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美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苦丁茶170 2018-07-17

书法美学是一个大课题,从甲骨刀刻到今人线条,从魏晋韵到明清调,纵穿五千年,其中选择任何一本名帖,任何一书家,任何一朝代,哪怕拿出一枚刻有文字的“王八壳子”都可以成为美学研究的内容。

这个课题太大,不可能由单人讲解,只能由一代一代人慢慢发展。所以我选择大多数人都有认知的角度来说一下书法美学。

浅议“书法美学”\梁宇航

大多数人都听说过一句著名的书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方可远绍于古人”

这句话出自王僧虔《笔意赞》,是王羲之四世孙,南朝书法大家。

既是浅析,当从两点总之:①神采,②形质。

二者是“表皮”与“内涵”的关系,相信这两个角度,是大多数人都可以理解的。

书法,是一种有观赏性的艺术,最直观的的就是“形质”,是大多数人观赏书法作品最先关注的维度。至于打一照面就看出“神采意韵”,也是可以的,但是并非大多数人都能做到,需要对书法的理解到达一定高度。

  • 所谓“形质”

我们看一幅作品,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通篇之布局--“章法”

其次是单字之布局--“字法”

最后才是察之细微,看一笔之收放有度否,中侧合理否。此为--“笔法”

通过这三者的“优劣”,也可以看出观赏者的水平。

如不学字之人,懂“章法”。

识分布之理,即使结字无出处,笔法拖沓,但字与字之间分布得当,也会有一种和谐之美。

初学字之人,懂“结字”

初学书法之后,于各家书风均有了解,则可见一字之结构是否得当,合理。

入门之人,懂“笔法”

所谓入门,不过是识得“笔法”而已,说难不难,说简单不简单,能从一篇作品中看出哪家笔意,学某帖,笔法是否符合法度,笔是否得力。

所以说书法美学,根据人的不同,则有不同见解。没人可以做到不学书法就了解“神采”,好比二维的世界永远只有平面。(以前我常说看一个人的评论,就可看出其人水平高低,其实依据就在此)

郭德纲挂在嘴边的一句老话就是“外行不胡说,内行不揭锅”

其实,提高书法审美水平,也是提高书法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样的一句话,全看怎么理解。

有人会觉得我说这三种法度是为了区分“内行”“外行”。

非也。

每个人都是从初学过来的,谁人都经历过这个阶段,并没什么资格去贬低他们。

但是可以依据这三个“法度”以及自己对三个“法度”的认识,去检验自己的审美水平,也从侧面反映出自己的书法欠缺。

如在别人作品中还看不懂“笔法”出处,看不出一笔的“力度”,则要反省自己临帖示范做到了“笔笔像”,读帖是否细致入微。

欣赏的过程,其一为享受,二为“反省”。

孔子云“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同样的一句话,是好是坏,是得到好的结果还是得到坏的结果,其实全在个人。

书法的审美和书法的水平是息息相关的。

浅议,只能说出我们看书法看的是什么,从什么角度去更全面的理解书法。

并不可能让一个没学过书法的人,就因为看了这么一篇破文,就成了“美学大家”,这是不可能的。

历史上书论家,有书艺精的,但是几乎都是书艺不俗的。

常有人说“不写字难道还不会看字了?”

这是典型的“强盗理论”,如同“我用冰箱还得学制冷?”这个“冰箱理论”一样。

用冰箱,看冰箱美丑,自然不用懂制冷。

但是非要评价人家冰箱好坏,非要争个是非对错,实测数据要比较“嘴强”靠谱。

懂“原理”重不重要估计不用我多说了。

谁人都可以说这个东西用这不顺心,这是权利,但是没道理的强硬较真就是属于“杠”了。

对于这类人,客气则是多余的了。

其实每个人看一幅字都可以说“我不喜欢”,其实我个人在初学时,最不喜欢的字就是王羲之的字,事实证明那是我无知。


为何非要谈“抬杠”的问题?

