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寒感冒是否加重的征兆-《伤寒杂病论》学习笔记3

 鉴益堂 2018-07-25

许多人受风寒邪气侵蚀而感冒时不喜欢吃药,以为“扛一扛就过去了”。事实上感冒初起时,微量的药就能截断邪气向里发展,否则病情发展下去的结果往往始料未及。比如邪气向阳明经(胃、肠)发展,往往热化产生便秘,久而久之变成慢性习惯便秘,甚至成为一辈子的痛苦;再如邪气向少阳(胆,三焦)经发展,则更可由此再向太阴(脾)、少阴(心、肾)、厥阴(肝)发展,产生难以预料的大病。其实所谓内脏病,大多数都是感冒引起,或者因感冒而埋下病根的,只不过多数人不知道而已。

风寒感冒没有及时治疗而截断感冒病程,或者治疗不利,却让邪气向里发展,使病情更为复杂的,仲景先师都称之为“坏病”,并提出邪气是否向里发展的判据:

原文: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原文: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外感病的第一日,太阳经感受了邪气,如果脉静,脉静是指脉没有什么特殊的变化,中风见浮缓脉,伤寒见浮紧脉,表示脉证相符,提示邪气不会传其他经。

“颇欲吐”即很想吐,标志着邪气传入传入少阳经,半表半里。少阳病是一个胆热气郁的证候,最容易犯胃,所以临床症状出现恶心、呕吐。呕吐是少阳病一个标志,进入少阳,还可能继续进入太阴、少阴、厥阴,形成坏证。

“躁烦”是阳明病的症状,阳明里热、里实、上扰心神,出现了烦躁,病进入阳明就不会再继续发展,最终往往产生便秘

“脉数急”与“脉静”相对而言,指脉象变得又快又急,脉象也已经发生了变化。

以上三者都提示了临床症状、临床脉证已经发生了变化,意味着邪气就要传经。

如果一个外感病已经过了二三日,没有出现少阳病,没有出现阳明病,那就是邪气不传经,说明传经或不传经,关键在于临床症状、临床脉证是不是有所变化。

上述两命题从文字来理解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在日数上就不容易理解。基本上大家都经历过感冒,从病邪入体到感冒症状消除,总得十来天,恐怕极少人感冒第一天就有恶心、呕吐,躁烦这些症状,而病情深入变化的实在不少,临床上第一天就能确定传经的及其稀少。

因此,有些人认为“一日”并非我们理解的一天,如美国中医大师倪海厦说“一日”是六天,山东刘东军在《易演伤寒论》中,通过易学推演提出“一日非一日”,而是“天寒入天位第一圈”。

对此我还是觉得十分困惑。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u/19580943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