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儒家和中国文化

 秋天奔马336 2018-07-22

提及孔子,就不能不提及儒家,提及儒家,就得提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者,孔子的伟业值得人们一直敬仰;作为孔子学说的延伸与发展,儒家文化又是孔子唯一的,最重要的代名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之一的儒家文化,可以说是对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孔子 、儒家和中国文化,是一组剪不开的,扯不断联系。根据我仅有的知识,我认为可以把孔子及儒家的发展分为8个阶段:

(一)创始阶段

孔丘,孔氏,子姓,名丘,字仲尼。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申时(以今公历则为西元前551年9月28日,生辰八字为庚戌年、乙酉月、庚子日、甲申时)在山东曲阜降生。孔子是没落的贵族的子孙,但是根据当时的规定,只有贵族才能接受教育,所以尽管家境不是太好了,但是凭借家族的因素他还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这为他后来的学说创立打下了知识基础。

孔子曾十分受鲁哀公的赏识,鲁哀公曾任命他为大司寇,但是由于孔子强硬的政策(隳三都),使得他得罪了很多权贵,尤其是三桓,这使得孔子在鲁国变得没有了安身之地。孔子便开始了13年的周游列国的岁月,这一时期是孔子一生中最悲剧的时候,但是与此同时孔子的思想在这一时期也逐渐发展起来。

孔子建立了一系列以“仁”为核心思想,孔子自己修订了《春秋》,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了《论语》一书,集结了孔子的几乎所有中心思想。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主张很多的美德,提倡君子之道。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之道深受孔子的推崇,孔子认为只有修成君子之道才能拥有“仁”的思想;孔子主张“换位思考”,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对于自己及其他人的思想与感受都十分在意,孔子的思想中包含了对大众的尊敬与怜爱。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提倡爱惜民力,尊重民意,爱民,惜民,怜民。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有德行的君主就像北斗星辰一样,被周围的星星所拱绕,孔子的思想中也体现对“礼”的赏识,尤其是周礼,孔子主张建立一套和周礼一样严谨有序的礼仪以体现君王之威。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生死这种大事就要以严格的礼法来进行,孔子对每个人所配用的礼仪十分在意,认为只有严格的分礼才能体现地位的不同与君臣的差别,子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孔子对于越礼的现象十分不满。孔子的一系列以“仁”和“礼”为核心的学说在当时并未引起大的关注,由于当时的诸侯纷争,孔子的主张不符合任何一个诸侯国的利益,所以孔子的言行虽然得到许多诸侯王的欣赏但是没有将其施行起来。但是孔子的核心学说的确立,使得儒家,这一影响最为深远的学说派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孔子的另一个大的贡献就是开创了教育的先河,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孔子在设立杏坛讲学,向孔子求学的风气一时盛行,孔子的门徒广多,据传有3000人之多,并且推出了七十二贤人。中国的士子开始多了起来,不仅贵族可以拥有知识,寒门也可以出儒生。孔子主张积极入仕,“学而优则仕”。私立学校的确立不仅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而且为中国的人才培养做了很大的贡献,促进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高发展,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孔子的教育制度的确立。一个国家的兴盛与否取决于下一代的知识储备,而教育则是为他们灌输知识的唯一 快速通道,是孔子开通了这一通道,使得中国的历史进程快了很多。因此,教育制度的建立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与继承以及推动都是不能代替的,孔子当推头等功臣。

(二)埋没阶段

进入战国时期之后,各诸侯国之间的征伐愈演愈烈,人们对孔子所提倡的入仕的观念基本上不是太赞成,大抵天下学说,非杨即墨。孔子的思想遭到了埋没,使得儒家的地位不如往前。这一时期的儒家代表人为孟子,孟子主张王道,但是受到当时各诸侯王霸道主义的攻击,由于当时生存状况是及其紧迫的,所以君王对于孟子的王道十分欣赏但是没有人去采纳他,即使采纳了践行的时间也不长。儒家的学说中“仁”“为政以德”“民贵君轻”等等的一系列治国安邦的思想在当时均被打入了冷宫,没有得到实行。面对强权争霸,这种局面的产生也是可以想象的,各诸侯国的眼中只有土地和胜利。仁与不仁比起来威慑他国略显苍白。孟子而后又提出“养浩然之气”,重视人格精神的培养,希望人们可以加强对自己的约束,使自己的行为得到规范,从而缓和战争后的冷漠与无情。但是在那样一个诸侯纷争的年月里,这一点的实行也只能对于那些养君子之道的人说了。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说可以说是面对一个很大的窘境,迷茫的硝烟之后掩埋的是无情与征伐,而儒家的“仁学”“礼学”就像一片孤零的白云独自在上空徘徊。

