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羽:给「雅俗共赏」一个理由

 私享艺术 2018-07-25


韩羽作品

韩羽:给「雅俗共赏」一个理由

文/王东声

在一些人眼中,韩羽的书画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一个代表。在另一些人限中,韩羽却被认为「大俗大雅」被人痛切地喜欢。

韩羽,就处于这两极评价之间。依前者的标准,「不合时宜」就是不按规矩出牌,未免旁门左道,不值一笑;后者则觉得韩羽不与人同,剑走偏锋,独树一帜。

事实上,韩羽的画是雅俗共赏的。虽然,他的雅俗共赏仍为众多人所疑惑。


韩羽,1931年出生,山东聊城人,中国著名画家、评论家、漫画家。1948年后从事美术创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邯郸农民报》、河北省美术工作室、《河北画报》、河北工艺美术学校编辑,河北工艺美术学校教员,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中国美协第五届理事和河北分会副主席、名誉主席,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曾获中国漫画金猴奖成就奖,鲁迅文学奖,全国封面设计优秀奖,全国插图优秀奖,布尔诺国际实用美术展铜奖。设计人物造型动画片《三个和尚》《超级肥皂》获文化部奖,首届电影金鸡奖,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丹麦国际儿童电影节银奖等。

人类文明史上,创造了太多五花八门的词汇。所谓的支派纵横,所谓的学说流布等等都是各自的说法而已。而每一种流派,或者每一种说法,都会鼓捣出花样迭出的名目,以旗帜鲜明地宣告自己出场。回望先秦、魏晋,回望文艺复兴,回望后印象主义之后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各色主义流派,无不风起云涌,花红柳绿。词汇也在不断变幻中,日益丰富多彩。

中国人关于审美高下的判断,也分门别类。

所以,宋玉为了说明「曲高和寡」之意,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喻之。黄休复分析画有「四格」,曰「逸、神、妙、能」者,分析其间层次有大不同。所谓雅俗共赏显然是造词者为了照顾大多数的审美品位而选择具有「折中」意味的一种说法就如儒家讲道德,讲修行,要不偏不倚,不逾矩的中庸之道在黄皮肤黑眼球的中国人审美意象中具有普遍性认知。

当然,具有普遍性只能说拥有太大面积的受众群体,却并不一定代表着绝对高度。


韩羽作品

齐白石的画,充满诗情画意,属于雅俗共赏的一类。作为自学成才的农民画家他明白诗境在自己绘画中应有的分量,他何等希望漂洗或者掩饰自己的出身与经验,希望改头换面向着「正宗文人」的审美趣味靠拢,于是37岁还要拜师学诗词。在近现代以来的画家笔下,齐白石也算是少有的能诗并不无趣味的一位,但其诗文老师王闿运却在私下里评价他这位弟子的诗是《红楼梦》里呆霸王薛蟠的一体。

再看傅雷的评价,在自己所处的时代里,除了齐白石、黄宾虹外,「余者皆欺世盗名」,而齐白石却「读书太少,接触传统不够」,唯一能够综合前人又构成自己面目的,「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齐白石这位被广泛认同的「人民艺术家」,在眼界高卓的傅雷那里不过轻描淡写。

在韩羽的词典里,雅俗共赏是一个难以企及却又必须攀登的高台。

韩羽作品

在韩羽的概念里,写作与画画,形同脚步,一左一右,相互伴随,甚至于,写作就是另外一种画画,画画也是另外一种写作,画余而有所思则记录之,写后偶生画兴而涂抹之,二者是不分家的。

于文艺诸事,于文学、书画之外的其他品位偏好,及其诸多趣谈,无不丰富着「韩羽」这个名字的形象张力。其创作,始终追寻一种巧夺天工的效果。其书,天真烂漫,既拙又巧。其短小精悍的杂文、小画,透辟世事的文人思维方式,也可谓是具有「绿色」而「生态」品质的一种体现。而其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的文风与画风,正是东方阴性哲学的一种典型闻释。


韩羽作品

十年前曾做一短文,日《启功与韩羽》,拙评韩羽,其中一段为:

