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日,阳光还是那么明媚。清晨,我到左贡县城去看了看,街上行人很少,店铺尚未开业,只有那怒江支流的玉曲河,一路欢歌,穿城而过。静寂的河边,哗哗作响的河水,蓝天将河水都投影成蓝色,远处的山峦给朝霞照射成金黄色。八点十分,我们在一曲'青藏高原'的合唱声中离开左贡。出左贡之后沿着玉曲河前行,一路走过,前面显得宽敞开阔起来,原来到了著名的邦达草原。这里海拔4200米左右,是澜沧江与怒江之间分水岭他念他翁山主脊上一个宽坦的山源盆地,怒江支流玉曲河上游蜿蜒流淌其中,两岸广阔的低湿滩地上,生长着茂密低矮的大蒿草、苔草之类的草甸植物,平坦如毡,成群牛羊在那里游荡觅食。这个时节的邦达草原,牧草嫰绿,显得勃勃生机。因这里位处西藏东部,降水稍多于西藏中西部地区,牧草生长状况较好,它是西藏境内较为优良的天然草场,畜牧业比较发达。独特优裕的草原环境也使邦达成为许多重要药用植物的主要产区,诸如贝母、人参果、大黄、大叶秦艽和红景天等,其中最知名的是冬虫夏草,品质优良,十分名贵。邦达大草原究竟有多大?恐怕很难说准确,因为它地跨数县,很多地方根本就没有人烟。按当地人的说法,它大到连飞鸟都飞不出它的边际,马帮们只是把它叫做500里长草坝。这是一片让人心醉也让人有些恐惧的大草原,平均海拔在4300米以上。我们一路走过,草原上到处流淌着雪山的融水和雨水,很多地方成了危机四伏的沼泽地。从东达山到邦达镇草原周边的雪山滋润着这片辽阔的草原,这是一片苍茫起伏、雄浑辽阔的原野,景色令人震撼。上午十点多,我们到达了邦达镇。邦达镇属于昌都地区八宿县,海拔4300米,是川藏南线和北线的交汇点,却是经常被忽略的一个地方,有些地图甚至没有标注。这里曾是过去著名的'茶马古道'必经之地,在318国道上位于左贡和八宿之间,这里有一条岔路往北可到川藏北线的昌都。在邦达镇接受第六次安检后,开始翻越业拉山。业拉山也叫怒江山,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八宿县内,山顶海拔5008米,垭口海拔4658米。业拉山是G318国道由东向西进入西藏要翻越的最后一座横断山脉的垭口,也是横断山脉的最大天险。业拉山之所以出名并且让每一位翻越过它的游者印象深刻,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在翻越这座山时所遭遇的'天路72拐'(也有说99拐、108拐,更有好事的驴友数到200多拐)。我想,这些数字上的差异应该是由于数拐的起点和终点不同造成的。但不管多少道拐,业拉山的盘山公路以其惊世骇俗的险峻和雄伟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公路乃至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可以说,如果没有'天路72拐'的这一段,川藏线将逊色不少,我们的川藏游也将少了一份刺激和精彩!来到了业拉山垭口。这里也有一块交通武警部队树立的牌子,但比东达山垭口的那块要小一些。业拉山垭口上经幡猎猎。从地形图上来看,业拉山垭口将都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怒江和澜沧江分隔开了,这不仅是地理上的分割,在气候方面也如同是一次季节的转换。昨天的东达山垭口上寒风瑟瑟,在这儿随着公路的下降,好似春意怏然。业拉山垭口上有一个观景平台,天气好时从东面可以远眺邦达大草原,在西面可以远眺怒江大峡谷。接着向前就到了天路72拐观景平台,大家在这里观赏如丝如带的盘山天路,抢着拍摄这美丽奇景,但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无法拍到72道拐的全景。![]() 天路72拐就在我们的脚下,我们沿着长长的弯急坡陡的七十二拐翻越业拉山,关山重重,敢问路在何方?!又是一个180度的调头急弯。有人统计过,业拉山短短几十公里路程,落差高达2000多米,光是180度的大拐弯就有50多处,其它小的弯道多得无法统计。