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二门诊系列——癫痫再探因,带你秒杀结节性硬化

 渐近故乡时 2018-07-27

    偷懒好久,先恭贺下小青开了公众号“柳随风0916”,大神级别,必须推荐。整理了一下资料,发一例之前周二门诊碰到的典型病例,炒下冷饭。

    门诊接诊一名患者,家庭经济困难,就诊目的明确:一是想知道得了什么病,二是想知道能不能治。患者女25岁,幼时有头部外伤史。因发作性四肢抽搐伴意识不清就诊,伴口吐白沫,两眼上视,每次数分钟,共发作5~6次,就诊当地医院,动态脑电图示中度异动态脑电图(睡眠期可见多量痫样放电,以左颞、额 区为主)。头颅MRI平扫示1、左额叶异常信号影,考虑软化灶形成;2、脑内多发异常信号,建议增强扫描,除外脑炎可能;3、双侧上颌窦炎。诊断为“继发性癫痫”,予口服“卡马西平”治疗,未再出现症状发作,拒绝进一步检查。患者近期自行停药,就诊前几日再次出现类似症状发作。

    病例看似简单,继发性癫痫诊断明确,口服卡马西平有效,停药后发作,继续原处方治疗。癫痫病因考虑外伤或脑内多发异常信号,脑炎?复查头颅MRI平扫,+增强扫描?脑脊液检查?

    回顾一下四年前的MRI检查可见双侧大脑半球皮层多发异常信号。





皮层异常信号鉴别诊断


疾病谱庞大,进阶检查项目繁多,花费巨大,家属无力支付,探因陷于僵局。怎么破?

医祖扁鹊提出望、闻、问、切四诊法,望诊首当其冲不整虚的,讲俗点,这是“看脸”的时代。

此患者特征性表现,面颊部可见多发皮脂腺瘤样改变。面部表现+癫痫发作+皮层及皮层下多发结节,诊断基本明确了——结节性硬化。

再看四年前的MRI可见室管膜下多发结节影,进一步支持诊断。

回头做了个头颅CT示双侧脑室旁多发钙化灶,典型的烛泪征,支持结节性硬化。

患者结节性硬化诊断明确,建议完善TSC基因检测,家属拒绝。




相关知识推送

结节性硬化(tuberous sclerosisTS)又称为Bourneville病,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皮肤综合症,有家族性,发病率为1/25万,儿童多见,男性多于女性23倍。本病多器官系统可见错构瘤或结节,以皮肤、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为主,也可有肾脏、视网膜、心脏、脾脏、肺、胃肠及骨骼等全身多个器官系统受累。

临床典型三联征为:癫痫、智力低下和面部皮脂腺瘤,即“Vogt三联征”。本病的皮肤损害主要表现为颜面部的皮脂腺瘤,主要由皮脂腺、结缔组织和血管组成,多在45岁出现,发育期皮脂腺瘤增多,主要见于面颊、鼻、额及两耳际等处,为对称性散发,针尖大小黄红色透亮坚硬丘疹。中枢神经系统特征性病理改变为神经胶质增生性硬化结节,其主要表现为皮层或皮层下结节、室管膜下结节和白质病灶。皮层或皮层下结节是癫痫的病理基础,以额顶叶多见。室管膜下结节发生钙化的概率很高。结节可演变成肿瘤,发生率约10%~15%,大多数是发生在室间孔附近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此外,病变常伴局限性或广泛性脑萎缩。除上述常见皮肤和中枢神经损害表现外,其它较常见的还有脱失斑、牛奶咖啡色斑、色素性痣、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或多囊肾、视网膜星形细胞瘤或错构瘤、心脏横纹肌瘤、肺淋巴管肌瘤病、直肠错构瘤样息肉、指 ()甲床多发纤维瘤及皮肤血管纤维瘤等全身多个器官系统受累的表现。


美国TSC协会2008TS诊断标准:

确诊的TS:2个主要指征或一个主要指征加上两个次要指征;拟诊的TS:1个主要指征加上1个次要指征;可能的TS:1个主要指征或2个及以上次要指征。


    结节性硬化的CT表现是室管膜下高密度钙化结节,常多发且两侧分布,呈“烛泪征”,为TS特征性表现。

特征性MR征象是室管膜下结节、皮层或皮层下结节和脑白质异常信号灶。脑白质异常信号灶可表现为3种类型:⑴放射状线状T2WI高信号灶,此型最常见,从脑室或邻近脑室白质延伸至正常皮质或皮质下结节;⑵楔形T2WI高信号灶,尖端位于或邻近脑室壁而基底位于皮层或皮层下结节;⑶不定形或肿胀T2WI高信号灶,最少见。


治疗     主要为抗癫痫、抗增殖、免疫抑制及对症治疗。

 

目前癫痫患者首诊,除了常规脑电生理检查,针对病因学很多临床医生更习惯于直接行核磁共振检查,相较结节性硬化的典型CT征象侧脑室周围的烛泪样钙化表现(过目不忘),MR表现更为多样化,需认真辨认,结合临床表现,本病并不难被秒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