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医修炼诀窍,保养元气,打通奇经八脉!

 步履苍穹 2018-07-15

道医修炼诀窍,保养元气,打通奇经八脉

蒋维乔先生将静坐法推广于世,从理论至方法详细而生动,对于自己的修行所得毫无保留的公诸于世,对改善中国历来有一技则秘不示人的陋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望大家能常常修习,自然无上妙用。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世人皆以为运动为养生要领而过度追求运动量,却不知在道医看来,生命之长久在于“固蒂深根”四个字,保养元气使其少做亏耗,是长养生命之根的关键。而保养元气关键又在于一个“静”字,常做清净,节嗜欲,则精气不泄,长生久视。

故静功修炼是道医中的一个重要功课,静功不同运动,看着好像无所作为,但正是应了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的理儿。静功之中,静坐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而静坐里,因是子静坐养生法又是一个最容易入手的法门。今儿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期有所裨益。

一,因是子其人

因是子静坐养生法是由蒋维乔先生(1873-1958)所创,蒋先生是我国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哲学家、道医、养生家,因青年时代主张“不主故常,而唯其是从之”,自号因是子。蒋先生自幼体弱,青年时代更患结核恶疾,自此认真钻研静坐养生之法,最终治愈恶疾,得享长寿。其“因是子”之号也成为后世静坐养生的一个标签。

二,静坐初传,坐姿与呼吸

静坐首先对坐姿有所要求,不同于其他功法的繁杂,因是子静坐法中对姿势的要求多元且自然:骨骼柔韧之人可以用双盘法,这种姿势的好处是两膝盖必定紧贴坐垫上,坐的姿势自然端正,不会向四面倾斜。而“双盘膝姿势,不容易学,中年以上的上,学起来更难,不必勉强”。所以双盘不行之人可以选择单盘膝,缺点就在于一侧膝盖不能紧贴地面,所以会有久坐后身体倾斜的弊端,但是蒋维乔先生又说:“只要你自己觉得歪斜,慢慢改正,也没有妨碍的。”

如果单盘膝也做不到的人,还可以选择下盘法,但是这个姿势两个膝盖都落空了,要随时注意改正姿势,不要倾斜。对于年纪太大或者两腿难以盘曲的人来说,蒋维乔先生又提出平坐法亦可,“但须把左脚跟靠在右脚背,叫做团结四肢,或两脚底平放地面也可,但腿与脚掌,要保持九十度直角。”由此可见,仅就坐姿的选择,蒋维乔先生就给出了四种选择,而非强行要求某一特定姿势,可见其方法的普适性及一任自然的指导思想。

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 朦胧地看,心透 ;透非透、 知未知 ,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最高的道理往往是最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天地之道,简易而已。 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最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最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最真,静默才是最美,生命里最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因是子养生法将呼吸法分为自然呼吸与正呼吸,正呼吸即当今的腹式逆式呼吸,吸气时脐下腹部用力回收,呼气时脐下腹部竭力外扩。自然呼吸则是腹式呼吸之意,即吸气时扩张下腹,呼气时收缩下腹。先生对此两种方法并无强制的要求:“无论自然呼吸与正呼吸,其目的皆在使横膈膜运动。正呼吸者,乃用人功使腹部之张缩,逆乎自然,而使横膈膜之弛张更甚,运动更易耳。然学者习之,有宜有不宜,故知此法参用人功,非人人可学,不若自然呼吸之毫无流弊也。”作者此意虽指出了正呼吸的优势,但是同时客观的指出这样的方法并非人人适宜,练习静坐法的人应该顺其自然,不应刻意而为之。

静坐中,许多流派都强调要“意守丹田”、“导气入丹田”,但以后天意念操控气机是静坐导引中较难的内容,自习者常有因此走火入魔者。对此蒋维乔先生直言:“镇定下腹,即所以安定重心。然亦非有意运力入腹,乃集中心意于下腹也。”此观点则合于中国道家修炼与中国内家拳术的“着意不着力”,认为意到则气到,一味蛮力只会造成经脉滞涩不通,反而变生流弊。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样一任自然的方法要更加合适。