一路下来,路边风景虽好但不能停车拍摄,只能在行驶的车上找机会拍下沿路美丽的画卷。![]() 再往前,还在拐的山梁下就是汹涌的怒江大峡谷, 护栏紧挨着万丈深渊,这些护栏给我们增加了一些心里安慰。但要命的是有一段这样的路竟然没有护栏,一不小心,路旁悬崖下汹涌的怒江就在下面等着你呢。我在走这一段时是屏声静气,假装闭目休息,实则不敢朝窗外看。![]() 穿越怒江大峡谷从业拉山垭口到峡谷中的怒江江面有近3000米的高差,我们沿着盘旋公路一直往下走,这一带的怒江大峡谷山体颜色十分丰富。从车上望下去,超千米的高差让人眩晕。![]() 车子继续下行,逐渐接近了谷底。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奔腾的江水把山谷中的巨石生生撕开一道口子,壮丽画卷让人震撼。怒江的颜色也随季节而变,这个时候是一种黄褐色,如同一条多彩的丝带在群山中蜿蜒,山谷幽深,危崖耸立,水流在谷底咆哮怒吼,江面海拔在2000-800米之间,极大的水头落差蕴藏着巨大的水力资源。![]() 接着就到了川藏线上最负盛名的怒江大桥。远远望去,大桥横跨在两座大山的悬崖峭壁之间,混浊的江水滚滚东流,一座3层的楼房像火柴盒一样镶嵌在大桥北侧的悬崖上,那就是守桥中队的新营房。![]() 川藏线怒江大桥海拔2800米,四面被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环绕,方圆40公里无人烟。怒江大桥是天险中的天险,建在陡峭的岩壁上,桥头九十度弯,过桥就进岩壁上凿出的隧道。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川藏线是十八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当年修路的时候,它每向前延伸1公里,就会有2名官兵献出宝贵的生命。1953年,官兵们在修建怒江大桥时,一名战士一,不小心掉入刚刚浇筑的桥墩中,混凝土迅速凝固,战友们想尽一切办法也没能将他救起,只好流着泪将他筑进桥墩,从此与大桥永存。而这座桥墩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成为耸立在滔滔江水中一座永远的丰碑。![]() 继续前行就是通往八宿县城的一条平坦宽阔的柏油路,在临近八宿县城的白玛镇这一段路,如同穿行在五彩缤纷的画廊中,山体的不同部位因岩石中所含的成分不同,在太阳光照射下呈现不同的颜色,各显妖娆。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丹霞地貌不仅仅是由于不同硬度的石英砂岩石,被多年的风吹雨打和自然风化而形成各种奇形怪状山体。其实除了地貌的形状外,还有那艳丽的色彩。这一带山体的颜色如此丰富,将它取名为'七彩山'似乎名符其实。![]() ![]() 走过八宿县城,沿河公路两边的风景愈加漂亮,中午的阳光冲破云层洒在色彩斑斓的河谷中,形成一幅饱和度很高的风景长卷。山脚下的村子青稞金黄,油菜花香。一片片翠绿的草地与远处的雪山相映成画。山峦之间是平坦的高山草甸,洁白的云朵飘荡在山顶,在这里感觉到离天是那么的近,天上的云彩彷佛伸手可得,远处的雪山在向我们召唤。![]() ![]() ![]() 再向前就看见安久拉山的垭口。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安久拉山属于伯舒拉岭山脉,这里正是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的分水岭。翻越了这个垭口,也就由怒江流域进入了雅鲁藏布江流域。![]() 翻过海拨4475米的安久拉山口,进入冷曲峡谷,峡谷的尽头就是小镇然乌。下午五点钟我们到达海拔3885米的然乌镇。然乌镇很小,也很简陋,但可供住宿的地方可不少,我们选择在'滇藏明珠酒店'住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