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嵩/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文章字数约800字,阅读约需2分钟
文:田嵩/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文章字数约800字,阅读约需2分钟 移动互联网使教育传播环境多元化,学生的“学”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师的“教”也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为适应新时期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变革趋势,教师应从理念、认知以及技能三个层面进行反思,促进身份认同,提升教育传播效果。 一是从被动的知识传播者到主动探索的触媒者。新媒体技术的革新,大大缩短了知识更新的周期,也为个体生存带来了“知识焦虑”。“上好一堂课”的教学要求显然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信息时代出现的更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及其作用机制通常需要更为深刻与更多层面的审视与思考,排斥新媒介、拒绝融入“信息社会”的理念显然不可取。通过主动探索媒介功能、以现实热点带动学科理论建设、与学生构建共同“语境”,服务于教学科研,能更好地实现学生心灵上的指引、道德与价值观上的培育,提升教育传播效果。 二是从封闭的社会交往者到引导多元文化价值的知媒者。学校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场所,教师更是激发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传承的关键,信息是推动人类社会知识共享、文化共建、合作共赢的重要驱动力。互联网的出现,使世界成为“地球村”,而多元文化价值的传播与彰显,易形成认知观念的冲突。面对新媒体平台上传播的信息,教师要具备媒介素养对其进行正确认知、批判、分析与评价,同时充分使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正确引导多元文化价值取向,巩固民族文化核心价值理念。 三是从单向的课程讲授者到跨学科情境创设的善媒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自身专业素养应保持精进。然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以往由教师向学生传输知识的单向传播模式,逐渐转变为双向甚至多向互动传播。善于优化教育模式,实现跨学科情境创设将成为一种趋势。教师应整合教育渠道资源,发挥最佳教育传播效果,如促动虚拟现实技术走进课堂,让生物样本更为真实与生动;通过跨学科互动与媒介资源的整合,设置中心话题,围绕中心话题开展跨学科、跨媒介融合与讨论,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注:本篇作者为第十二期“教科研课题研究及论文写作高级研修班”学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