三,静坐中传,调伏三毒

静坐能否见功,最在调伏三毒,调之以修观的方法。三毒为贪欲、嗔恚、愚痴。蒋维乔先生明确的指出:“此三者,吾人自有生以俱来,一切烦恼,由之而生,故亦称根本烦恼。为修道之大障碍。故必须调伏之。”贪欲之中,最根本者为淫欲。道医认为,纵欲的危害,最现实也最客观的即使损人元精,轻者萎靡颓废,重者元气败亡、年华早逝亦不在少数。且一切修行的基础即在元气充足,元气亏虚,则炼精化气、炼气还神皆为一纸空谈。所以,常人当节制房事,而修行之人于此更当再三斟酌。

嗔恚由贪欲而起,常人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便想得到,“得之则喜,不得则嗔。嗔恚不已,必至斗争仇杀”,乃至犯下杀戮罪恶。因此嗔恚对于修行也尤为可怖,轻则令人心烦,甚至怒,怒则气血逆行,常人尚且可因怒致疾,修行之人若怀嗔恚而致气血妄行,不惟前功尽弃,身体受到的伤害也是异于常人的。“愚痴即无明,三毒之中,最难破除”。所谓“秀才遇上兵”,愚痴之人被各种妄想蒙蔽了本来清如明镜的心,实行种种颠倒作为,而自身却毫无察觉。三毒之中,贪嗔两毒,人常知之,而愚痴者往往难以自知,不自知而妄自尊大,于修行之中也是可怕之极的。

对于三毒的调伏,作者主张修心。淫欲多者觉男女身如一革囊,外形虽美,内实满贮粪臭;嗔恚多者常想我与众生向来平等,没有彼此之分别,怨亲平等,悲悯众生;愚痴者常思世间万事万物皆从内因外缘而生,破除自己的固执,了解“凡物之生,了无自性,我身亦然”。静坐中之调心是指初学者静坐后,常常心猿意马,内心杂念不住产生。较之于三毒之根本上的危害,静坐中的调心则更加具体。蒋维乔先生总结静坐中常见的两种情况,一为“心中散乱,支持不定”;一为“心中昏沉,易致瞌睡”。治散乱,应当放下一切,专心一念,存想脐间,自能徐徐安定。治昏沉,则早晨静坐可免,或以数息的方法,从一至十,不要数乱,久之即散乱昏沉皆免。

四,静坐奥传,对奇经八脉的亲身体会

奇经八脉是中国传统文化经络中的概念,既是道家修炼的关键之处,也是医家治疗与养生中不可忽视的要素。蒋维乔先生在晚年通过静坐的体会,对这一当今的科学难题,做出了详细生动的说明。例如:“后来每夕都是这样,中宫好像有一机关在那里旋转,渐渐上升至头顶,头顶就随之转动,动极之后,突然停于两眉中间;继而中宫又动,从左肩到左腿,好像电线,绕半身作一斜圈而转,床帐也为之震动,动极突然而停;又从后脑震动,动力自脊背而下,突然停于尾闾;又从右肩到右腿,也像电线,绕半身作一斜圈而转,动极突停。这样从左右腿绕半身作斜圈,就是打通了阴阳跷、阴阳维四脉,因此我初步体会了奇经八脉与神经机能的一致性,绝不是玄虚的假设。”

对于经络的体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诸多道家、医家的著作对此进行描述,但是往往用词深奥晦涩,令人读后不知所云。有坊间的说法,这些内容是极为机密的,随意泄露会遭到天谴,所以历代很难找到能令普通人一读即通的著作。而蒋维乔先生为了大众的利益,对此所谓秘密尽数吐露,着实令人敬佩。后人有臆测,蒋维乔先生身体如此健康却在八十五岁无疾而终,似乎与此有着某种联系。

蒋维乔先生将静坐法推广于世,从理论至方法详细而生动,对于自己的修行所得毫无保留的公诸于世,对改善中国历来有一技则秘不示人的陋习有着深远的影响。其静坐修行之法,因效宏且便捷,故广为流传。如今我们也借此平台向大家介绍,望大家能常常修习,自然无上妙用。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忙于汲汲营营地追求满足物质上的欲望,却忘记生而为人的真正意义;我们常常忙着左顾右盼地评断别人,却忘了应先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我们又当,如何获得幸福、成功、圆满的人生?道法的智慧,提供我们认识自己的方向,并为探寻时所升起的疑惑,提出最切实的建议。关注道缘,从这里开始遇见你的信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