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浦东老地名 | 长人乡和它的社庙

 国民一员 2018-07-30

     长人乡,是一个古老的行政区域地名,历史久远。早在唐天宝十年(751)建立华亭县时,长人乡已是华亭所属22乡(后为13乡)之一,以后历经宋、元、明、清1100多年,长人乡一直存在。南宋初就在长人乡设下砂盐场;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分建上海县时,长人乡是划入的五乡之一;至清雍正四年(1726),上海县划出长人乡的大半土地建立了南汇县;嘉庆十五年(1810),又将南汇县长人乡的一小部分划建川沙抚民厅。一直至民国时期,川沙县还保留沿用这个来自远古的乡名。


(清 嘉庆)上海县全境图


        长人乡不仅延续时间久,而且境域辽阔。如今的浦东新区,大半在长人乡境内,整个南汇县全是长人乡地域,还不是长人乡全部。在唐代,长人乡计有十六至二十六,6个保、12个村,还管3个里(长人、将军、高阳)。而南汇县只划得浦东部分的十七、十九、二十,3个保以及十六、二十一保的部分,共169个图,其余包括十八保全部都在浦西上海县(今闵行区)境内。现在的浦东新区南部(老护塘以西、北蔡以东、杨家镇、王港以南地区),全是长人乡的十七、二十保地域,川沙堡城就建在十七保十二、十五图的东侧土地上。西北部从三林、杨思到陆家嘴,向东从洋泾到东沟、高行,这些另属上海县高昌乡。高桥地区属宝山县依仁乡。


        关于长人乡乡名的出处,在黄炎培主纂的民国《川沙县志》上,有这样一段注释:长读长幼之长,盖取易乾文言君子体仁足以长人之义。


川沙县志

?

        在原川沙县所属的长人乡东境,建有一座长人乡庙(先前称灶),是当地居民共同祭奉天地神灵和历史上一些社会贤达的场所,具体位置在川沙县城北门外的王家桥。从各方志上的零星记载看,这处社庙在划建川沙抚民厅时就存在了,因为在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已重修过。在清代和民国初期,这里是城内居民出北城门后的重要路口,大家沿着逶迤曲折的北门外街至长人乡社,向右过桥上老护塘往北去龚路、顾路、杨园各镇;向左过桥往西沿四灶去唐镇、张江等地。民国十四年(1925)上川铁路建成通车后,交通情况才开始改变。


长仁禅寺


        长人乡所处的地理环境,极为灵秀和独特,它是建在一座小岛上,四面环水,老护塘从东边来在此转折向北,并在拐弯处开了个水洞称王家水洞,这样就有5条水道会聚到长人乡社;南面来的通城河,西边来的四灶港,从水洞流入的御寇河,还有被小岛截成两段的运盐河,由此就形成了人们所说的“五龙抢珠”之势。对于这样的风水宝地,过去老百姓不敢在此居住,于是就共同集资造了这座长人乡社,借以祭奉神灵,祈求消灾避祸。同时为使绝地成通途,在其周边又造起了4座桥。除连接北门外街的小桥外,还有跨四灶港的人寿桥,上护塘的利济桥以及水洞上面的王家水洞桥。


长仁禅寺


        长人乡社于清咸丰七年(1857)和民国十年(1921)两次被烧毁,又两次重建和扩建。“文化大革命”时期部分佛像遭毁损,20世纪90年代修复后又重开放,并更名长仁禅院,至今仍有香火。


原文载于《浦东老地名》,唐国良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2007年。

作者 | 朱鸿伯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
?
长人乡,是一个古老的行政区域地名,历史久远。早在唐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建立华亭县时,长人乡已是华亭所属22乡(后为13乡)之一,以后历经宋、元、明、清1100多年,长人乡一直存在。南宋初就在长人乡设下沙盐场;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分建上海县时,长人乡是被划入的五乡之一;至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上海县划出长人乡的大半土地建立了南汇县;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又将南汇县长人乡的一小部分划建川沙抚民厅。一直至民国时期,川沙县还保留沿用着这个古老的乡名。
  长人乡不仅延续的时间久,而且境域辽阔。如今的浦东地区,大半在长人乡境内,整个南汇县(现南汇区)全是长人乡地域,还不是长人乡全部。在唐代,长人乡计有十六至二十一共6个保,12个村,还管3个里(长人、将军、高阳)。而南汇县只划得浦东部分的十七、十九、二十3个保以及十六、二十一保的部分,共169个图,其余包括十八保全部都在浦西上海县(今闵行区)境内。现在的浦东新区南部(老护塘以西,北蔡以东,杨家镇、王港以南地区),全是长人乡的十七、二十保地域,川沙堡城就建在十七保十二、十五图的东侧土地上。
  西北部从三林、杨思到陆家嘴,向东从洋泾到东沟、高行,这些另属上海县高昌乡。高桥地区属宝山县依仁乡。
  关于长人乡乡名的出处,在黄炎培主纂的民国《川沙县志》上,有这样一段注释:“长读长幼之长,盖取易乾文言君子体仁足以长人之义。”
  在原川沙县所属的长人乡东境,建有一座长人乡庙(先前称社),是当地居民共同祭奉天地神灵和历史上一些社会贤达的场所,具体位置在川沙县城北门外的王家桥。从各方志上的零星记载看,这处社庙在划建川沙抚民厅时早存在了,因为在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已重修过。在清代和民国初期,这里是城内居民出北城门后的重要路口,大家沿着逶迤曲折的北门外街至长人乡社,向右过桥上老护塘往北去龚路、顾路、杨园各镇;向左过桥往西沿四灶港去唐镇、张江等地。民国14年(公元1925年)上川铁路建成通车后,交通情况才开始改变。
  长人乡社所处的地理环境,极为灵秀而独特,它是建在一座小岛上,四面环水,老护塘从东边来在此转折向北,并在拐弯处开了个水洞称王家水洞,这样就有五条水道汇聚到长人乡社;南面来的通城河,西边来的四灶港,从水洞流入的御寇河,还有被小岛截成两段的运盐河,由此就形成了人们所说的“五龙抢珠”之势。对于这样的风水宝地,过去老百姓不敢在此居住,于是就共同集资造了这座长人乡社,藉以祭奉神灵,祈求消灾避祸。同时为使绝地成通途,在其周边又造起了4座桥。除连接北门外街的小桥外,还有跨四灶港的人寿桥,上护塘的利济桥以及水洞上面的王家水洞桥。
  长人乡社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和民国10年(1921年)两次被烧毁,两次又重建和扩建。解放后在“文革”时期部分佛像又遭毁损。20世纪90年代修复后重又开放,并更名为长仁禅院,至今仍有香火。
(摘自《浦东文史》2007年第四期,作者:南沙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