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诊疗规范】余教授看高血压:先分析临床资料,再决定检查项目

 hghhphf 2018-07-23





高血压一方面是不同原因和疾病引起的临床表现,另一方面又作为原因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诊断是一个严密的临床思维过程,有赖于临床资料的收集,更离不开对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的分析。2018年07月16日,贵州省高血压诊疗中心主任余振球教授来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东南州)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进行教学查房,通过三个临床病例向临床医生展示了高血压的诊断思路。


01

核实临床资料,做精准检查


第一位患者是一位55岁女性,因“头昏3月”入院。由主管医生汇报病史如下:患者3月前于感冒后开始出现头昏,常于清晨起床后出现,休息约20分钟缓解,于当地诊所测得血压为180/90mmHg,未予处理。后监测血压140-150/70-80mmHg。既往11年前于本院因“子宫肌瘤”行手术治疗(具体不详)。无烟酒等不良嗜好。家族中母亲于50岁时发现有高血压。入院体查:BP180/90mmHg,心肺腹无明显异常,神经系统体查阴性。入院后查血、尿常规正常。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正常,血脂示低密度脂蛋白3.9mmol/L。甲状腺功能示促甲状腺激素(TSH)5.48mIU/L,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正常。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心脏彩超、动态血压等检查结果尚未回报。诊断考虑:原发性高血压 3级(高危组)。入院后予以硝苯地平缓释片 10mg,1日2次口服降压,监测血压100-120/60-70mmHg。下一步拟完善肾上腺CT、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等检查排查内分泌性高血压。



余教授听完病例汇报后进一步翻阅病历及检查单,并亲自询问病史,得知患者在初中、高中时未测过血压,在工作、分娩及11年前行子宫肌瘤手术时测得血压是正常,具体数值不详,50岁时测血压为100/80mmHg。由此可以确定患者血压升高为新近出现。中年女性近期出现血压升高,无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需考虑继发性高血压可能。患者无头痛、心悸、多汗,无乏力、夜尿增多,无肥胖等表现,内分泌性高血压依据不足。患者感冒后出现血压升高,进一步询问为感冒半月后出现,感冒半月后出现的血压升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需考虑肾炎、大动脉炎、结缔组织疾病等炎症性疾病所致高血压的可能性。



  

通过甲状腺功能结果可以看到,患者TSH升高,T3、T4虽然正常,但处于正常低限,提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因为中枢性疾病所致甲状腺功能异常TSH、T3、T4为同向改变,所以该患者甲状腺功能异常为甲状腺本身疾患所致。患者无甲状腺手术和甲亢碘131治疗史,引起甲减最可能的原因即为自身免疫,如桥本甲状腺炎。结合患者感冒病史及前述分析,从一元论的角度考虑患者此次血压升高、甲状腺功能异常为炎症所致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性大,因此下一步需要完善血沉、免疫球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抗“O”、甲状腺抗体等炎症、免疫指标,而不是肾上腺CT。



02

依靠临床资料,判复杂诊断


余教授在查房


第二位患者是一位80岁的男性,因“反复胸闷、气促、胸痛10余年,再发加重1周”入院。由主管医生汇报病史如下:患者10余年前开始出现活动时胸闷、气促、胸痛,具体性质及持续时间描述不清,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位可缓解。期间多次住院治疗,测得血压高,最高血压超过180/110mmHg,具体不详,未规范服药治疗。1周前患者上述症状再发,而入院。入院心电图示心房颤动。

胸片:1.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 2.心影增大,主动脉钙化。心脏彩超:左房、右房明显增大,右室稍大;主动脉动度降低;主动脉增厚并钙化,考虑老年性瓣膜退行性改变;三尖瓣重度反流,反流压差增大,考虑有肺动脉高压;二尖瓣中度反流,主动脉瓣轻度反流,肺动脉瓣局限性反流;左室舒张功能减退,EF 54%,FS 28%。

诊断考虑:

1、冠心病 心力衰竭 心房颤动 心功能Ⅳ级。

2.原发性高血压 3级 很高危组。

3.慢性支气管炎 肺气肿。  





该患者因高龄,病史描述不清,很多重要信息如血压情况、服用药物、胸闷、胸痛的性质及持续时间均不得而知。余教授亲自询问病史,还是从复杂的临床资料中剥离出了患者的诊断信息。


老年患者,长期胸闷、气促、胸痛,需考虑肺部疾病及心脏疾病两方面的可能。


患者诊断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结合心脏彩超所示右心增大,三尖瓣重度反流,似乎符合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但余教授询问病史,患者无长期咳嗽、咳痰,且体型也并不像多数肺病患者那样消瘦,则慢性支气管炎与肺心病的诊断是可以排除的。任何临床资料都需结合病史,该患者虽胸片示慢性支气管炎并肺气肿,但无相应症状、体征作为基础,此诊断是不成立的,胸片所示考虑为老年退行性肺气肿表现。



