲公英15g,败酱草15g,甲珠5g,黄芪15g。加减:若月经过多,崩漏不止,去甲珠、刘寄奴,加血余炭15g、炒
蒲黄6g;带下量多,加苡米15g、白芷1Og;疼痛较剧,加延胡索10g,乳香、没药各5g;久病不愈,气血不足,头昏乏力,加黄芪30g、熟地lOg;寒湿痰凝,加海藻15g、小茴6g、艾叶lOg。每日1剂,连用1个
月为1个疗程。经上法治疗1~3个疗程后,50例服药1个疗程痊愈,32例服药2个疗程痊愈,16例服药3个疗程痊愈。痊愈标准为临床症状消失,B超检查子宫附件正常。
病案举例刘某某,女,30岁,已婚,农民,1998年12月16日初诊。右下腹疼痛反复半年余,加重10余天,疼痛拒按,面色晦黯,肌肤乏润,头昏乏力,月经淋漓不净,舌质淡红、边有瘀点,脉沉涩oB超示:右侧输卵管炎性包块8.OcmX3.3cm。治拟活血散结,破瘀消癥佐以益气,予桂枝茯苓丸加味。处方:桂枝lOg,云苓15g,丹皮6g,桃仁6g,赤芍10g,红藤20g,黄芪20g,刘寄奴10g,玄胡6g,甲珠5g。每日1剂,
连服1个月后,自觉右侧下腹疼痛明显减轻,精神较佳,面转红润,1999年1月25日经净后B超复查示右侧附件炎性包块约4.2cm×2.8cm,续守原方法服用1个月,右下腹痛完全消失,经期正常,神清气爽,于1999年2月23日经净后B超复查子宫附件正常。
按:附件炎性包块,属于中医癥瘕范畴,多因正气不足,气血失调,邪毒内蕴,或湿热下注,瘀血内停而成。方中桂枝温经行气通阳,丹皮、桃仁活血祛瘀,茯苓渗湿健脾,赤芍行血中之滞,红藤、败酱草、蒲公英
清热解毒,祛瘀止痛,刘寄奴、甲珠软坚散结消瘢,黄芪补气益元以防攻伐太过,如是湿热邪毒得清,气血调和,瘀血得散,攻补兼施,故获良效。
5)输卵管积水
刘氏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输卵管积水48例。药物组成:桂枝、茯苓、赤芍、丹皮、桃仁、泽兰、防己、穿山甲、连翘各10g,红藤、益母草各30g,蜈蚣1条,川芎、香附、熟地黄、黄芪各15g,川楝子12g,
皂刺18g。每日一剂,水煎2次约500ml,睡前温服,另用药渣装入15cm
X15cm大小的布袋内,放在病侧腹部,布袋上放置一热水袋,每次热敷1~2小时,10剂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痊愈15例;2个疗程痊愈22例;3个疗程痊愈7例;好转3例;无效1例(结核性输卵管炎)。治愈率
为91.67%,有效率为97.92%。
按:输卵管积水属中医癥瘕、积聚范畴,多因产后或引流产后冲任损伤,胞脉空虚,外邪乘虚袭入,或房事不节,或经期过度劳倦,致脉络损伤,瘀血内阻、血瘀水停所致。故治以桂枝茯苓丸化瘀消癥,加穿山甲、皂刺、川芎、蜈蚣化瘀通络止痛,泽兰,益母草活血利水消肿,防已增强利水之功,连翘、红藤清热解毒散结,黄芪、熟地补气养血,扶正祛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