韩羽是一个明知规则但不愿按规则办事的人。虽然未参加世界杯,但其「奇怪」的脚法却令场下的巨星们惊叹不已。虽然提到韩羽,很多人都说,其书法无非「野狐禅」,绘画多是小品,戏剧人物的题材也来自关良。然而,这或许正是韩羽的精明处。不为我法,哪得异法,不为异法,哪得至法。固然可以说,韩羽的画题材上同于关良(毕竟关良画得早),但这并不影响韩羽的特色。关良的线条凝重中见空灵,韩羽笔下洒脱而不失蕴藉,二人各有佳处。

比较二位长者:

同样起点,启功是从大路上走的,韩羽开始就往了深山的方向;一个偏执地走向规则,一个闲散地漫步游戏。同样「狡點」启功是一而往之的坚持,韩羽则何乐不为的任性。启功得益于古文字语言与对书画鉴定的研究,是一个正儿八经的「老学究」;韩羽则因了漫画的起手,因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就有了诙谐和讽喻的文字让人读,是个道行深厚的「老顽童」。一个阳刚品格,坚硬得有些滞重;一个阴柔气质,清迷中偶见潦草。启功叮嘱道:「好好走路哇,孩子们」,韩羽却说「别听他的,这边风景独好,我刚刚看过。」走进先贤的厅堂,启功充满了敬重礼教地一揖到地;韩羽则是径直走进去,东瞧瞧,西看看,并指着墙上的一帧立轴,歪头问那座椅上的老者,这是你画的?我不信。


韩羽作品

可以说,大俗与大雅,本身就是一种看似分别,实则暧昧的关系。二者对立统互补相生,不可分离。天上人间,云泥有别,清浊自现,如何放下,无非俯仰之间。物极必反,拙极奇生,极尽灿烂而后或许空悲,化运腐朽而后或许神奇。韩羽不是故意去选择形貌上的「丑」「拙」「怪」,而是天性使然。那种「不假修饰,任其丑朴」(皎然语)的美可能不够完善,「但见性情」但见艺术无限的丰富性,但见精神之美的深层阐释。只不过,总结起来,韩羽的方式与诸如「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的杜工部同属一个系列,其理念合乎诸如「大巧若拙」「大象无形」的老聃理论而已。

韩羽作品的特色,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戏曲」之题材。

关于戏曲,韩羽曾有一段描述,或可见其定位的初衷,「戏曲是稗官野史,娱人之目,益人以智,最为人们喜闻乐见。」「让戏曲人物现身说法,指驴说马,借古喻今岂不是最为便当?」他自小在戏台子底下窜来窜去,后又曾一板一眼地咿呀学唱,还有过一段粉墨登场的经历。与戏结缘使他受益终身。

近世专绘戏曲人物者,有称「南关良,北韩羽」,其实还有高马得。以风格论,三人作品各具千秋。关拙朴,高清扬,韩则洗练。

韩羽作品

其次,漫画之「性」。

据称,韩羽早年曾信誓旦旦地要成为「终生漫画家」。但后来却改弦易张,成为了纯粹水墨方式创作的国画家。但不难看出,漫画中思考问题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式及其夸张、幽默的形式语法,自然而然地潜流于他的国画创作中。

又及,以奇趣为宗。

东坡论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道为趣。」或以此评价韩羽的文风与画风再恰当不过。以「奇趣」为宗,是韩羽的风格,也是韩羽的理路。你读着他的文字,就如被牵引着,便望见一道门,只要你站到了门边,张望院里,你就会不由自主地进去。


韩羽作品

试举例

其一,如其于书法的认识,也有不合时宜之论,如「临帖如入虎穴,入得愈深,愈能得其三昧,直探骊珠。然穴中还有老虎,虽说可得虎子,却也有可能被老虎吃掉.。呜呼,这是哪档子逻辑?对于习书者,临习古代碑帖,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在韩羽看来,那碑帖则成了可能要吃掉自己的「老虎」。

其二,韩羽有一幅画,画的是一束瓶中的梅花,画题名日「画林太太」,并副题:「林和靖自谓梅妻鹤子」。——你不仅哑然失笑!古往今来,画美女者、画梅花者无数,可将这二者会于一处者,绝无仅有。


韩羽作品

其三,为自己的散文《夜路》画「大雾天插图」结果一张白纸,只在上面画了一个方框,边框外写了一句话:「漫天大雾什么都瞧不见」。可不是,夜雾茫茫,能见度超低,还能见到什么呢?