(三)攻击阶段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结束了纷争的局面。其实结束的不只是纷繁的战争,还有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是长期处于冷宫之中的儒家可能没预测到这一现状。经过了战国时的不得志,儒士们开始活跃异常,最终引来了自己的惨重损失。秦初,提倡法家学说,主张依法治国,建立了一套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法学理论。由于各个学派之间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法家可以说是师承儒家(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但是他们的主张却又有所不同,因此儒家针对秦始皇的一些政策发表言论,旁敲侧击加上当中抵触,最终惹怒了脾气暴躁的秦始皇,他下令“焚书坑儒”,使得一批儒士葬身,并且损失了很多的古籍,儒家的学说开始受到极大的压制与攻击,中国的百家争鸣的现象不复存在,儒家体系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只是焚书坑儒的一种解说,还有一说是,是方士欺骗了秦始皇,使得他暴怒,坑杀了这些方士,后来误传为坑儒。还有一说是李斯为了报复荀子将他逐出师门的事情,对整个儒家进行打击报复,才造成了焚书坑儒的事件。但是无论以何种解说来解释“焚书坑儒”,都能体现一件事,儒家的当时是极不受重视的,没有什么儒学大师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孔子的形象在当时低矮了许多,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开始降低,也许是黎明前的黑暗,后来的儒学便不是现在的样子。

(四)推崇阶段

公元前202年汉朝取代秦朝,建立新的大一统王朝,但是由于频繁的征战,使得汉初的经济元气大伤,经济的不景气使得王朝的思想上必须做出最有力的选择。汉初推崇黄老学说,进行修生养息,经济有了很大的起色,但是到了汉武帝时,黄老学说的内容已和当时的经济发展不太融合,这时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上的政策。这时候的儒家以一个全新的角色进入了历史的舞台,成为千百年来中国政治界,思想界的唯一主导。但是这正如我们都知道的,无论什么都是为了统治阶级所服务的。这时的儒家文化已不再和孔孟所提倡的“仁”“礼”“德”等主张一致,而是又加入了许多法家的思想,融合了各家的精髓精神。这在一个方面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是趋于一个兼容并包的的趋势的。这时候的儒家的代表人董仲舒提出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帮助汉武帝加强了中央集权,他以阴阳五行为框架编织了一个以汉天子为核心的

统治与被统治的天理观。这时的儒家已经开始变换性质了,他不再是孔子当时所简单的提倡的“仁”“礼”之学了,而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一种工具了,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凡是与历史潮流所适应的,顺承统治阶级的意愿的东西就会长久发展甚至兴旺。孔子开始被历代皇帝进行封赐---宣尼(汉代的封号),儒家积极入仕的主张也被得到响应,寒门学子进入仕途的机会增多。汉时还设立太学以教授儒家的经典学说,这为儒学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忽略阶段

东汉之后佛教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思想由儒进玄,由玄入佛。佛教之说在当时普遍流行起来。当时的局面动荡,政权割立,人们的生活动荡不安,人们开始寻找思想的宿营地。佛家主张出世,与儒家所提倡的入世的观念正好针锋相对;儒家讲究敬鬼神而远之,佛教讲究礼佛敬佛亲佛,以自己的虔诚之心侍奉佛。佛教主张六道轮回,今世的一切是为了赎上辈子的孽同时也是一种修行,可以为下辈子积福。佛家的这些学说使得人们在思想找到了依靠,但是也造就了儒家的低落。一时间人们纷纷敬佛礼佛,佛教发展得十分迅速,而儒家则又一次进入了冷宫,不被人们所重视。但是也不能说儒家一点的发展也没有,玄学的发展尽管是道教兴起的表现,但是他是通过经学来进行阐释的,倘若说儒家在这一时期有什么发展的话,以我来看也就这么多了,而且是为他人做嫁衣。