因为我们讨论的是美学,是一种客观的角度,是有衡量标准的,并非泼妇打架,谁打赢了谁就是真理。

这个问题其实很重要,因为我接下来讲的很多估计都会被这类人“无脑喷”。


① 章法

很多人都喜欢王羲之,赵孟頫那种排列比较合理的字。但是对于王铎傅山徐渭那种气势磅礴的大草不待见。

其实任何一种审美,都是矛盾的,美学也是建立在哲学上的。而中国的哲学,简之称为“道”,化而为阴阳,是一种对立矛盾的审美。

具体的就不多说了,可参考我前文“书法中的阴阳”

王羲之,赵孟頫,文征明的书风大体上属于偏“静”的,需要平和的心态支撑。而王铎,傅山,徐渭则从跌宕连绵的线条中可看出“燥”,需要一种心情的起伏来支撑线条的变化。

看书法如看人一样,不能说“这个人脾气好,他就是人,他个人脾气爆,他就不是人(抑或说:不是好人)”,这是不成立的。

如果成立,只能成为“偏见”,而非“客观”。

学习书法,首先就是要有一个“客观”的心态,不能说自己喜欢的就是好,自己喜欢的就是不好。

当然,不学书法怎么说都是对的,因为你没法跟他们解释“哪里错了”。

但是想要学,要学好,就一定要有一种“客观”的态度,偏见带来的只有“片面”。

于右任写字重形质,以形质“厚实”为主。

林散之写字重神韵,以形质“缥缈”为主。

因追求不同,所以表现方式不同,给人的直观感受也不同。

② 结字

有人喜欢米芾,但是有人不喜欢苏轼,有人喜欢欧阳询,但是不喜欢颜真卿。

但是,审美应该做到可了解米芾的沉着痛快,也可以看到“石压蛤蟆”的敦厚之美。

字到了一定的高度,是没有办法比较的,历史上各个大家都有其出彩之处。

终归只有一条,结字要有出处。

米,赵 结字不同王,但是其出处在王,但并非不学颜。

苏,黄 结字不同颜,但是其出处在颜,也并非不学王。

如苏轼,其书可追溯到杨凝式,李西台,徐浩,颜真卿,王僧虔,二王。

③笔法

用笔要“中实”,米芾虽快,用笔不虚,笔力的收放也都是变化自然的,没有突然粗突然细的情况,其原理在于笔的弹性变化,力度的变化自然,故而看到的笔画中实有力,力道圆滑。

再比如黄庭坚,一波三折,横谓“荡江笔法”,中间有提按,提笔处虽细但是笔力“实”,跟其余部分没有明显的冲突。

如很多人初学,连“横”都写不好,说明用锋的力度还有欠缺,基本还不够。“横”在黄字中,是最简单的一笔,这个字不解决,其余撇捺之间的提按顿挫更无从把握。

看笔法,要看到一笔之妙处,古人大家用笔都得“自然”之法,力度变化不突兀,不刻意。

但是笔力厚实,虽细微处,也不轻浮。虽肥大处,也不失骨。

至于笔法出处,则需要看读帖量了,先广而后精,实大体而察细微。

先从风格上了解帖,然后细察其笔法。

其实在“形质”的层面,审查角度就这三种,得之,字可入品。但是字品之高度,还要看“神韵”“气韵”“意韵”等“神采”方面。

  • 书法之“神采”

关于神采,唐人到有这样一句话来解释。

张怀瓘《书议》:玄妙之理,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启长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其实“形质”是外形,大多数人都可以看见,经过训练之后都能看的明白。

但是“神采”是内在,就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了,要看天分,思考。

孟子云: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说的就是这类内在的东西,真的要靠“不学而能得之”的能力。

这是人内在的学识,性格所决定的。

如黄庭坚说“学书须要心中有道义,又广以圣贤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常言,士大夫处世百世可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所谓的“俗”就是有形无神罢了。

这需要“字外功”,陆游所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行路,书则是死书。

这是到了“形质”这个层面之后,需要思考来获取的东西,非人能教得。那我也就不能解释清楚,因为神采在每个人心里不太一样,我记得世人评《水浒》无数,唯独金圣叹说“鲁智深有绣花心”。

