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杰出人士都爱读史书?

 Sehu0613 2018-07-16
《人民的名义》里,身居高位的高育良说他爱读明史。中国不少优秀企业家和创业者,也都是资深“历史迷”。马云、任正非、周鸿祎等极擅长深度思考的企业家,更是公开推荐过历史类书籍。
 
哪位会问了:好怪啊,杰出人士怎么都爱读史书呢?

其实,近代以前,不论中西,历史学都是培养各界领袖的必备教育。读了今天的文章,你自会明白其中道理。
 
✦ “读史不只为‘陶冶人文情操’,更是为了‘稽其兴坏成败之理’,带有强烈的实用性。我们或许没想过当领导,但至少要有主宰自己生命的能力。”

——吕世浩

作者 | 吕世浩 

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最受欢迎的人文教授

当年考大学,亲友问我考到哪里,我一说台湾大学,大家就很高兴,接着问我学什么专业,我回“历史”,大家就尴尬地沉默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当代的世俗观念里,历史是“无用之学”,除了当老师外,好像也没有直接对应的工作岗位。
 
但其实在近代以前,不论中西,历史学都是培养各界领袖的必备教育。历史学之所以被重视,并非只是“丰富人文素养”、“陶冶人文情怀”等理由,而是如太史公所说,读史是为了“稽其兴坏成败之理”,带有强烈的实用性。
 
而今日学校教育的设计,基本上是为了供应工业革命以后的劳动力需要,强调的是生产效率。简而言之,这是一种培养工匠而非培养领袖的教育。
 
这种方式落在历史教育上,便会要求短期大量的灌输式记忆,而非长期细致的思辨式教育。其结果,便是广大青年普遍对历史失去兴趣,也不明白学历史的意义何在。
 
长此以往,未来社会只能充满各种专业工匠,却没有真正博学宏观的领袖人才;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恢复真正有用的历史教育开始。

1
历史经典,提供了最好的“思辨教育”

什么叫“思辨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培养你质疑标准答案的能力。
 
举个例子。《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未闻机杼声,但闻女叹息。”
 
课本里解释说,唧唧就是织布声。但原文明明 “未闻机杼声”,怎么会有织布声呢?唧唧是女叹息啊!白居易的《琵琶行》也可以验证这个推论:“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叹息、唧唧,是同义词。
 
在培养工匠的记忆教育模式下,我们已经习惯并满足于记住标准答案得一百分,从而放弃了思辨能力。
 
放弃质疑标准答案的思辨能力,你将遭遇不可限量且无法弥补的损失,而思辨是智慧的开端。
 
古人学历史是用来想,今人学历史是用来背。如果我们能用思辨的方式学历史,就会体会历史所具有的三个了不起的“大用”。
 
第一,启发智慧。
 
古人的故事和智慧就是磨刀石,目的在磨砺你的智慧之刀。所有的书都是沙金,我们要挑金子,而不是捧沙子。
 
许多难题都是“普世”的,你现在遇到的困境,历史上曾有无数人都有遇过,思考过去别人的做法以及达成的结果,往往就能为你现在的决定带来启发。
 
第二,审时度势。
 
时,你当时所处的大环境;势,环境变动的方向。历史的本质就是论“变”,而变是有一定方向的。这是历史能够提供的不同于其他学问的智慧。
 
学会审时度势,就是要培养不局限于所处环境的眼光,用更广阔的视野、站在更高的基点得出结论。
 
第三,理解人性,了解自己。
 
能看出“变”已经是很高的智慧,更高的智慧,是要在这“变”中看出什么“不变”——那就是人性,就是良知。人类文明史还太短,还不足以造成人性的改变。荀子说:百王之无变,足以为道贯。
 
而了解人性最方便的方式,就是读经典,尤其是中国的史学经典。因为中国人研究人性已经几千年啦,世界上没有几个民族能像中国这样,对人性了解这么深。
 
比了解人性更难的事,是了解自己。
 
问各位一个简单的问题:你真的你了解自己吗?
 
如果你觉得自己真的了解,很有可能是你经历的事太少,面临的两难处境太少。
 
没有在极限状态、在生死的压力下做过抉择,就没办法体现出你最本质、最潜在的东西来。事到临头,你才会知道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很难碰到那样惊心动魄的场合,历史,就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代入场景。

2
如何读史,才能培养思辨?

中国人做学问的传统,和西方不同。
 
中国重功夫,看层次和境界;所以任何传统的中国观念,都能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分开来看;

而西方学问重方法,讲取径;所以我们在研究所的第一堂课,往往会说研究方法、研究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