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歌唱中的头腔共鸣究竟是如何实现的?

 致虚守静666 2018-07-20


头腔共鸣(也常指歌唱声音高位置)是歌唱训练中听到最多的一个专用术语。从生理学和科学的角度分析,人的头腔是不会产生共鸣的,因为人的头部主要由大脑和小脑组成,且脑主要是脑浆及神经系统等,这些是不能产生共鸣的。在声乐教学中常用“头腔共鸣”只是一种习惯用语,是人在歌唱时,其鼻腔、鼻窦或口腔产生共鸣后的一种共振感觉。头腔共鸣是声乐发声的一种方法,是沿袭了科学知识尚不发达的19世纪的声乐术语。


头腔包括鼻腔、额窦、蝶窦等,它是固定不变的腔体,

是歌唱高声区的主要共鸣器官。

  共鸣,最简单、直接的定义为“物体因共振而发声”,不少的乐器,如提琴、吉他、二胡、古筝等都有赖琴声作为共鸣体而发出响亮、优美的声音。

  每个人都拥有“人声乐器”,单靠声带发出的声音较微弱、浅薄,借助腔体振起共鸣发声,能将之美化成响亮及有持续振动力的歌声。人体的“头腔共鸣”在歌唱发声中相对于其他部位的共鸣来说,更有助于扩大声音音量,调节和改善音色,使声音集中,充满弹性、爆破力和穿透力。


 

探寻头腔共鸣的具体方法是:


01


(1)口自然闭上,牙齿微微松开,气往鼻子后面的前硬腭猛冲,同时用本嗓发出“哼”字。

(2)方法同上,只是气从鼻腔往额头方向冲,这一步较难,要花较长时间,眉心处可能才会有振动。以下各步练习,方法如(1)。

(3)气冲的位置往口腔里移一下。

(4)气冲的位置在口腔中间硬口盖部位。

(5)气往口腔后斜上方冲。

(6)气往后咽壁部位冲。

 

02


(1)用假声“轰”字冲鼻腔。

(2)用假声“轰”字冲口腔各部位。

(3)用假声冲鼻腔和口腔各部位,每次把“轰”字拖三拍。

头腔共鸣最重要的是以口腔共鸣为基础,否则无法正确使用鼻腔的共鸣腔体而成了一般的“鼻音”。当上述每一步发的声都有较强共鸣时,头腔共鸣才算初步打开。头腔共鸣区有些在解剖图上是看不出来的,因为在头腔里凡是头脑有空隙的地方都是共鸣腔,冲击法能把各共鸣空间冲开。


练习头腔共鸣:


练习头腔共鸣时,要想找到头腔共鸣的“点”,最好的方法是用哼鸣,这种哼鸣可以是闭口的,也可以是开口的。例如,观察体会小孩央求父母要东西而遭到拒绝时撒娇的“哼哼”声,这种哼鸣往往位置就比较高。为了不因闭口哼鸣而导致口腔肌肉紧张,可以采用开口哼鸣,但是无论闭口还是开口,对声音的感觉是相同的。声乐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声带和发声技能是触摸不到的,发声的状态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做到头腔共鸣,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歌唱者的自身体会,掌握共鸣的位置,是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学生对正确声音概念的形成、声音位置的感觉、歌唱动作的体验,需要借助模仿去体会和理解。声乐教学要通过教师做大量的启发、引导、示范,让学生经过长期训练把握自己的发声机能,从而保持良好的发声状态进行完美的歌唱。同时,对于一些枯燥难懂的名词、动作要领,教师应善于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和形象生动的生活比喻,使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减少误解,并掌握其中的规律。



头腔共鸣练习曲


要求:

这是一条闭口哼鸣练习曲。调整自已进入兴奋热情的歌唱状态,所谓“眉飞色舞”与哼鸣练习最为适合。

按照发“哦”的要求开启口咽腔。保持口咽腔内的空间,然后轻轻闭上嘴唇发“嗡"音。由于嘴唇关闭,整个鼻腔应当振动,获得共鸣。音源感觉在鼻腔上端,如果眉心颤动发麻,说明练习效果较好。

哼鸣练习需要较强的呼吸支持,应加强呼吸的强度,但气息要均匀通畅。必须自始至终松弛地保持口咽腔的空间,保证气息的通道,避免僵硬。


基本要领同上。五度下行,气息要控制好,发音位置保持不变


技术要领同上。中间不要换气

这是一条富有歌唱性的哼鸣练习曲,不要在过高的调上练,注意唱得优美而恬静。初练时可两小节一换气,逐渐过渡到两乐句间换气一次。发”吁”时注意将软腮(小舌)轻轻提起,但舌根要放松。


哼鸣要在三拍子的框架内完成,节奏必须准确。按照记号做换气处理。第六小节的b3要唱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