但是我可以总结一下神采的三种来源,算是书法的三种高度。

①天人合一之境界

庄子云“吾丧我”,即抛开自己我的“风格”这种束缚,要静心澄虑,要无我。

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笔髓论。

如黄庭坚见船夫摇浆得自然之理,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怀素观夏云奇峰,文与可见路上斗蛇,鲜于枢见泥沼挽车,皆得之于“字”外,合乎自然之理,或“力”或“象”。

这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我见识有限,至今只能看见黄庭坚与怀素张旭体现这些“象”的地方,至于文与可鲜于枢,则未见矣。

②无意于佳乃佳

这一重境界是苏轼所悟,也乃出于自然,是自然书写时无意流露的。

虞世南说“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力求也,机巧需心悟,不可目取”

孙过庭则说: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所能者。


无意,是在无意识之间,而非“不理性”。无意不是不想好,而是在一个没有想好坏的时候,写出的作品是无意而为,往往是以往法度积累和自身素养积累所综合呈现。

这个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经过学习得来,首先对书法要精,其次要有很深的文化素养,要有一定的人格修为。

在这个程度上做到“不力求”,则表现的就是自然。

其实看古人很多作品,很多笔法,线条,非常奇妙,并非他们深思熟虑过,而是无意之中写出的,这更足以显示他们的深厚“素养修为”。

记得苏轼对自己写文章的评价是到了“随物赋形”的地步,所以妙文很多。

至于其书法,则说自己“无意于佳乃佳”

这是一种先天人格,后天学习所致,人人都可以有机会达到。

乃至现在看今人作品,也有很多部分是非常精彩的,其用笔结构运转之妙,可到古人高处。

但是因为妙处只局限于个别作品或者个别部分,所以终难整体成就上超越古人。


③得“无法之法”

这个层面是比较高的,很多名人大家的字,看似没什么法度,但是依旧在“法”的范畴。

最典型的是弘一法师,字法合佛理,是无法之法。

还有一个孙伯翔,当今碑学之佼佼,但是他的很多作品也呈现出了一种“无法”的状态。

根本看不懂他写的是什么,虽有结字字形,但是用笔好像很随意,却又能在随意之中变化。

这种感觉,并非常人可达到的水准。

总结

其实书法的美学,在神采层面,无外乎这几种。

第一种是取法天地的,第二种是表现自身综合素养的,第三种就是表现自己“天真浪漫”的追求的。

这看起来真的很难理解,但是如果眼力到达一定程度,是可以分辨的。

比如孙伯翔的字,你看他结字笔法好像都有点不合法度,但是即便看单字,虽形散,笔画细,也能看出其“笔力”雄健,这是因为他在“形质”的层面已经到达了一种高度。

笔力其实是“笔法”的一种最高表现,古人常以笔力评人书,今人则以“线条的质量”来解释。

审美是一看形表,二看内涵。

这二者之间互相依存,想要看懂内在美,就需要有外在功夫,外在功夫到了一定水平,自然追内在表现。

我说这么多,也不外乎是解释“书法审美”

给大家一个审美的参考,至于能不能懂,能不能去了解,首先要看自身水平,其次要看自身悟性。

你们一定要相信,我说的这些只是“入门级”的“书法美学”,如单纯到一本帖,一行字,一块字,要比这个更深入的多。

这只是了解一个大概而已。


写字还是要多练,指着看一篇文章就涨眼力,是不可能的,最多能增长一些审美角度,究其根本还是要多练,多临帖,多读帖,多悟。练是基础,也是审美的一项必修课,想要往更高的层面迈进,就一定要看到更高的层面。

我本人也是因为被老师说有形无神,才去学习这些东西。首先就要做到摒弃偏见,全面接受,但不全面接收,这样就能合理的看到一些自己需要的和理想的东西,也能看到一些不同的追求。

结合前人的理解,去看,去悟,再有自己的理解,这东西就算学到了。


好吧,又是三个小时,明天就暑伏了,好慌。


我从以前一天两个小时三五篇,到现在一天三个小时一篇,其实也是在对自己提高要求,这次文章大概4500字。

希望大家点个赞,点个关注,点个评论转发,鼓励一下。


近期文章和以往的快餐文章不同,是可以存着,然后过一段时间再看一遍的。因为我深知初学困扰,所以写东西也尽量找一些保质期长一点的,受众广一点的题目,能让更多人有自己的见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