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煮绿豆原来还有这么多禁忌!很多人都还不知道......

 冬竹123 2018-07-15



绿豆是消暑圣品,但不是人人都会煮~



来源 / 中山六院


最近的天气,

用一句话形容足矣......


真的很热吗?

他们说,也还好吧,只是↓↓↓



是时候“祭出”消暑必备——冰绿豆了!



只是,你真的会喝绿豆吗?

虽然绿豆是最有群众基础的消暑“神器”,

但如果喝不对,

不仅不能解暑反而会伤身!


喝绿豆汤,别犯5个错!



不能用铁锅煮绿豆汤



绿豆汤中含有的多酚类物质,在与铁相遇后,会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颜色较深的复合物,使绿豆汤的颜色发黑。这不但会影响绿豆汤的味道,还会容易造成肠胃不适、消化不良,让人一整天感受到肚子发胀、不舒服。


所以,煮绿豆汤时,可以选用砂锅、电饭锅、高压锅等等,但一定不要用铁锅哦~



煮绿豆汤时别加碱





有些人煮绿豆的时候,喜欢放点碱,认为这样绿豆烂得更快,其实这样的做法并不科学。


绿豆汤加入碱后,会严重破坏绿豆的营养素,如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胡萝卜素等),而绿豆本身清热解暑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此外,碱还会导致绿豆中的类黄酮抗氧化成分丢失,让“绿”豆汤变成“黄”豆汤。



不要喝太冰的





有人说,没有冰过的绿豆汤是没有灵魂的~但是,中六君在这里提醒一句:别吃贪凉吃太冰的!


太冰的绿豆汤会刺激肠胃,吃了以后会引起肠胃的各种不适。此外,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喝了太冰的绿豆汤,还易诱发心肌梗死、中风等急症。


2016年,江苏高邮的一位70岁的老人,就因为喝了一碗冰镇绿豆汤而突发心肌梗死,差点因此丢掉性命!


所以,记住绿豆不要趁“冰”喝!刚从冰箱拿出来的绿豆汤,先放几分钟再喝~



服温热性中药期间别喝





一般情况下,绿豆可以解温热性中药的药性,特别是在服用温热性中药期间,最好不要食用绿豆,因为会降低药物疗效。常见的温补类药物有人参、黄芪、丁香、高良姜肉桂、附子等。


而服用清热类药物时吃绿豆,则会增加药物的疗效,如黄连、黄柏、大青叶、板蓝根、牛黄、金银花等。


如果服用的是西药,由于绿豆中的蛋白只会与有机磷、重金属等结合成沉淀物,一般不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利用,所以还是能够食用绿豆的。



不要丢弃煮熟后的绿豆皮




绿豆煮熟以后,绿豆皮就会脱落,有些朋友会把绿豆皮从锅中取出丢掉。其实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


绿豆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物质,比如类黄酮、单宁等等,这些抗氧化物质具有清除自由基,延缓皮肤衰老、抑癌抗癌之功效。


除了上述注意事项,

下面几类人群也要注意了哦~



这几类人,慎喝绿豆汤!



经期女性

经期女性不要饮用绿豆水。女性经期时体质偏寒,若是饮用绿豆水,则会导致气滞血瘀,引起腹痛甚至加重痛经。  


体质寒凉、虚弱

绿豆性寒,体质寒凉的朋友饮用过量绿豆水会导致腹泻,甚至降低消化系统的免疫力。所以,体寒的朋友最好不要饮用绿豆水。


体质虚弱的朋友一般肠胃功能较差,很难分解吸收绿豆中的蛋白质,容易消化不良甚至腹泻。


脾胃虚寒者

绿豆性凉,但是含有的大分子蛋白质比较多,经常喝会引起脾胃不舒服。脾胃虚寒的人(症见易腹痛腹胀、手足不温、大便不成形等)喝绿豆汤后,会加重病情。


此外,脾胃不适的老年人或身体虚弱的人,也不要多喝,每次半杯(也就是125毫升)即可。


孕妇

绿豆中含有的赖氨酸、蛋白质、维生素、钙、锌等成分可有效防治妊娠水肿,是食疗佳品,但孕妇也不能多喝。


在煮绿豆时加些红豆、大枣同煮,能有助孕妇益气补血。


再来说一个技术性的问题——

怎么才能把绿豆煮“开花”?



这样做,绿豆更容易开花





01


绿豆洗净,加水没过绿豆,放入冰箱冷冻层,4个小时后,把“冰冻绿豆”直接放锅里加热水煮,很快就开花了。


02


用平底锅先炒干豆子水分,感觉有点皱皮了,马上倒入凉水里煮,一会就开花了。

Tips

绿豆解毒消暑的功效主要在皮,煮的时间太长就会失去效果,一般开锅沸腾后再煮2~3分钟就行。


可以先把绿豆水盛出来一部分,再往锅里加点水,煮30分钟左右做成绿豆沙。


光喝绿豆太单调?

那就来加点料,

让绿豆汤更消暑润燥~



绿豆加点它,消暑又解渴




1.绿豆+百合



做法:

先把百合洗净、再用清水浸泡10分钟左右,备用;把绿豆淘洗干净后下冷水锅,先用大火烧开,在用小火煮30分钟;最后按个人口味加入冰糖,再焖30分钟就行了。


2.绿豆+南瓜



做法:

绿豆洗净、南瓜去皮洗净,切成约两厘米见方的块;将绿豆淘洗干净后下冷水锅,大火烧沸后用小火煮20分钟左右。当绿豆皮刚被煮裂时,下南瓜块,大火烧沸后改中火煮至软熟。


Tips:

为了健康,建议不放任何佐料,因南瓜本身就有甜味。


【感谢中医科李莉娟医师对本文的支持】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家庭医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