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中,传令兵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古代又没有电话,往往就需要传令兵通过旗语的方式,将统帅的命令,传达给前线的将士。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们职位虽低,但却身负重任,他们位居中军,必须和将军寸步不离。所以在古代,传令兵几乎都是将军的亲信,而且必须业务熟练,能够做到处变不惊,临危不乱。 战争是残酷的,假如一个传令兵心理素质太差,或者不熟悉业务,在危急关头,他就很可能传错统帅的军令,俗话说主将无能,累死三军,传令兵无能,也有可能累死三军。然而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上的奇葩人奇葩事也有不少,两晋南北朝时期,就发生过一起,传令兵误传军令,结果却阴差阳错取得胜利的事。 当时西晋经过短暂的统一,天下再次分崩离析,呈现出了三国鼎立的局势。北方是后赵政权,南方是成汉政权和东晋。晋人南渡后,常怀北伐恢复山河之心,但北方政权实力雄厚,东晋要想与之抗衡,就必须拿下成汉。成汉位于西蜀,和蜀汉的版图差不多大。 这里地形复杂,易守难攻,物产丰饶,极易坚守。当年曹魏拿下蜀汉费劲了九牛二虎之力。如今东晋想灭亡成汉,会有那么简单吗?东晋大将恒温自然深知其中艰难,但要想北伐,西征势在必行。永和二年,也就是王羲之作兰亭集序的七年前,东晋安西将军恒温,亲率大军西征成汉。 起初,东晋军进展顺利,大军下彭模,克山阳,直逼成都。成汉军接连败退,但退到成都已是退无可退,如果不愿投降,那只能选择奋起一搏。最终成汉皇帝没像阿斗一样屈膝求和,他选择了后者。两军随即在成都排开阵势,展开了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大战。 这场大战,成汉军颇有背水一战的气势,他们越战越勇,挡住了恒温攻城部队的多轮冲锋。成汉的弓箭甚至都射到了恒温的战马之前,东晋军见状,都非常惶恐。恒温眼看大军士气有些下降,也有了退军的打算。殊不知成汉军队经过连续作战,此时也成了强弩之末,假如恒温咬紧牙关,胜利肯定属于东晋。但最终恒温还是放弃了,他下达了退军的命令。可结果东晋大军还是拿下了成都,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恒温的传令兵是个新手,此人心理素质太差,接到恒温的退军命令后,居然慌了手脚,向前方攻城部队,发出了全军进攻的旗语。攻城部队见到中军的指示,被迫全军出击,玩命的向城池发起了新的一轮冲锋。这一下成汉军队终于招架不住了,成汉军彻底溃败,恒温如愿以偿,拿下了成都。事后,恒温重赏了小兵,但由于害怕此人再次传错军令,恒温还是把他调离了传令兵岗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