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唐五代文学

 优雅a 2018-07-16
隋唐五代文学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隋唐五代时期,发展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整个文坛出现了自战国以来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其中诗歌的发展,更达到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唐代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中,遗留下来的诗歌已将近五万首,比自西周到南北朝遗留下的诗篇数目还要多,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总和。
  
  1.隋及初唐诗坛
  
  隋代诗歌,总的来看成就不高,诗坛弥漫着形式主义的宫体诗风。但隋代诗坛也出现了一些较好的边塞诗,写得苍凉悲壮,初露向初唐诗歌过渡的端倪。另外,薛道衡的一些诗篇,或委婉含蓄,或凝重悲凉,显示出“贵于清绮”和“重乎气质”这两种不同的南北文化的合流迹象。隋代这种以齐梁遗风为主体又有一些向唐诗过渡因素的产生,是初唐诗歌的起步。
  
  2.陈子昂对唐诗的贡献
  
  陈子昂对于唐诗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倡导复古革新的理论,批评齐梁诗风的绮靡,明确提倡风雅与兴寄,主张直接继承汉魏风骨与正始之音;二是以他的创作实践,如三十八首《感遇》等诗作,展示一种深沉的政治思考和内在的骨力,从而为唐诗的健康发展端正了方向。尤其是他的《登幽州台歌》,更是以深邃的历史目光和高亢的歌喉,开启了盛唐之音。
  
  3.孟浩然的山水诗
  
  孟浩然的山水诗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游历南北各地所写畝山水景色,一部分是隐居故乡襄阳所写的自然风光。他在漫游途中描摹的山水景物生动逼真,而且富于变化,显示了卓越的艺术表现力。
  
  孟浩然在这一类诗中追求的是一个“清”字。他的作品善于运用清淡平和的语言描绘清幽绝俗的意境,出语洒脱,诗风平易,怡然自得,韵致高远,“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孟浩然的田园诗数量远比山水诗少,但是其风格特色却也很值得称道。脍炙人口的《过故人庄》一诗,用口头语,写眼前景,叙家常事,成功地表现了简朴亲切的田园生活、真淳动人的故人情谊;全篇于自然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和浓郁的诗意。
  
  孟浩然是唐代大量写作山水景色与隐逸生活的第一人。作为初唐诗歌向盛唐高峰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他的作品虽然还留有某些过渡的痕迹,但是却体现了鲜明的个性,因而独标风韵,自成境界,成为“盛唐之音”的第一声。
  
  4.“七绝圣手”王昌龄
  
  王昌龄青年时期志存高远,漫游四方,曾西至河陇,远出玉门关,实际体验过边塞生活,成为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大多沿用乐府旧题,采取七绝形式,一方面激昂慷慨地抒发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一方面又委婉细腻地诉说难以排遣的乡思边愁,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边塞战士的内心世界。代表作《从军行》一组七首集中地体现出这两方面思想内容,
  
  5.“五言长城”刘长卿
  
  枞坎藏(709—‘780年),字文房,宣城人,出生于洛阳。天宝进士,因性情耿直,得罪权门,曾被诬入狱,先后两遭贬谪。最终官任随州刺史,人称刘随州。由于多次遭逢战乱,一再衔冤被贬,刘长卿的诗既有社会灾难的真实反映,又多身世飘零的深沉感慨。
  
  但刘长卿的诗思想内容比较单一,往往给人意境雷同之感,这也限制了他取得更大的成就。
  
  6.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
  
  如同山水田园诗的兴盛二样,盛唐边塞诗派的形成也有其社会历史的原因和文学自身的因素。一方面,盛唐时代国力强盛,内陆与边疆联系加强,各地人民交往广泛;另一方面,或是反击骚扰、保境安边的正义之战,或是穷兵黩武、扩土开边的不义之举,当时边境战争也很频繁。这种民族之间广泛交流而又频繁争战的现实,便是边塞诗大量产生的社会基础。同时,盛唐文人大多热衷功名,渴望为官从政,他们有的以功业自许而到边塞施展才干与抱负,有的因仕途失意而在幕府供职以谋求出路,这些人边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为边塞诗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直接促进了边塞诗创作的繁荣。
  
  盛唐边塞诗派阵营庞大,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颀、王之涣、王翰、崔颢以及大诗人李白、杜甫都有边塞题材的杰作传世,其中高适、岑参和王昌龄是代表人物。
  
  7.盛唐精神的代表李白
  
  李白(701-762年)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现存九百多首。这些诗集中表现了他一生的思想和经历,也表现了盛唐时代的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
  
  8.诗圣杜甫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是唐代与李白齐名的大诗人,他创作的诗歌达到了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顶峰。
  
  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名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杜甫写得非常好。其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以古体写时事,受限制较少,杜甫多数写时事的诗都是古体。他这部分写时事的律诗,较少叙述而较多抒情与议论,如《秋笛》《即事》(闻道花门破)《王命》《征夫》等。为了扩大律诗的表现力,他还以组诗的形式,表现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其五律和七律都有这样的组诗。五律中的《秦州杂诗二十首》是一例。20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在秦州时的心境。杜甫以律诗写组诗最为成功的是七律,如《秋兴八首》,这组诗写于滞留夔州时期,夔州山城秋色引发了杜甫的故园之思,加上暮年多病、知交零落、国事未定,诗作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寂寥心情,意境苍凉深闳。
  
  9.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是指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的十位诗人,其所包括的诗人历代说法略有差异。唐代姚合《极玄集》卷上“李端”名下注:李端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火湋、夏侯审唱和,号十才子”。《新唐书。卢纶传》也说他们“皆能诗齐名,号大历十才子”。但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严羽《沧浪诗话》所载与之稍有不同。
  
  虽说他们的诗作多应景献酬,流连光景,粉饰现实,但从艺术上看,艺术造诣较高,多为近体,五律成就尤高。
  
  李益也曾被列入“十才子”,是这一时期最有独创性的诗人。他曾到过塞外,因而写作了不少边塞诗,但这些诗多反映边塞的荒凉寂寞、戍边将士对战争的不满和厌倦,已不再有盛唐边塞诗那种高亢乐观的情调,而是于壮烈、慷慨之中带有伤感和悲凉的情调。这些诗又多用他极擅长的七绝来写,因而常被谱入管弦,流传很广。
  
  10.韩愈与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现代人的概念。指的是发生在公元8世纪后期的一次文体革命。它的口号是“文以明道”,就是要求用散文来阐明儒家古道的宗旨,摆脱骈俪体裁的束缚,使文章的形式为内容服务。因为参加的人多,目标明确,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创作实践,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文学浪潮,所以被称为文学史上的一次文体文风改革运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