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7)[转载]近代象棋象棋发展概况

 高山流水乐逍遥 2018-07-30

 

对于象棋史的分期,尚未形成定论,但大多数人支持将1912—1956年划分为“近代”的说法。而将1956年创办全国象棋比赛以后的历史时期定为“现代”。

近代的象棋活动因受到多次国内战争及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早期曾有过“星星之火”,但终于无法形成“燎原”之势。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七年间,象棋活动才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为一个新的象棋发展高峰期的到来埋下了伏笔。

近代象棋活动开展得较为活跃的地区是华东、华北、华南,而上海、北京、广州则分别为以上三大地区的象棋活动中心。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期,象棋界曾出现过一点“红火”的迹象。这是以1930年9月中下旬在香港进行的“华东、华南分区大棋战”揭开帷幕的。这场“东南棋战”是中国象棋史上第一次两大地区间的棋艺对抗赛。华东方面的代表是上海周德裕、林弈仙,华南方面的代表是广州李庆全、冯敬如。

两地高手大战十六局,因实力相当,终以平局收场,华南主将李庆全独保不败纪录,被授予“无敌”荣衔。

当东南两队鏖战正酣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华北棋手亦跃跃欲试。次年初,华东、华北两地棋手又会师上海,进行“华东、华北分区棋赛”。

由周德裕、万启有组成的华东队,以20:12击败由赵文宣、张德魁组成的华北队。华东周德裕个人积分最高。由于当时华北地区有五省,华东地区则指江、浙两省,因而棋友们尊称周德裕为“七省棋王”。

1934年后,周德裕旅居香港数年。这一时期,他在穗、港与华南名手黄松轩、卢辉、冯敬如等进行了多次交流比赛。他与岭南棋坛盟主黄松轩的“龙虎之争”,是当时棋坛的“重量级决斗”。

由于实战机会增多,棋手们的实战水平自然“水涨船高”。这一时期,出现了相当数量的靠下棋谋生的职业棋手。他们除与水平相近的高手下“博采”棋以外,还与普通爱好者下让先、饶子的指导棋。

讲到近代的象棋活动,不能不提到谢侠逊先生的贡献。谢侠逊(1888—1987)不仅棋艺高超,更是一位杰出的象棋活动家,他组织、筹划了华东、华南和华东、华北两次大型的“区际”棋赛,编辑出版了《象棋谱大全》、《新编象棋谱》、《南洋象棋专集》等卷帙浩繁的棋艺巨著。《象棋谱大全》从1927年初版后至1950年,共印了九次,堪称一套“畅销书”。谢侠逊还曾于1935年和1937年两下南洋,使其声誉播及海外。谢侠逊第二次赴南洋时,全面抗战已经爆发,他是以国民政府“巡回大使”的身份到国外宣传抗日救亡的,他在国外活动一年半,募集到大量捐款,为抗日军民的艰苦抗战提供了精神上、物质上的支持。这位爱国的名棋手,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赞誉。

抗日战争爆发以前,各地区的知名棋手还有:华北孟文轩、那健庭,西北彭述圣,华东王浩然、周焕文、邵次明、张锦荣、张观云,华中吴松亭、罗天扬,华南钟珍、曾展鸿等,他们的棋艺在当时均属一流。八年抗战结束后,他们中的一些人贫病而死,侥幸活下来的则年事已高,棋艺老化。棋坛上已看不到三十年代那样的热闹场面。

新中国诞生后,象棋界出现了振兴的契机。这一时期,年富力强的棋手杨官璘、陈松顺、何顺安、李义庭、王嘉良等先后站到了棋坛的第一线。五十年代前期,他们在南北不同的战场,展开了一次又一次高水平的角逐,吸引了为数甚众的象棋观众。象棋活动逐步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