再者,文人画、写意性及其题跋。

写意性,就是抓其梗概,剔除杂质,删繁就简。表现在中国画、书法、戏曲、中医等领域,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在相通性。诗、书、画、印融汇为一,是文人画的最大特色。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优质体现,无疑是文人画中画面与题跋的相映成趣。


韩羽作品

这一点,也是韩羽作品的最大特色。他的画:秉承着文人画形神兼备的写意传统,尤其于画上长长短短的题跋更是匠心独运。——这,也是其分明有别于关、高之处。韩羽曾做过比较:「关良、马得先生是就戏画戏,我是逢场作戏。」「我画戏画,兴趣所在是借戏曲表达思想认识。」

由此,依古人之法「就近取譬」也好「皮里阳秋」也罢,韩羽认为只有用人们耳熟能详的事物来打比方,才能「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

总体而言,韩羽仍保持着一种老派文人的姿态,过得自娱自乐。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其所包含的大雅大俗这个命题,或者被淡忘,或者被忽略。

韩羽作品

他的艺术,貌似怪诞,实则俚俗,在俚俗里又蕴含了文人雅趣。他的方式,疏离于意识形态之外,逍遥于市井与阡陌之间。他分明站在我们普通人习以为常的另一端,与今天的美术阵营以及形似「阵营中的美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为从艺者提供了一个坐标,成为一份以「自性宁薄劣,独步乃幽偏」的识见与实践探照我们内心的参照:人生而自由,心存高远,然「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平静舒展的纸墨书页,汤汤水水的日常卜居,新茶老酒,在看似凡常琐碎之外,却可以别构一份灵奇。

当然,韩羽之意义,并不在于他能够创生出那么多令人解颐不已的画作与文章而是因为他能恰当地从对古典的阅读中跳脱出来,清风明月一般,以古喻今,以戏剧映照现实,以切近生活的角度读解古往今来之人、事、物。你说「野调无腔」也好「一超直入如来地」也罢,他那看似信手涂鸦的阐释,更像一面镜子,照见的或是我们这个时代,或是我们自己。


韩羽作品

看似轻描淡写一挥而就,其实背后往往充满艰辛。

因为有着「务去陈言」的信条,注定了韩羽对创作的要求是绝不能随随便便应付了事。因为「务去陈言」,无疑是要对庸俗进行坚决的对抗。看得出来,韩羽是在「榨汁」一样一点点「压榨」自己的思想行文遣句,大到一个创意,小到一个用字,乃至一个标点,锱铢必较,毫不含糊。个中滋味,惟身临其境者所能体会。以至于其文、画始终坚守「小品」之作,所着笔墨可谓「吝啬」有加。


韩羽作品

韩羽对自己的画曾有一段自述:「小时画画,觉着人不如我;而今画画,觉着我不如人。画了大半辈子,只是将俩字颠了个过儿。」

这不禁让人想起宋代禅门青原大师提出的参禅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扪心自问:我们此时,或者我们一生能够悟到哪一重?


韩羽作品

王东声,别署可庐。先后修业于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北京大学哲学系等。曾任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2012年调入北京理工大学。现为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艺术研究部主任、硕士生导师。

从事中国画创作、教学、艺文评论与美学研究。出版著述《本来没有艺术》、《不以为然——关于现当代艺术的一些批评与品读》、《非常书写》、《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精品系列·王东声卷》、《当代逸品·王东声卷》、《花绘历程·王东声水墨作品》、《艺概丛书·王东声卷》、《当代书法十家·王东声卷》、《名画家刻紫砂壶丛书·王东声卷》、《名画深读·苦铁道人梅知己:吴昌硕艺术人生》、《意象油画研究》、《虚室生白·董其昌心中的画与禅》、《中国绘画大师精品系列·董其昌》、《当代名家艺术观·尚扬:创作篇》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