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题课程」高三语文 第11讲 文言文阅读:怎样掌握常见文言虚词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18-07-21

问题11:怎样掌握常见文言虚词

一、问题描述:

高考文言虚词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是哪些?怎样应用?

二、复习范围

文言虚词是高考必考内容。学生应熟知“之、而、其、且、若、为、何、以、乎、因、于、与、者、所、则、焉、也、乃”的各种用法,同时通过词语在不同语境中(尽量以课本中的重点句子进行归纳总结)的前后词语的搭配来区别其具体意思及作用。

1.“而”

(1)作连词: 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候译为“又”;

②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③表示承接关系,译为: 就,接着,或者不译;

④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

⑤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

⑥表示修饰关系,译为:地,着,或者不译;

⑦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⑧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

(2)表示第二人称,通“尔”,你,你的。

2.“其”

(1)作代词: ①表示第三人称,释义:他(她),他(们)的,它,它(们)的;

②活用为第一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

③表示第二人称,译为:你,你的;

④远指代词,译为:那,那些;

⑤指示代词(后面多为数词),译为:其中的。

(2)作副词: ①表示推测语气,译为:大概,或许,恐怕;

②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岂,难道;

③表示商量语气,译为:还是;

④表示祈使语气,译为:一定,千万,应当。

(3)作连词: ①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

②表示选择语气,译为:是……还是……

(4)助词:用在句中,无义,不译。

3.“为”

(1)作介词: ①表示对象,译为:替,给,向,对;

②表示原因,目的,译为:因为,为了,因此;

③表示被动(常和“所”搭配),译为:被。

(2)作助词:表示疑问语气,译为:呢。

(3)作动词:表示动作行为,译为:认为,做,治理……

4.“以”

(1)作介词: ①表示工具、手段,译为:拿,用,凭……身份,按照;

②表示对象,译为:把;

③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于,从;

④表示原因,译为:因,因为,由于;

⑤表示方式,按,或者不译。

(2)作连词: ①表示并列,译为:而,又;

②表示递进,译为:而且,并且;

③表示承接,译为:而,来,或者不译;

④表示目的,结果,译为:用来,以便,因此;

⑤表示原因,译为:因为;

⑥表示修饰,译为:而,或者不译;

⑦表示假设,译为:如果,假如。

(3)作动词:表示动作行为,译为:带领,认为,做,用。

5.“于”

作介词: ①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到;

②表示对象,译为:对,向,对于;

③表示比较,,译为:比;

④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⑤表示被动,译为:被;

⑥表示原因,译为:由于。

6.“何”

(1)作代词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译为:五是,为什么,什么原因;

②作宾语,代处所,事物,译为:什么,哪里;

③作定语,译为:什么,哪。

(2)作副词: ①表示提问(动词前),译为:为什么;

②表示程度,译为:多么,怎么,怎么这么。

7.“乃”

(1)作副词: ①表示承接,译为:就,就是;

②表示结果,译为:才;

③表示出乎意料,译为:竟,竟然,却;

④表示判断,译为:是,就是;

⑤表示递进,译为:甚至。

(2)作代词: ①表示第二人称,译为:你,你的;

②指示代词,译为:这,这样。

8.“之”

(1)作代词: ①代人、物、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我。

②表示近指,译为:这,这种。

(2)作助词: ①表示修饰,限制,译为:的。

②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③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④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补足音节,不译。

⑥补语的标志,不译。

(3)作动词:用在表示处所的动词前,译为:往,去,到……去。

9.“乎”

(1)作连词: ①表示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② 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呢。

③ 表示推测语气,译为:吧。

④表示句中停顿,不译。

⑤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

⑥ 形容词,副词词尾,译为:的,地,或者不译。

(2)作介词:相对于“于”,译为:在,或者不译。

10.“且”

(1)作连词: ①表示并列,译为:又,并且。

②表示递进,译为:况且,而且。

③表示假设,译为:如果,即使是。

(2)作副词: ①表示让步,译为:都,还,尚且。

②表示将要,译为:将,将要。

③ 表示暂时,译为:姑且,暂且。

④表示将近,译为:将近,将要。

11.“所”

(1)作助词: ①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译为:……的人,……的事,……的情况。

②所+介词+动词,表示处所,译为:……的地方,……的办法(原因)。

③ 为+所,表示被动,译为:被。

④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译为:用来……的,……的凭借。

⑤所+以,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

12.“焉”

