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暑养生 养心,养胃,防中暑

 文摘d2ezza9y8a 2018-07-20


大暑养生

养心,养胃,防中暑

全国各地进入高温炙烤模式。7月22日进入大暑节气,意味着夏季最炎热的时候就要到来。民间有:“一岁难过关,唯有三伏天”的说法。

除了暑气逼人外,在大暑前后,旱涝、风暴发生频繁,暑湿之气容易乘人肌肤腠理开泄、汗液增多之际虚而入,导致体内阳气受损,心气亏耗,故大暑时节注意养生很重要。

大暑养生,重在养心

大暑时节气候炎热而生机勃发,阳气最为旺盛,阳气外发,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活跃,根据中医四季养生的原则应重在养心。

静心养生,大暑高温酷热,易动肝火,常常会觉得心烦意乱、食欲不振、急躁焦虑等,我们称之为“情绪中暑”。此时宜心态清静,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越是天热越要“心静”,以避免不良刺激。可采用“心理暗示”和“心理纳凉法”等法调整情绪,想象自己处于大自然之中,绿树摇曳、飞泉直下,使你心旷神怡、心平气和。

三伏养胃,健脾除湿

大暑季节正直三伏天,暑气较重,酷热会导致脾胃功能低下。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容易腹泻,严重时有胸闷、恶心、四肢无力等,舌苔常比较黄腻,中医认为舌苔黄腻代表湿热之气较重,中医称之为暑湿证,要清暑利湿,健脾养胃。

可吃些清热消暑、芳香化湿、健脾养胃的食物及药物,如薏仁、白扁豆、粳米粥以养脾胃,或辅以香砂养胃丸以健脾助消化,还可服用藿香、荷叶、佩兰等,或用藿香正气丸(水),醒脾化湿,这样三伏天人体就比较舒服了。

此外,中医认为,按五行规律,夏天心火旺而肺金、肾水虚衰,要注意补养肺肾之阴。可选用枸杞子、生地、百合、桑葚以及酸收肺气的药物,如五味子等,以防出汗太过,耗伤津气。

湿热交蒸,严防中暑

大暑时节保养不当很易中暑,其症状常常是全身乏力、头昏心悸胸闷、出虚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遇到这种情况不能慌乱,首先避开闷热环境,转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然后采用各种办法帮助身体散热,补充水分好好休息,再喝点淡盐开水、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但对于严重中暑者还需送往医院治疗。

此外,三伏天湿热交蒸,细菌、病毒繁殖快,皮肤病发病也增多,如湿疹、痒疹、真菌感染等,所以要多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屋内要多通风,坐公交车后要洗手。此节气细菌繁殖极快,易致食物中毒,如出现腹痛,腹泻、脓血便等,要尽快看医生。

抓住时机,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特色。中医认为某些冬季常发或特别严重的病,在夏季虽然不发作,但是其致病因素(中医称之为宿根)仍然存在,只是由于夏天天气炎热,机体阳气充沛,没有立即发作而潜伏在体内,一旦到了冬季天气寒冷便会发作,所以在夏天,尤其在三伏天抓住有利时机,乘体内阳气充沛,肌肤腠理开泄之际,辨证施治,内服中药或选取穴位敷贴,使药物比较容易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直达病处,故冬病夏治往往可以达到预防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的最好效果。适合冬病夏治的疾病包括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各种关节炎症、慢性腹泻、冻疮等。

此外,在大暑季节还可以通过膏方调补体质,冬病夏治。一些多发于冬天或在冬天病情加重的病症,如上所述的慢性气管炎、哮喘、关节炎等慢性病等,以及平日工作劳累,虽无确切病症,但常感身体不适、力不从心的亚健康人群都适宜在三伏天采用膏方来调补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