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家~鐘定波老先生 的臨證醫案 鐘定波 出生中醫世家,自幼耳濡目染中醫之道,1959年入讀廣州中醫學院(現廣州中醫藥大學)
畢業先在國內基層從事中醫工作,于20世紀80年代末赴美國舊金山繼續從事中醫門診,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和醫案故事 文中第一人称:我,余;特指钟定波老先生 罕有表邪恋八月 F女士,38岁,越南华侨。主诉发热8个月,体倦自汗。 缘起1991年12月,因高热、咳嗽,医生诊为流行性感冒并肺炎,入院2天后,带药出院。服阿莫西林及泰伦诺10天,病情好转,咳嗽、胸痛消失,发热减退,但仍怠倦恶寒,体痛肢酸,多次往返医院,余症却未改善,乃寻求中医治疗。因病者发热恶寒未解,一中医作外感治疗,予银翘、桑菊、柴葛之属,然发热恶寒仍时作时止,某医以小柴胡汤和之,病稍缓,却不慎复感外邪,发热恶寒、体痛如前。 患者停服中药,再看西医,此次医生却无意给药,告诉患者多饮水、多食水果,感冒自己会好。10天过后,病没有好转,患者不再看医生了。 为了生计,拖着沉重的步子,带着病躯工作,1个月又1个月,F女士终于支持不住了,昏倒在工作间。医院做了血液生化检查,做了X线、B超、心电图、CT、MRI检查,并未发现病者有器质性病变和明显的炎症或感染性疾病,只是红细胞比正常人偏低,于是,医生怀疑患者为疲劳综合征,建议患者多休息,增强营养,无带药出院。至于连续发热半年不退,医生亦谓与慢性疲劳有关。 在家人规劝下,F女士辞去工作,一心在家调养,并服中药。某医以长期低热作夏季热,予王孟英清暑益气汤、昊氏三仁汤;又作阴虚发热,予玉女煎、知柏地黄汤,皆无效。 1992年8月17日求诊于余。 患者发热8个月,体温37.8摄氏度,入夜发热自退,翌晨发热渐起。精神萎靡、面色萎黄,消瘦,恶寒肢冷,体痛而倦,说话无力,声低气怯,头晕头痛,动即太息气急,自汗出,饮食稍减,无恶心,口不干不渴,微咳,大便少,每日一行,小便清,月经不调,月经稀少,唇淡,舌质淡,苔薄白,脉数无力。此体虚,无力抗邪、余邪未尽之症,乃肺脾不足、卫气虚使然。宜扶正祛邪,用挂枝汤合玉屏风散主之。处方: 黄芪50克、白术15克、 防风10克、桂枝10克、 炙甘草6克、白芍6克、 生姜10克、大枣5个, 3剂,每日1剂,复渣再煎服。 二诊: 药后自觉精神好转,食欲增加,上午不发热,发热时间缩短。再予上方5剂。 三诊: 发热已退,体温37摄氏度,不恶寒,无体痛,上下楼梯不喘急,无自汗,以补中益气汤善后。 按: 《伤寒论》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此病起于流感,服西药后症虽减轻,但发热恶寒、体痛迁延8个月,而无明显的外邪传里的迹象,实不多见。 一般而论,外邪犯表,在正气御邪抗争之后,正胜则邪去而表解;若正虚邪盛,或正不虚而邪强悍,则邪气入里,变生少阳证或阳明证,出现恶心呕吐不食或口渴、胃肠燥结之症。 此患者发热8个月,邪不外解,也不传里,乃此病之初,中西药物已去邪大半,可惜未乘胜追击,余邪留而不去,而正气亦不力所致。与肺睥不足、卫气虚有关。盖卫气者主温分肉、肥腠理、实四肢,有固表御邪的作用。余邪在表,卫气与之抗争则发热。若卫气不足,无力与余邪抗争,则不发热。卫气昼行阳,夜行阴。昼日卫气出表御邪则发热。至夜,卫气本已不足,又行于阴,故入夜不发热。卫气生于脾、输于肺,玉屏风散健脾补肺,助卫气以祛邪;桂枝汤和营而鼓动肺卫。合而为方,则卫气充表而祛邪,正盛则邪退,表解则热去,此扶正袂邪之谓也。 部分图片来自网路,如有异议,请联系本微删除,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