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并发症及治疗

 孙欣906 2018-07-22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lower extremityDVT)是指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

病因

Virchow提出的3DVT致病因素: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至今仍被沿用,但有不少新的知识掺入。了解DVT的病因及高危因素,对正确认识DVT的发生、发展,指导合理的预防措施与诊断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1.静脉壁损伤

完整的静脉内膜是防止DVT形成的前提。静脉壁因外伤如手术、创伤、外伤、缺氧、血栓或静脉注射刺激性药物(如高渗药物、化疗药物)等使内膜遭到破坏,内膜下胶原裸露,导致血小板的黏附,并进一步发生聚集和释放,释放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使血小板进一步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

2.血流缓慢

血流缓慢是造成下肢DVT的首要因素。静脉血流瘀滞增加了激活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与静脉壁接触的时间,容易引起血栓形成。另一个解剖因素是,左髂总静脉被夹在右髂总静脉和骶骨峡之间,容易使左髂总静脉长期处于前后壁接触状态,不但使左髂静脉回流受阻,还可以形成静脉腔内粘连,造成远侧静脉回流障碍而发生血栓,因此左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率远较右侧为高。内科长期卧床患者、骨折固定患者、手术后卧床患者,血流缓慢,易发生DVT

3.高凝状态

手术后、创伤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及妊娠女性由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也易发生DVT

发病机制

DVT形成过程中,先是血小板黏附、聚集在血管内膜局部,释放某些活性物质,同时又使血小板进一步聚集。随着病情的发展,血小板堆积逐渐增多,形成许多珊瑚状血小板小梁,使血流减慢,被激活的凝血因子逐渐增多,纤维蛋白形成及沉积亦随之增多,并网罗血细胞,终成血栓。血栓形成早期,只有起源处附着于血管壁,几乎是漂浮状态,很容易脱落。继而血栓收缩,挤出血清,血栓变为相对干燥、坚实的结构。开始血栓仅是通过纤维蛋白附着于血管壁上,但内膜的内皮纤维细胞迅速入侵,使血栓固定、机化。因为由血栓挤出的血清中有激活的凝血因子及凝血酶,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很容易有新鲜的血凝块沉积于正在机化,甚至已经机化的血栓上,使血栓不断的扩展延伸,最终堵塞静脉管腔。

临床表现

1.症

(1)全身反应

全身反应轻,体温升高,大多不超过38.5℃。

(2)疼痛和压痛

由于血栓在静脉内激发炎症反应,产生局部持续性疼痛,如大腿部或腹股沟等区域出现疼痛,并且有压痛。同时由于血液回流障碍,血液淤积,引起胀痛,站立时加重,而卧床休息或抬高患肢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

2.体征

(1)肿胀

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由于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表现为患侧下肢肿胀,特点为非凹陷性,一侧肢体肿胀,直立后症状加重。双下肢周长的测量有助于判断肿胀的程度。

(2)浅静脉曲张

是继发性代偿反应。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继而引起浅静脉扩张,在体表就能清晰的看到浅静脉处于曲张状态。如果血栓累及深静脉主干,特别是髂-股静脉段,可造成明显的下腹部和下肢浅静脉曲张。

(3)股青肿

是临床上DVT最严重的类型,主要因为广泛性髂-股静脉闭塞,整个下肢静脉系统几乎全部处于阻塞状态,静脉压极高、淤血严重,下肢出现高度水肿,继而出现动脉痉挛,肢体供血不足,即形成股青肿。临床上表现为疼痛剧烈,下肢广泛性明显肿胀,患肢皮肤紧张、发亮而呈发绀色、起疱、皮温明显下降,足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重,体温多超过39.0℃,易出现休克(大量体液迅速流入肿胀的肢体引起)及下肢湿性坏疽(静脉性坏疽)。

并发症

1.肺栓塞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DVT最危险的并发症。DVT内的血栓在形成和演变过程中,有一部分未与血管壁粘着者,随时都可能脱落,有酿成肺栓塞的危险。若是来自主干静脉脱落的血栓,往往较大,容易造成骤然死亡。

2.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最常见、最重要的并发症,在血栓的机化过程中静脉瓣膜遭受破坏,甚至消失或者黏附于管壁,导致继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即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是发生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数月至数年,主要表现为下肢慢性水肿、疼痛、肌肉疲劳,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皮下组织纤维变化,重者形成局部溃疡,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原则

近年来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期治疗主要是非手术治疗,部分患者仍需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卧床休息和抬高患者

急性DVT患者需卧床休息1-2周,使血栓紧紧黏附于静脉内膜,减轻局部疼痛,促使炎症反应消退。在此期间,避免用力排便以防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患肢抬高,需高于心脏水平20-30cm,膝关节处安置于稍屈曲位。如抬高适宜,就不需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开始起床活动时,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适度地压迫浅静脉,以增加静脉血回流量,以及维持最低限度的静脉压,阻止下肢水肿发展。

(2)抗凝治疗

是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正确使用抗凝剂可降低肺栓塞并发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后遗症。其作用在于防止已形成的血栓继续增长和其他部位新血栓的形成,并促使血栓静脉较迅速地再管化。

2.手术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一般不做手术取栓。但对于广泛性髂骨静脉血栓形成伴动脉血供障碍而肢体趋于坏疽者(股青肿),则常需手术取栓。时间以48h内效果最好。手术时间越早,手术取栓越彻底,术后疗效更佳。近年来,随着腔内介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DVT的治疗方法有了新的进展,可以通过腔内技术进行置管溶栓、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来治疗此类患者。


来源:李海燕,景在平,毛燕君,张玲娟,等主编.《血管外科实用护理手册》.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