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收听音频 上一期我们讲到了孟子的“人性本善”的观点,可以说,孟子所推行的仁政正是建立在这一概念基础之上。 因为人性本善纯真,所以统治者才会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所提出的“兼爱”,而是从血缘亲情出发的有次序差等的仁爱。 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在政治上,孟子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出了一套从天子到庶民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君王和百姓的关系比作为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主张君王应该像父母一样关爱百姓的疾苦,而百姓也则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自己的君王。 在那个弱肉强食、战争不休的年代里,孟子希望有君主能够接受他的“仁政”思想,使天下不再有战争,使百姓安居而乐业。可是他也知道,要想实现这个理想,手中必须要有权力,而想要有权力,那唯一的方法就是做官。 在齐威王十年的时候,齐国派人请孟子出山为官。要说这齐威王,也是一个敢于纳谏,励精图治的英明君主,在历史上也是饱多赞誉的。所以孟子在接到邀请后,欣然应允,同意前往齐国。 在孟子看来,如果齐威王接受了他的思想,以齐国现在的实力,成为天下仁义的君主那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话说,孟子来到齐国后,立刻受到了齐威王热情的款待,并且安排孟子在稷下学宫住下。我们之前曾经提到过,这稷下学宫是由齐桓公创建的一所官学,位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稷下学宫。 齐威王给稷下学宫的先生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待遇,不但每人安排一处高大的宅邸,而且都封他们为上大夫,赐予上大夫的俸禄。在稷下学宫的所有的学者不论学术派别,都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意见。即使没有担任官职,也可以任意地讨论国事。 孟子学富五车,齐威王求贤若渴,按理说,这两个人应该是一拍即合,相见恨晚才对。可惜啊,事与愿违,孟子在稷下学宫住下之后,与齐威王见了几次,也讨论了自己的观点。而令孟子失望的是,齐威王对他的观点并不是很热衷。虽然齐威王也认为儒家思想是很有道理的,可以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但是用它来治齐国恐怕是不行的,因为不符合这个时代的需求。因此,齐威王虽然对孟子非常的热情,也非常的尊重,可是对他的主张却始终是敬而远之。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孟子提出的“民贵而君轻”的思想,那不是一般诸侯所能接受的。孟子反对兼并战争,而齐威王却一心要效仿齐桓公重整霸业。孟子主张取之于民必须要有节制,可是军队的消耗又从哪儿来呢? 孟子主张百姓要有恒产,什么是恒产呢?那就是私有的财产,而且不可以被人随意地剥夺。他建议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施行井田制,这一观点更是牵扯到了当时拥有大量私田的贵族阶层利益,即便是齐威王同意了,恐怕也不能得以实施。这一系列的问题环环相扣,并不是一个孟子或者加上一个齐威王能够改变的。 在当时,这不仅仅是齐国,乃至于天下所有诸侯国,都面临的一个矛盾点,况且这一矛盾也不是一招一式可以解决的。看到这儿,不知道您是否想起了伟大的至圣先师孔子的遭遇?在推行儒家仁义思想的道路上,即便是像孔子和孟子这样的圣人,也难免会遭遇到巨大的阻力,这是一个时代的局限,而非人的能力所可以改变的。 —— 明天再见 —— 文章授权转载自公众号:闻古知新(ID:wenguzhixin20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