(六)改革阶段

进入唐代,佛学大兴。随着佛教经典的逐步翻译,人们开始广泛的阅读佛经;同时佛教寺院的建立又促进了佛教的发展。唐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不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但是佛教与道教的发展势头强硬,但是儒家依然是政治上的主要体现者和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隋唐时期兴起的科举考试,就是以经史子集为载体,考察士子的功底,因此对于儒学方面的教育并没有随着佛学的发展而被丢弃,毕竟佛学讲究出世,而大多数的士子都是奔着出世的念头去读书的,所以儒学仍被大多数的读书人所信奉。

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是在宋明时期,宋明理学的发展,使得儒学的正统地位得以得到人们的重新认识。理学的兴起其实又是文化思想交流融合又一例证。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儒学的又一次兴起又是建立在为统治者服务的基础上的。但是这一时期的新儒学与原来的儒学可以说是已相去甚远,完全看不到孔孟时期的“仁”“礼”思想,逐步走向了主观唯心主义,尤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使得人们的心智受到很大的压抑。

陆九渊,王明阳同时也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学说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明朝中期以后,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王阳明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这一学派也称为“陆王心学”。王阳明更多地吸取了佛教“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思想。在认识论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他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但往往被私欲侵我蚀,要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的发展不仅看出了儒家的进步,而且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进一步融合。求同存异是中国文化一直的追求,开始的分歧总会被磨没,而儒家学说就是这种趋势下的一个很好的载体,他既有自己的良好的核心内涵,又吸收了当时各个学说的好的思想,使得自己不断被充实,而且调和了各个文化。孔子在这一时期有被重视起来,被封为“至圣先师”(明代的封号)。孔子的不二地位被推向高峰。

(七)抵触阶段

孔子的尊贵地位,儒家的正统思想一直持续到清末,一直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的地位开始受到动摇,人们开始接受西方先进的文明,尊崇德先生和赛先生,人们对于封建统治更是深恶痛绝,因此作为他的辅助工具,儒家学说也被视为异端学说,被一些思想先进的知识分子所厌恶。

这种情绪的发展高峰是在袁世凯执政提出了“尊孔复古”的号召之后,很多青年学生喊出了“打到尊孔复古逆流”“打到孔家店”的口号。儒学的地位一落千丈,与西学比起来,儒学简直就是成了中国的祸害着,而孔子则是其罪魁祸首。

进入新中国之后,人们对于思想方面的认识转移到了马列主义方面,孔子的儒学学说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了,而且在文革时期,孔子的思想又一次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这是一次全民的,最大规模的打击,不仅是对儒学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打击,使得儒学的地位进一步衰弱。

(八)共存阶段

现如今,儒学已不是什么正统地位了,但是儒学也没有再受到什么严重的打击。现在的思想界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于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我们以弃其糟粕,吸取精华的态度正确对待。现在的社会中,儒学思想与各个学说并行不悖,共存共荣。

以上就是我对孔子、儒家和中国文化发展的简略分析,现在我想简单谈一谈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作为儒学的发起人,创造者,孔子的功绩可以说是无人可及的。孔子提出了“仁”“德”等的学说,虽然没有被当时的人所接纳,但是从后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以后每一个英明的君主无不是以这一准则进行要求自己的,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孔子的君子之说对后代士族阶级影响很深,着重强调养质,使得士子们不断地改进自己的言行,不断朝君子的方向发展,这使得历史上出现了很多的品德高尚的人;孔子在文化上的贡献除了自己的一家之言外,就是对文化的继承的贡献,孔子创办私学,使得教育制度开始确立,中国文化的继承问题得以解决,人们对于知识的获得多了很多渠道,而且不再是将知识囿于某些人手里,这使得人才培养和利用成为可能。

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靓丽的花朵,随岁月流逝,但芳香永驻;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明亮的星辰,虽日月轮回,但光芒依旧;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惊鸿的一笔,虽沧海桑田,但笔锋尚存。孔子,必然会被世人永久敬仰。他所创建的儒家文化,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必将世人铭记。

孔子、儒家和中国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