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黄汤的其他适用症状-《伤寒杂病论》学习笔记24 (转载)

 鉴益堂 2018-07-25

麻黄汤用于大多数不发汗的病症或有脉浮的脉象,并具有风寒感冒的一些症状,不一定必须麻黄汤证全部都出现,以下就是其中的一些适合使用的病例,

原文: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原文: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原文: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原文: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原文: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脉浮是用麻黄汤必定要有的,是太阳伤寒表实证第一辨证要点,脉不浮(浮且紧),肯定不能用麻黄汤,因为脉浮紧提示了正气能够抗邪于表,气血能够浮盛于外,提示了里气并不虚。但必须区别于虚阳浮越证的脉浮;脉数也是重要判据,多数情况是风寒感冒发热所致,是数而有力。同样必须区别于脉数而无力所主的虚证,应当分清“愈热愈数”、“愈虚愈数”、“愈寒愈数”之间的区别。确定了脉浮紧和脉数是表实证就可以用麻黄汤。

“脉浮细”是脉浮紧而变为细,细就是小,《黄帝内经》说"大则病进,小则平",提示了邪气正在逐渐退出身体,这时候“嗜卧”,就是经常患困、爱睡觉,说明表邪已经解除,也许感冒快要好了,也许寒邪向里深入,是个转折点。

如果寒邪向里深入,就会“胸满胁痛”,是少阳经受邪,少阳经气不利的表现,就可以确认寒邪已经越过体表,进入半表半里的少阳证,可以让病人服用少阳证主药小柴胡汤。

“脉但浮”,脉仍然是浮紧的,虽然已经过了10多天,病程时间比较长了,但还是需要“随证治之”,仍然用麻黄汤来发汗。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提示了麻黄汤证,“不发汗”也可能病人没有自汗,或者没有吃发汗药,或者吃了药无效,身体自卫功能可能会以血代汗,从鼻子出血以期驱邪。这里的“衄”已经提示必须发汗,这时候就应该赶快服用麻黄汤,即可解决鼻子出血,也可以令风寒感冒麻黄汤证痊愈。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条,“脉浮,无汗而喘”说明是麻黄汤证,但又有阳明证,阳明里实证。仲景先师反复说明了,如果病人确定有表证,即使也存在阳明证,在阳明里实攻下之前,一定要先解表后再攻下,以防寒邪内陷。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u/19580943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