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叩手礼——伪传统成长记!

 风吟楼 2018-07-17

文/欧怀琳

若干时日之前,林伦伦老师讨论敲字,讲到潮汕话敲茶一词的来源,参与讨论的人很多,意见也不很统一,不过基本都在情理之中。但是“敲茶”这个词和潮汕功夫茶(工夫茶)有关却是没有疑问的。然而有一个意见就出我意料之外,认为“敲茶”这个词来源于“叩手礼”,以潮汕方言“叩”“敲”同音,故而有“敲茶”一说。所谓“叩手礼”也叫“叩指礼”就是主人给客人斟茶时,客人要用食指和中指轻叩桌面,以致谢意。这是流行于港澳广一带的“礼仪”。

叩手礼

 

我当时是吃了老大一鲸的,工夫茶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叩手礼”的传说有几种,最远不过乾隆,到底谁影响谁是个大问题。况且“叩手礼”的历史其实很短,从出现到流行不过几十年,而今竟然成为功夫茶的礼仪,这确实很让人意外。有见于此,我决定给大家还原一下“叩手礼”的真面目。

 

在细说“叩手礼”之前,先让我告诉大家,何以“叩手礼”的和功夫茶无关。喝功夫茶,一般都是人比杯多,潮汕俗语有“书记吃唔着二冲茶”的说法,就是轮流喝茶的一个形象概括。然后冲功夫茶的过程还很长,倒茶时有关公巡城——把泡一、二分钟后的茶水依次巡回注入并列的茶杯里;接下来是点茶即韩信点兵——茶水倒到少许时要一点一点均匀地滴到各茶杯里。冲的过程又长,到底谁喝也不确定,你就先肯定是自己喝,先叩起桌子来了?这不是有礼,而是失礼!如果是在主人冲茶的过程中,所有客人都一起手叩桌子致谢呢?又或者等茶冲好了,礼让一番后,确定可以喝茶的人,所有人再一起敲桌子行礼?无论哪一种方式的“叩手礼”我都没见过,想起来也充满深深的违和感!所以,“叩手礼”和功夫茶是天然的互相排斥的。

工夫茶


“叩手礼”的传说

回头再说回“叩手礼”,关于这个礼仪有几种传说。第一种说法是在清朝,大臣见皇帝、平民见官员、晚辈见长辈,都要行五体投地的跪拜礼。到了民国,皇宫贵族被推翻,人人平等了,不必再行跪拜礼了。可是,在广东一带,好吃的人们,经常到酒楼、餐厅饮茶、吃饭,偶尔碰到八旗的贵族,出于习惯和礼貌,免不了还要行五体投地的跪拜礼,可在那种拥挤的场合,很难施行跪拜大礼,再者,有些没落的贵族们,也不想那么张扬,于是,行扣指礼就成了必然。这是一个和现在最接近也最扯的传说,因为在清朝,如果是在衙门或公共场所,则不论旗人汉人都行打恭礼,不能请安。

 

其他几种说法和乾隆皇帝有关,基本是说他下江南时,微服私访,在茶楼喝茶,给手下倒茶,手下当不起,又怕暴露对方是皇帝,于是行叩手礼代替叩头。分别在于有的指出地方是在松江,有的没有,有的说乾隆的手下是知府,有的说是太监。至于为啥给手下冲茶,说是看见跑堂或店主用凤凰三点头的手法冲茶,于是学着用同样的手法给手下冲茶这样。所谓凤凰三点头就是用大水壶远距离来冲茶,离桌几步远,拿大水壶朝茶壶里冲茶,沓啦啦一连三洒,茶壶里正好一壶,没有滴水溅出。


传说何以不靠谱

一个发源于几百年松江(上海)的习俗,并未在当地流行,反而流行于几百年后几千里外的港澳广地区,是个多么奇异的事件。这个传说还有更不合理的,假设真有这么回事,这“叩手礼”本来是对皇帝施行的。我大清还没亡,你向主人行向皇帝施行的“叩手礼”,主人要是接受了就是僭越。即便主人不接受呢,你也脱不了干系,主人肯定要告发你的,这个构陷和谋反的罪名是走不掉的,你自己想死就算了,还要拉上人垫背!?所以这个礼节断然不会产生于清朝。

 

那么,在朕的大清亡了的民国会不会这么做呢?