(1)作代词, ①表示第三人称,译为:他(她),它。

②表示疑问语气,译为:什么,何,怎么。

(2)作兼词, ①相当于“于+之”,译为:对他(她),对它。

②“于+是”,译为:在这里,对这件事。

③“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

(3)作助词, ①表示各种语气,译为:了,呢,啊,或者不译。

②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13.“若”

(1)作连词,表示假设,译为:如果,假如。

(2)作代词,表示第二人称,译为:你,你们,你的。

(3)作动词,表示比较,比拟,译为:像,如,好像。

(4)作助词,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14.“也”

作助词 ①表示判断语气,不译;

②表示肯定语气,不译;

③表示疑问语气,不译;

④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呀,吧;

⑤表示句中停顿。

15.“者”

(1)作代词,形容词、动词+者,组成名词性短语,译为:……的人(事物,情况)。

(2)作助词, ①表示判断,译不译。

②表示停顿,不译。

③作定语后置的标志,译为:的。

④数词+者//时间词语+者,译为:个,样,件。

⑤表示疑问,译为,吗。

⑥表示陈述,不译。

16.“因”

(1)作介词, ①表示依据,译为:依靠,凭借;

②表示条件,译为:趁着,趁机;

③表示方法,译为:通过,经由,随着。

(2)作连词, ①表示结果,译为:因此;

②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3)作副词,表示承接,译为:于是,就。

(4)作动词,表示动作行为,译为:沿袭,接着。

17.“则”

(1)作连词:作副词,表示确认,译为:就是,就,原来。

(2)作连词, ①表示承接,译为:就,于是,便。

②表示转折,译为:却,反而,然而。

③“则’’ ……则” 并用,有加强对比的作用。

18.“与”

(1)作介词,表示对象,译为:跟,替,同。

(2)作连词,表示连接,译为:和,及。

(3)作副词,表示范围,译为:都,整个。

(4)作助词,表示疑问,感叹语气,同“欤”,不译。

(5)作动词,表示动作行为,译为:结交,交附。

三、方法指引

虚词是高考句子翻译的必考点,从形式看上,全国高考课标试卷往往在翻译时兼顾文言虚词的考查。考查内容包括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也要求考生判断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近几年文言虚词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等。如何正确辨析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以下几个途径均可以尝试:

一是代入筛选法:

作答时考生可以从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中确定其意义和用法,如何将其代入另一句,再品读替代的意思是否通顺,恰当,通畅则相同,不通畅则不相同。

二是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测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三是标志识别法:

因为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例如:“见”“于”“为”“为所”表示被动。

四是位置推断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例如:“其”在句首有时候会作语气副词,表示反问或者推测。

五是语法切入法:

根据虚词在句中所承担的成分来判断其大概意思。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六是词性界定法:

部分文言虚词兼有文言实词的和文言虚词两种性质,可以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

七是对称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是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者相似,由此从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虚语的用法。

四、例题阐释

(2017·北京卷)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以有侯王 争必以利

B.三代之兴 知诸侯之不可复

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而诸子之论废矣

D.袭封而争位者 君臣父子相贼虐者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学生文言虚词的具体用法。A项前者为连词,表示原因,译为“因为”;后者为介词,译为“因为”。

五、拓展练习

1.(2017·天津卷)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B.或以书丑得鞭勉 以行操为基

C.处逸乐而欲不放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俗材因其微过 其孰能讥之乎

【答案】 C

【解析】A项,前句“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的意思。后句中“焉”,用于句尾,相当于“然”,......的样子。选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B项,前句中“以”是介词,因为。后句中“以”是介词,把。C项,前句中“而”是连词,表转折。后句中“而”是连词,表转折。选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前句中“其”是代词,代指王充。后句中“其”表反问,难道。

2. (2017·浙江卷)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

杜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私自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不似古人穷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对曰:“吾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缪:通“谬”。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学经学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饰以温慎 举以予人

B.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 儿之成,则可待乎

C.其有国者成败废兴 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D.能不亡失而恩念至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学生文言虚词“以”“之”“其”“而”的用法。A项中的“以”前者是介词,用、拿,后者是连词,用来;C项中的“其”用法不同,后个句子中低端用法是不是揣测语气,还是;D项中的“而”前者表示并列,而且,后者表示顺承;B项中的“之”均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3. (2017·山东卷)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仍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饘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 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晋太傅安九世孙也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B.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太建五年,贞乃还朝 良乃入,具告沛公

D.后主因赦舍人施文庆曰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核学生文言虚词“也”“若”“乃”“因”的用法,需要学生分辨用法相同的一项虚词。B项相同,前后两句“若”都是不是假设,意思为“假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