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脏结是死证-《伤寒杂病论》学习笔记149 

 鉴益堂 2018-07-24
痞是仲景先师描述结聚的一个词汇,既有邪气结聚的心下痞,也有结聚后自我感觉发硬的心下痞硬,但都是刚刚形成的。本条的素有痞,则是长期存在的实物结聚,而且使脏器发生形状变化,其结果要嘛难治,要嘛死。

原文: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

“病胁下素有痞”,此痞与误用下法导致气结不一样,它是素来就有的,是慢性病,其实是胁下长期存在的硬结,胁下正是肝和脾的位置,左脾右肝,是肝脾的肿块,甚至是癌变。“连在脐旁”是因为肿得厉害,范围扩大到肚脐旁边,并且“痛引少腹,入阴筋”,引起下腹部疼痛,直至阴筋,指的前阴,外生殖器。“此名脏结,死”,这叫脏结,是死证。

在仲景先师整个《伤寒杂病论》文中,前面有泛泛而谈的“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似乎即将引出一系列脏结条文,但结果具体阐述脏结的只此一例,似乎不太应该。猜想脏结部分损毁严重,王叔和运用自己的中医知识,从残存信息整理出此条,但也有矛盾之处:此例的胁下,包括了左胁下的脾(胰)脏结,也包括了右胁下的肝脏结,二者症状肯定有不小差异,混为一谈,似乎不应该。从痛引少腹,入阴筋,更似肝脏结,因为那是厥阴经独有之处,如果本条改为“病右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肝脏结,死”,直接作为肝脏结,就没有矛盾。

桂林版可能就是看到这些矛盾,进行一些增补,提出的多个脏结条文,但从行文方式,药方等来看,可信度似乎不高。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u/19580943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