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学源流论》表里上下论

 公众号医经 2021-08-28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浅深。欲知病之浅深,先知病之部位。


医生最重要的技能,也是最难掌握的,不是开药方扎针灸,而是如何找到病根。就像打仗,最重要的,是信息。各国研制武器,大多是在隐形与反隐形,定位与反定位之间做文章,如果连敌人在哪都找不到,这仗没法打。

扁鹊四见蔡桓公,一见,知病在腠理,二见,知病在肌肤,三见,知病在肠胃,四见,知病在骨髓,无奈何也。五日后,蔡桓公不治而死。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扁鹊,就是这种望而知之的神医。

为什么现在中医院的医生治不好病,因为连“切”的技能也不会了,病根都没找到,开出来的药可想而知,你让一个盲人给你带路,不掉沟里那真是奇迹。

夫人身一也,实有表里上下之别焉。何谓表?皮肉筋骨是也。何谓里?脏腑精神是也。而经络则贯乎其间。

人的身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也确实有表里上下之分。皮肉筋骨为表,脏腑精神为里。五脏藏精,神气舍心。而经络则贯通全身。

表之病易治而难死,里之病难治而易死。此其大略也。而在表在里者,又各有难易,此不可执一而论也。

皮肉筋骨之病还没有深入脏腑,易治而难死。五脏六腑之病,难治而易死。这是大概的情况。而表之病和里之病本身,又有难易之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若夫病本在表,而传于里;病本在里,而并及于表。是为内外兼病,尤不易治。身半已上之病,往往近于热;身半以下之病,往往近于寒。此其大略也。而在上在下,又各有寒热,此亦不可执一而论也。

如果病邪在最开始没有被及时抑制,邪气偏盛,就会由表及里,由里及表,表里兼病,就很难治疗了。

中身而上,名曰广明,广明之下,名曰太阴。就人身上下来说,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清阳上天,浊阴归地。上半身往往是热病,下半身往往是寒病,这是大概情况,而上半身也有可能是寒病,下半身也有可能是热病,这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中医一直在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人是一个复杂的,永恒变动的有机体。相同的病,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而不同的病,也可能会表现出相同的症状,这都要辨证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而这也正是中医与西医的最大区别。西医总是把一切标准化,但人不是机器,人是活的。没有包治百病的药,只有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

辨证,就是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到的症状、体征和相关信息,来分辨出病之浅深及部位。

中医学在历史上所形成的辨证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等,其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八纲辨证。八纲是辨证的总纲,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根据辨证结果,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施治,再根据施治后的效果反馈,验证辩证的正确与否。为什么真正的好医生,会经常换方子,因为治病本身就是这样一个收集信息,施治,反馈信息的一个动态过程。

好医生开药方,一开始总是很小的剂量,因为谁也不是神医华佗。小剂量的药下去后,通过病人的信息反馈,验证辨证的正确性,找准病根后,才敢根据病情之浅深加大药量。

现在一些庸医,动不动就开成百上千的药,说他们不是为了赚钱,叫人如何信服。

若夫病本在上,而传于下,病本在下,而传于上,是之谓上下兼病,亦不易治。所以然者,无病之处多,有病之处少,则精力犹可维持,使正气渐充,而邪气亦去。若夫一人之身,无处不病,则以何者为驱病之本,而复其元气乎?


邪气之所以上下相传,就是因为病浅之时没有及时医治,导致邪气渐盛,上下皆病而不易治。整个身体无病之处多,有病之处少,那么身体还可以维持,如果能及时治疗,慢慢恢复正气,那么正气充足,自然邪不可干。而如果整个身体哪哪都出问题,精无脏可藏,神无心可舍,又用什么来补充正气,恢复元气,驱赶病邪呢?

就像一辆汽车,一些小零件坏了,车还能继续开,如果整个车哪哪都有问题,那离报废也不远了。


故善医者,知病势之盛而必传也,预为之防,无使结聚,无使泛滥,无使并合,此上工治未病之说也。若其已至于传,则必先求其本,后求其标,相其缓急而施治之。此又桑榆之收也。以此决病之生死难易,思过半矣。

所以高明的医生,知道邪气偏盛后一定会表里上下相传。那么提前预防,发现病情后及时辨证施治,使邪气不能结聚、泛滥、并合,这说的就是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啊。而如果邪气已经偏盛,那么一定要先找到病之根本,然后再考虑细枝末节的一些症状,最后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来施治。这就像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丢车保帅,断臂求生一样啊。如果能以这样的原则来决断病情的生与死,难与易,也算是对医道有了一大半的领悟了吧。

本篇主要讲了中医在辨证与施治过程当中,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徐大椿在后面的很多章节中,其实也都一直在强调这个问题。

儒家讲因材施教,法家讲因任授官,兵家讲兵无常形,一切都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当中,但万变不离其宗。就像所有的电脑软件,都是通过最初的0和1编造出来的一样,虽然我们不能穷尽掌握所有的软件,但我们只要掌握了最初的0和1,那还有什么是不能理解的呢?

《庄子·天下》:“ 不离于宗,谓之天人。”

《荀子·儒效》:“ 千举万变,其道一也。”

《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强调要把握阴阳,因为只有把握了最根本的宗,才能应物无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