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朋友讲了一个故事,我听完难受了很久。 她的小侄女只有3岁多一点,却特别「乖巧」。 吃饭时只吃自己跟前的一道菜。不管她在做什么,大人一看她,她马上露出小乳牙微微笑。 她的妈妈脾气很大,喝水弄湿衣服了,坐地上了,玩具摔坏了,吃饭太慢了,午睡不快点闭上眼睛,都会说她。 朋友有一天发现,小姑娘吃饭掉了米粒,会悄悄地踩在脚底下。害怕妈妈看到的小碎纸屑什么的,就握在小手心里,甚至藏在鼻孔里。 朋友又好笑,又心酸。 这么一点点年纪的小孩,已经学会了怎么对付坏脾气的妈妈。 是啊,孩子不是一块无知觉的石头。 当大人愤怒地冲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孩子很害怕,只好想办法来应对大人。 3岁的小姑娘,在一次次的害怕中,已经学会了察言观色,小心翼翼地把可能让妈妈生气的东西藏起来。 2 其实我们知道孩子会害怕,只是我们常常意识不到,孩子到底有多害怕。 有一个德国绘本叫做《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形象地描绘了孩子的恐惧: 我的脑袋飞到了宇宙里。 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里。 我的翅膀掉到了热带丛林中…… 我就剩下了一双脚,跑啊跑...... 我想叫,但没有嘴。 我想找,但没有眼睛。 我想飞,但没有翅膀…… 在小企鹅的想象中,妈妈大吼大叫的时候,他仓皇地只能逃跑,因为「自己」的身体已经被恐惧撕碎了。 绘本的最后,妈妈说「对不起」,把小企鹅缝在了一起,小企鹅就原谅了妈妈。 孩子天然对父母有最真挚的爱,每一次被缝起来,他都会原谅妈妈,欣喜和感激地抱着妈妈说「妈妈,我爱你」。 但是妈妈不知道,他曾经有多疼。 甚至有些爸爸妈妈,不觉得对不起,不会把小企鹅缝起来,任由他在害怕和恐惧中屏住呼吸,绝望地发抖。 他们不知道,持续的害怕是摧毁性的,会给孩子造成长久的心理阴影。 后果可能是孩子变成一个「假人」。 为了逃开害怕,孩子努力迎合父母,把自己变成父母喜欢的样子。 长大后他表面正常甚至优秀,但焦虑、压抑,稍微放松一点就觉得对不起全人类,稍微大一点的挑战就能把他打沉。 后果也可能是冷漠。 孩子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把妈妈的脾气和爱一起关到门外。 网上有人问,童年有被打骂的经历,将来会怎样?很多答案都很戳心: 防心很重,别人一句话伤到我就再也不接受这个人。 后果还可能是「暴力复刻」。 被父母严厉责骂的小孩,常常会用同样的办法对付弟弟妹妹和同伴,甚至会成为霸凌同学、制造社会悲剧的那个人。 在害怕中长大的人,心底永远锁着一个哭泣的孩子。 3 我们知道发脾气会伤害孩子,但为什么有时候就是忍不住呢? 忙了一天回来,看到家里像个垃圾场,孩子玩具零食撒一地; 催孩子去写作业,孩子却一直玩玩玩,坐在书桌前一会儿玩铅笔,一会儿掏耳朵,作业写的错误百出; 已经很晚了,孩子还在磨磨蹭蹭不去洗澡睡觉...... 面对这些鸡零狗碎的日常,哪个妈妈不是忍了又忍,却还是没有忍住,最后大发雷霆? 可一看到孩子哭了,又心疼后悔。 父母要控制情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我们觉得生活太不容易了,孩子太不懂事了。 我们的心灵像个炸药桶,偏偏孩子哪儿哪儿都是导火索。 吃完零食乱丢、不肯主动去睡觉……无非也就是一些「小事」。 但为什么这些「小事」却让我们如此焦虑,大发脾气,恨不得去怒吼自己最亲爱的孩子呢? 我们的「脾气」背后有强大的力量,如果没有洞察,只靠强力控制,常常会失败。 4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生活的某个瞬间,突然心中雪亮:原来这是我的事,和他无关。 心理咨询师凌想讲过一个故事。 她的孩子橙子,上课外班不敢举手说话。她急得又是拍又是戳,逼橙子快举手。 后来,她突然想到一个场景: 小时候在幼儿园午睡,想去洗手间却不敢说,直到尿了裤子,就是喊不出一句:「老师,我要尿尿。」 原来,让她又急又恨的,是当年那个紧张的自己。 当年那个胆怯的小女孩心里,复杂的情绪打成了一个结,一直藏在心灵很深的地方。 所以当孩子有类似的表现,她的「情结」一下子就被激活了,紧张、恐惧、难堪、愤怒瞬间就涌了出来。 每个人的情结不太一样。 有的妈妈最恨孩子「不感恩」:用心做饭、孩子只吃几口,或者费劲讲题孩子走神,就会一下子炸毛。 也许她的内心深处也满是委屈和耗竭感。 有的妈妈最恨孩子「不完美」:孩子作业写错一个字,时间控制不精准,焦虑就一下子填满胸腔。 也许她的童年里,充满了「只有拼命努力,才能活下来」的不安。 这些情结是我们心灵中的暗黑小秘密,一簇一簇的荆棘丛。如果我们认真想,总会想到它们的来源。 当我们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瞬间变成了曾经那个委屈的小孩。所有不曾说出来的愤怒和害怕,现在一股脑地转嫁给了弱小的孩子。 可他爱你、依赖你,所以他逃不掉,只能卡在那里,让你的怒火像岩浆一样浇到他头上。 他能做的,只有在心里默默打结,并把这个情结藏在心灵深处,就像曾经的你一样。 情结,就这样代代相传。 孩子不断为父母的过去买单,又不断复刻着父母。 5 但孩子是无辜的。 你的过去,孩子不曾参与。 你的情结,孩子更不曾补刀。 那凭什么,他要为你的情结买单呢? 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分不清楚自己和孩子。我们把孩子当成了会走路的软陶,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 我们恨孩子「不听话」,如同恨自己不争气。 但如纪伯伦的诗所说: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其次才是父母的孩子。 只要是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就会有观点的相左,权力的争夺。 我们对孩子发脾气,恰恰说明了我们没有能力用成熟合理的办法,处理两个人之间的分歧。 育儿知识不足,能力不足,只好诉诸「暴力」。 我们应该做的,是补上这一课,去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学习怎样和孩子沟通,研究怎样让孩子愿意和我们合作。 化脾气为学习的动力,才不会再发脾气。 是的,一个人的脾气里,处处都是过去别人如何对待过他的痕迹。 我们可以不假思索一股脑地把这些传递给孩子, 也可以按下「从我终止」, 就像用肩膀扛住黑暗的闸门, 放孩子到更有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世界里去。 我知道我可以,我知道你可以,每个真心爱孩子的父母,都可以。 - End - 来源丨网络 图片丨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