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根溯源话“老子”

 高行之 2018-07-23


追根溯源话“老子”

高行之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有人认为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所以,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也有人认为字伯阳,华夏族,周朝春秋时期人,做过周的史官或者图书管理的官员,孔子曾数次问礼于老子。这似乎已经成为定论。

然而,能证明老子存在的,只有一部《老子》又称《道德经》。遗憾的是,《道德经》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最早的版本就是出土的汉代帛书。而近几年有学者也对此进行了考证,例如伏俊琏、王晓娟经过考证认为:“《老子》最初由老聃口述大义,……且以口传为主,没有完全定型,……太史儋是《老子》流传过程中最重要的阐释者,他整理加工《老子》,并将其分为上下篇;《老子》有了写本,……韩非《解老》、《喻老》篇……其次序与帛书本相同。今本《老子》的成书时间应该比帛书本更晚,但至迟在司马迁之前已经定型。这期间又经过了不知名的道家后学的加工和整理。”“太史儋西见秦献公的时间在公元前374年”。[1]由此可知,《老子》大概成书最早也就是公元前370年左右。

而王帆的《关于《老子》创作年代的再考证》则更加具体,认为“《老子》一书主体内容的编定问世年代当在《孟子》之后,《管子》之前,即战国中叶略偏后期,具体年份为公元前300年左右。”

西汉刘向认为:列子“其学本于黄帝老子,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竞,合于六经。”请注意,刘向说道家合于六经,这是个非常奇怪的表示。六经是孔子的经典,说道家合于六经,就是说道家与孔子的思想相统一。庞朴先生经过对郭店楚简的研究也曾出,最初的儒家和道家是和平相处的,主要思想相近,并没有后世的分歧那么大。如此看来,儒家、道家更像是在孔子思想上成长起来的。

说孔子曾数次问礼于老子多见于道家著作或源于道家传说,却不见孔门典籍中有任何记载,而《论语》关于孔子适周的记载经考证却与实事不符,这就让所谓孔子问礼于老子之事失去了最有力的证据支持。孔门典籍中所记载的却是孔子曾问丧礼于老耽,且是唯一的一次,因为那天有日食出现,可以确定那天的日期。因此,如果老耽就是后世所说的老子,那么,后世应该称他为“耽子”或“李子”,而不是“老子”,因为根据当时的礼制,一个人是不能称自己为“老”的。根据后世的说法老子比孔子大二十来岁,即使真的像传说中那样老子活了一二百岁,也比不上八百岁的彭祖老,又怎么会称他为“老子”呢?据传说作为周朝的图书管理官员或者史官的那个人最后不知所踪,这与后世对老子的说法也不一致。我们注意到,所有证明老子的资料全部来自于西汉及以后,最早的记载大概就是西汉刘向的《列仙传》:“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陈人也。 由此可见,老子的存在在古籍中得不到任何实质性的证据支持,能找到的证据都在西汉以后。因此,老子很可能是后世根据传说联想而虚构出来的人物

我们还注意到,老子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那么,也就只有在唐朝的皇帝敢于说“老子天下第一”了,除此之外,更有何人?由此我们不能不怀疑,有没有可能是后世之人故意把《道德经》改名为《老子》来证明老子这个虚拟人物的存在呢?《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这就是说《汉书》的编者猜测,道家大概是出于史官,而不是确指。而《列仙传》本就不可信,所以,所谓“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陈人也”并不适合作为历史考证的证据。

道家四子为老子四配,道家四圣。楼观说经台配殿“四子堂”又名四圣殿。“四子真经”是道家四大真人所著的书,是道教四大圣典。其乃通玄真人文子所撰著的《通玄真经》,冲虚真人列御寇所撰著的《冲虚真经》,南华真人庄周所撰著的《南华真经》,和洞灵真人庚桑楚撰著的《洞灵真经》。

关于文子,《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文子》九篇,班固在其条文下注明:“老子弟子,与孔子同时。”据说文子学道后无所不通,游学于楚。楚平王孙白公胜曾向他询问“微言”。后又游学到齐国,彭蒙、田骈、慎到、环渊等皆师事之,三晋之地的文子学派和齐国的黄老学派共同形成了北方道家。然而,彭蒙、田骈都是生活在约公元前370年以后的人,慎到、环渊皆不可考,那么,彭蒙、田骈的老师怎么可能和孔子同时呢?显然这应该是后人的附会。

《庄子·杂篇·庚桑楚》中记载:“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意思是说,老聃有个弟子叫庚桑楚,独得老聃真传。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并没有老子,只有老耽。所谓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也实在难以证明其真实性,也就难以证明老子与李耳的存在。

金德建的《老聃学说出于史官考》认为:“老聃学说的来历,大约是因为做周史的缘故”。他列举了《左传》、《国语》、《论语》、《大戴礼记》等书中史官属于格言形式的话,并将16条有关材料与《老子》相对照。比如“《左传》成公二年:‘仲尼闻之曰: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左传》这些话,显然是《老子》的‘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的语意所本。”从这些材料的对比中,说明《老子》的语句,是“史官们向来保存的知识”。这样的逻辑有个预设的前提:那就是《老子》一定是在孔子之前。然而,现在的考证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这个前提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事实恰恰相反。这就是说,《老子》中的“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是来源于孔子的《春秋左传》、《论语》和《大戴礼记》。

受此启发,我们可以推测,老耽就是老子的原型,他被后世的人,最初可能是道家的创始人,后来则是道教的创始人,再后来就是唐朝的文人,最终把老耽、李耳、周朝的那个史官或者图书管理的官员借助《论语》中的“老彭”虚构而成了老子,然后把公元前330年前后成书的《道德经》又称为《老子》,就这样,老子就被做实了,《道德经》也被提前了,真是一举两得哟!其实,谁都知道,《道德经》的内容和道家的思想差距一点也不小,只有其中几句话是相关的。

因此说,《道德经》是真实的,是在孔子思想上发展而来的;而存在于孔子之前的老子,却是历史上并不存在的人物,他是几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经过艺术加工而来的艺术形象。当然了,这并不影响《道德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1] 伏俊琏、王晓娟:《《老子》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求是学刊》,2008年第2期,第134138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