排除了肺部疾病,则考虑心脏疾病,心脏疾病需考虑是心肌缺血所致心绞痛还是心功能衰竭。患者呼吸困难、活动耐量下降,甚至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需端坐缓解,结合胸片示心影明显增大,心力衰竭的诊断是明确的。结合心脏彩超结果,三尖瓣重度反流可以导致心脏增大、心功能下降,因此诊断“瓣膜性心脏病 三尖瓣重度反流 心力衰竭 ”成立。亲自查看心脏彩超报告,余教授发现心脏彩超中无左室舒张末径的数字描述,左室舒张末径和左室射血分数对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判断是必需的,建议与超声科进行沟通予以改进。



余教授进一步询问病史得知,患者第一次测量血压为70岁时,当时被告知血压升高,具体数值不详,之后未规范服药,未监测血压。患者胸闷、胸痛不适常在同样的劳动强度下出现,不适部位均在胸骨后,不适的性质描述不清但感觉相同,住院治疗后症状有好转,近1周症状再次出现,且发作频繁。余教授分析,患者长期高血压病史,未积极干预、规范治疗,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很高的。同一老年患者反复在同样的诱因下、同一部位出现同样性质的疼痛或其他症状,符合冠心病 心绞痛的特点。近1周心绞痛加重,发作频繁,进一步定性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查看心电图示心房颤动,V1-V4导联呈rS形,提示曾发生过“前间壁及前壁心肌梗死”。因此该患者“冠心病 不稳定性心绞痛并陈旧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成立。



余教授要求,对该患者要按照高血压、冠心病 、不稳定性心绞痛、瓣膜性心脏病 、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 、心力衰竭给予系统规范的诊疗,并指出了具体的用药方法。


03

归纳临床资料,定防治治疗


第三位患者是一位69岁的男性,“反复头昏2+年,再发伴右侧肢体无力3+小时入院”。由主管医生汇报病史如下: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头昏,偶有头痛,伴活动后乏力,休息后可缓解,无黑蒙、视物模糊、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曾于本院就诊,测血压收缩压最高为180mmHg,诊断为“高血压”,之后规律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未监测血压。3+小时前患者再次出现头昏症状,伴右侧肢体无力,行走不稳,持续约20-30分钟缓解。有吸烟史30余年。入院查体:血压 121/57mmHg,心肺腹体查无明显异常,神经系统体查阴性。入院CT示腔隙性脑梗死。

诊断:1.原发性高血压 3级 很高危组。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入院后监测血压120/60mmHg左右。



余教授首先查看了病历,发现病历书写存在逻辑问题。患者的主诉为:反复头昏2+年,再发伴右侧肢体无力3+小时。头昏可为高血压本身的症状,也可为导致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发疾病的症状,还可以是心血管疾病的症状。伴右侧肢体无力则提示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大。二者之间用的再发相连,则暗含二者为顺承关系,提示脑血管疾病从2+年前开始出现。从现病史看,患者2+年前出现反复头昏,无肢体活动障碍等表现,曾在本院就诊,诊断为“高血压”,否定了2+年前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而此次3+小时前发作右侧肢体乏力为新发脑血管疾病。主诉与现病史的描述不一致。


患者第一诊断为“高血压”,与主诉也不相符合。




余教授还询问病史,得知患者初中、高中、工作等时期均未测血压,2010年于社区医院体检时测得血压偏高,具体数值不详。由此可以得出患者高血压的病程至少从2010年开始,且此时血压升高的时间应该不长。患者从此时开始注意改善生活方式,予以低盐饮食。


余教授进一步询问患者靶器官受损情况。患者平时无活动时胸闷、胸痛症状,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无高血压心脏损害的依据。平时白昼尿4-5次,夜尿2-3次,计算肾小球滤过率为77.223ml/分钟,提示肾功能轻度受损。患者2+年前开始出现头昏,有时伴有视物旋转,无肢体活动障碍,症状与起身、颈部转动等动作相关,因此患者此时头昏考虑与颈椎病有关;此次入院前3+小时出现右侧肢体无力,行走不稳,并有言语不清,持续约30分钟自行缓解,入院后头部CT于发病当日完善,提示腔隙性脑梗死为陈旧性,此次发病症状自行缓解,TIA的诊断成立。




教授分析,患者从2010年发现血压高便开始改善生活方式,本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但患者现仍出现了脑、肾等靶器官损害,那是因为患者仍在继续吸烟,且未减少吸烟的数量,这一点又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与合并危险因素的个数呈正相关,因此,高血压的防治不仅仅是对高血压本身的干预,更要涉及存在的危险因素,动员居民落实健康生活方式,预防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贵州省高血压诊疗中心 缪思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