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山寺古意·风景卷:苏州行记五

 安东老王 2018-07-18




  张继写《枫桥夜泊》之时,想必已是中年。年轻时,人也有愁绪,但那是青春觉醒时的“愁”,是少时老成假作愁的愁。人到中年,感触物事多了,生别离见到遇到,心灵便有了“重量”与“体量”,此厚重之感,表达于文学中,就会很含蓄。表面上的平静与内里的激荡,你需要有阅历才分辨得清楚,意会,而不可言传。

  中岁之人,奔波奋斗之苦多矣。在古代,交通不便,山水阻隔,在旅居的途中,又无通讯的工具,这些都会让人产生思乡怀乡的愁绪来。张继的诗,今人是写不出的。我们人人手中一部手机,又乘着火车甚至飞机,如何会感知“月落乌啼霜满天”,如何会在客舟中去看“渔火对愁眠”呢?

  较张继的诗,后世宋代的蒋捷有: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词句(《虞美人· 听雨》) ,这首“虞美人”,也是名篇,却直抒胸臆,不及张继诗含蓄。画面感也较张诗弱些。

  那么,我们赶到寒山寺时,见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呢?

 

寒山寺古意·风景卷 - 安东老王 - 安东老王

 

  导游说,这座桥就是枫桥,位居寒山寺寺门外。时值中午,有游人游于桥上,桥下停泊一条游船,名为“江枫”。感觉上,似乎张继的枫桥不在这里。这儿的桥距寒山寺太近。张继夜泊的“枫桥”,在空间上,似离寒山寺很远,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有“行走”的感觉,即“夜半……到客船”。

  张继诗中的渔火,是否在此处呢?诗中交待在江枫两桥之间。苏州一直是位于几千年来的古城址上,寒山寺在姑苏城外,那闪烁于江、枫两桥的渔火,给人空间上的感觉是空阔的。寒山寺寺门外,只有一条水道,打鱼船上的渔火在这儿闪烁,今天之我辈体验不到唐时的古意。

  当然,这只是我们今天的感觉。资料上确切表明,唐代天宝年间,张继赶考落第,催舟还乡,途经苏州的枫桥,就在这儿。恐怕有着时空上变化的原因的吧。今天的苏州江桥、枫桥一带较唐代的姑苏城有很大的变化。 到处是民居,街道。张继的那个时代,这儿应该是空旷之地的吧?

 

寒山寺古意·风景卷 - 安东老王 - 安东老王

 上桥的台阶

 

寒山寺古意·风景卷 - 安东老王 - 安东老王

 

寒山寺古意·风景卷 - 安东老王 - 安东老王

 

寒山寺古意·风景卷 - 安东老王 - 安东老王

 进入寒山寺的前门

 

寒山寺古意·风景卷 - 安东老王 - 安东老王

 寒山寺门

 

寒山寺古意·风景卷 - 安东老王 - 安东老王

 古寒山寺钟


  寒山非山,寒山有钟。唐宋时代,姑苏一带寺庙有夜半打钟的习俗。月夕霜晨,犹有余韵。然而,史载寒山寺五经兴废,铜钟历尽劫难,时断时续,并非一天也没有“绝响”过。

       张继诗咏的“唐钟”,早已散失。但是,唐钟绝响明钟继。明代嘉靖年间重铸了一口巨钟,并建造钟楼。其时,江南才子唐寅(唐伯虎)就为重铸铜钟出过力,曾为此作《姑苏寒山寺化钟疏》,其有诗云:‘姑苏城外古禅房,拟铸铜钟告四方。试看脱胎成器后,一声敲下满天霜。”后来,明钟又不知去向。至于去向,众说纷纭,而康有为则认为早已东渡日本,因有诗云:“钟声己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风。勿使丰干又饶舌,化人再去不空空。”

   
寒山寺古意·风景卷 - 安东老王 - 安东老王
 
 
寒山寺古意·风景卷 - 安东老王 - 安东老王
 
 
寒山寺古意·风景卷 - 安东老王 - 安东老王
 
 
寒山寺古意·风景卷 - 安东老王 - 安东老王
 
 
寒山寺古意·风景卷 - 安东老王 - 安东老王

 寒山寺建筑群

 

寒山寺古意·风景卷 - 安东老王 - 安东老王
寒山寺塔(普明宝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