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大历史学博士:不是历史没有用,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式出了问题

 元导 2019-02-14

来源:历史学考研和就业

作者:吕世浩,北京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教于台湾大学历史学系,致力于《史记》、中国传统经典、上古秦汉史、历史考古学等领域的研究。


不是历史没有用

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式出了问题


文 | 吕世浩


摘要

如果以为光是记住古代的历史,就能解决今日的问题,那就好像拿着磨刀石去切东西,自然问题百出。这不是磨刀石没有用,是我们的用法错了。

为什么读历史没有用,因为你本来就不是以“有用”的方法来读历史。


并非历史无用,是我们学错了

二十多年前,当高校招生录取放榜之后,许多长辈朋友都问我:“你考上哪里?学什么专业?”

当我回答“台湾大学”后,所有人的反应几乎如出一辙地惊喜:“哇!”当我接着回答“历史”后,所有人的反应几乎如出一辙地失望:“哦。”

从他们的反应,可以清楚地看出社会大众对于学历史前景的看法。

从那天起,也常听到许多朋友忍不住问我:“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是啊,在这个时代,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呢?

这些问题,我思考了二十多年。后来终于发现:不是历史没有用,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式出了问题。

近代以前,无论在中国或是西方,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觉得学历史很有用,甚至视为培养各种领袖人才的必要教育。可是到了现代,忽然之间,许多人都觉得学历史没有用,即使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说不出学历史的实际用处在哪。

为什么古今对待历史的态度差距这么大?难道是古人太笨,误把没有用的东西当成是有用的?还是现代人太聪明,无需历史了?事实上,历史学还是历史学,只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方式出了问题。

从本质上来说,现代的学校教育,是时代的产物,是工业革命后为了填补各种专业人力的需求而设计出来的教育。换句话说,现代教育是一种专门用来培养工匠的教育,至于人文教育的本质——人怎样才能活得像个人,基本上不是关心的重点。

在这种工匠教育的影响下,历史教育也受到了极大改变。大量的灌输式记忆成了现代历史教育的面容,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大学,人人都接受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教育,花费了无数时间背诵年代、人名、地名、事件,但却往往不明白,除了应付考试外,这到底是为了什么?

长此以往,年轻人普遍对历史学失去兴趣,高考结束后,历史就被无情地抛弃了。最糟糕的是,我们的教育生产了大量的专业工匠,却很难培养出宏观的领袖人才。

像古人一样学历史才有用

那么,为什么古人认为历史很有用呢?因为古人学习历史的方式和我们截然不同。

宋代著名史学家吕祖谦,就说过读历史的方法:人二三十年读圣人书,一旦遇事,便与里巷人无异,只缘读书不作有用看故也。何取?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而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智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

(吕祖谦画像)

吕祖谦的意思是,如果读了这么多历史,却在应付现实事情时,半点帮助都没有,那学历史有什么用呢?正确方法是,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人物做抉择的关键时刻合上书,问问自己,我会怎么做?这样读历史,才能提高智识。

请你好好地想一想,如果你身处对方的位置时,你会如何决定?把一切都想清楚后,再把书打开,看看这个人物是怎么做的?他的决定带来的是成功还是失败?原因何在?然后对比自己与古人,在选择和方法上有何异同?

这种学习历史的方法,重视的不是“记忆”,而是“思辨”。像吕祖谦这样学历史,每个人都可以透过一件又一件史事的锻炼,一位又一位人物的分析,一步步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最后不仅增长了历史知识,处世智慧也会不断提高。

古人重视历史,是因为历史有很强的实用性——它教导人们如何从前人发生的无数案例中分析事情,了解成功和失败的道理。这样学历史,才真正有用。

学历史其实是在锻炼思辨能力

真正的历史教育非常重视“思辨”,但什么是“思辨”呢?

举个例子。大家一定在中学课本里读过《木兰诗》,诗歌开头是这样说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唧唧”是什么声音?

按老师讲解,绝大多数人会回答:“唧唧是织布机的声音。”为什么?因为课本的标准答案是这样写的。

如果你也这么想,那么你可能在“思辨”上还要努力。因为真正的答案,作者已经写在接下来的两句里: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作者清楚地说出,这时只听见叹息的声音,所以“唧唧”是叹息声。

事实上,将“唧唧”当作织布机的声音,除了中学课本外,在古籍中似乎找不到任何例证(如果你能找到,欢迎提供)。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误会,是因为古时的语音和今日有很大差别。在古代,织布机发出的是“札札”声,而非“唧唧”声。《古诗十九首》有“札札弄机杼”,白居易的《缭绫──念女工之劳也》有“丝细缲多女手疼,札札千声不盈尺”,都足以为证。

这个例子说明什么?一个可怕的事实:明明答案就在下面两句,为什么我们过去却毫不质疑课本的答案,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思辨能力?

无论你读再多书,得到了再好的成绩,如果这一切要拿宝贵的思辨能力去交换,都是不值得的。因为,思辨是一切智慧的开始。

读书,是为了做知识的主人,不是为了做知识的奴仆,学习历史当如是。

历史的三个功用

回到最初的问题,学历史到底有什么用?高考放榜后我为什么选择历史?我个人认为学习历史一共有三个功用。

第一个功用是“启发智能”。有个故事,说古代有对兄弟非常聪明,有一次私塾老师要出门,临走前让他俩背黄历,回来后考试。

但老师刚走,兄弟俩就跑出去玩了。老师回来前哥哥才开始翻黄历,刚看完一遍,老师就回来了,而这时弟弟才姗姗来迟。

老师开始考兄弟俩的功课,结果哥哥背得一字不差。原来哥哥过目不忘,看一遍就记住了!后来换成考弟弟,大家一定会想:“弟弟完全没看书,这下糟了吧?”错了,弟弟一样背得一字不差!原来弟弟比哥哥还厉害,他在旁边听一遍就记下来了!

这对兄弟如此聪明,大家知道他们俩是谁吗?答案是:我也不知道。

先不要笑,讲这个故事,是想问大家:“聪明有用吗?”

这对兄弟的天资绝对胜过普通人,但他们在历史上却没有留下姓名。所以,如果聪明不能提炼成智慧,一点用也没有。

那么聪明要如何提炼成智慧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读有智慧的书。而历史就像磨刀石,最大的功用就是磨利我们脑中名叫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帮助我们披荆斩棘,只有刀才可以。

历史总结了过去几千年中,上自帝王将相,下到贩夫走卒,各种各样的人与事。古人的智慧,是我们应该活用的宝贵资产。所以,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只有从历史中学到智慧才有用。

第二个功用是“审时度势”。社会需要各种人才,而历史学正是为了培养眼光不局限于当代,能洞彻事物发展脉络与前因后果的人才,这也是古人会把历史学当成是领袖必备教育的原因。

第三个功用是“感动人心”。当我还是学生时,第一次阅读《史记·秦始皇本纪》,读到最后的“后五年,天下定于汉”,不禁潸然泪下。因为历史终究没有放弃我们,人类最后还是走向了光明。在那一刻,《史记》越过了两千多年的时空深深感动了我,而我从此深信历史学必能感动人心。

而要改变世界,只能从改变人心开始。要成就大事业,也一定要了解人性、掌握人性。历史是追求真实之道的学问,只有从真实出发才能提炼出真实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动人心,才能真正改变世界。

生在这样一个充满机会的巨变时代,只要我们肯抱持“历史终究会走向光明”的信念,就一定能开创一个比过去更加美好的新时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