 

我已经确认过眼神,这是不可能的。先说传说中的松江——上海地区,当地喝茶是这样的,进门一人一个茶壶和一个酒盅[1],也就是说,即便有乾隆这一个传说,“叩手礼”还是无法实行。两三个人去茶馆,一人一个茶壶和一个酒盅,冲水的是跑堂,自己冲自己壶里的茶,没有别人代劳的机会,总不成你一边给自己倒茶,一边敲桌子感谢自己的服务吧?看一看据说的“叩手礼”的发源地之一的香港。根据广州人将壶盖打开,架在壶口与壶柄之间,而茶楼“企堂”(服务员)便会默契地过来续水的传说,香港老式茶楼也是一人一茶壶加一茶杯。

老式茶楼,莲香楼

 

故事说从前广州茶楼用的是一人一个的茶盅冲茶饮用的,当时有个“满洲仔”,烂赌成性,输尽金银,想出敲诈之计。其藏一鹌鹑于袖中,至茶楼,暗将鹌鹑盖于茶盅里盖上,呼唤伙计冲水泡茶。伙计不知是计,顺手将盖打开,鹌鹑即飞腾而去。“满洲仔”大呼,指责伙计将其自孟加拉国买入的金丝雀放走,索赔五百两。老板明知是圈套,为息事宁人,唯有忍痛赔偿。为免同类事件发生,该茶楼公布新规矩:凡入内饮茶要求加水者,须自己先行打开茶盅盖,伙计才会理会。不久,其它字号有样学样,后来,以开茶盅、茶壶盖作为示意要求加水的方式,就成为广州人饮茶的风俗。


习俗是怎么产生的?

这一习俗不可能产生于老式茶楼,只可能出现在一壶多杯的“新式”茶楼。如果是“新式”茶楼的产物,那又是什么时候呢?目前国内有关“叩手礼”的记载,最早的是1993年[2]。记载言及习惯源自珠三角和东南亚。香港1974年有一部叫“成记茶楼”的片子,里面就出现一壶多人的“新式”茶楼,并有几个替友人冲茶的镜头,片中所见,受茶者并为做出任何类似“叩手礼”的动作。可以推断“叩手礼”在当时并未产生,或即便产生也未成为潮流。

 

以前的人上茶馆通常一个人,一盅两件,消磨一天。香港60年代经济开始起飞,70年代经济向多元化发展,逐步形成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重要贸易、金融、交通、旅游和信息中心。经济发展,消费力增强,发展出“新式”茶楼正其时也。因为收入提高,有钱了,每逢节假日拖家带口,呼朋引友去喝茶就成为潮流。香港人礼貌周周,有事没事的说“唔该”,茶楼里人声鼎沸,怕对方听不到,开始有人用敲桌子的手语表达家人或朋友为自己倒茶的谢意,也是可能的。所以我怀疑这个习俗起源于1970年代的香港。

 

成记茶楼

 

开头这只是一种被创造出了的示意性动作,然后因为实用性开始有人跟随。这时候就有人要追问这个动作的来源与意义。好事之徒从可能广州人将壶盖打开的传说中得到灵感,把旗人拉来垫背。不过从传说中的旗人被称为“满洲仔”,证明广州人对旗人实在没有太大的好感,说他们喝茶时向“满洲仔”跪拜确实没有群众基础,于是这一传说就被淹没了。

 

代之的是乾隆下江南的故事,有皇帝的背书,这个新礼俗就成了有板有眼的传统。可怜的吃瓜群众竟然信以为真,把这个乱入到我们真正的传统中去。更可怕的某些商家向大力推广这个产生时间不足五十年的悠久传统,并把之加入到一些更新的事物中,包装成传统文化向我们宣扬。

 

可是我们喝茶,只是享受喝的过程,至于“叩手礼”什么的,不会增加我们喝茶的乐趣,只是一种不成功的装逼工具。懂得喝茶时叩手只能说明你乐于装逼,开心的鄙视这些人才是你装逼成功的证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