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董旄 发表于 2007-6-11
6:23:00 |
师生之间何妨多理解
我一直是个好学生,直到初中二年级第二学期的那一天。
那是快放暑假的时候。那天上午下了一场雨,农村的土路免不了要泥泥水水的。而正巧当天我穿了一双家做的新鞋——这在一个有五个孩子的家庭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我中午宁可挨饿也没有回家。
可是,一位教初三数学的老师(名字就免了,呵呵)进来了,说是要我去我们庄里的小卖部给他打点儿酒。我正为怕脏了鞋而挨着饿呢,当然不愿意去了。而且,他还说是让我去赊酒,记账,我就更不愿意去了。三说两说,那位老师急了:“你还是好学生呢?”
我也不甘示弱:“好学生也不是给你打酒的!”
然后,他就要拖我去办公室,我说什么也不肯,我们俩就僵上了。他的信条是:“我就不信我一个老师治不了你学生!”而我也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主儿,根本不买他的账:“你要是说出原因,就是你不拽我,我也去。但你就这么拽,别指望我能去!”虽然当时我的个子比现在还要矮得多,但牛起来劲儿也不小。他终究没有拽动,只好扔下一句“你等着”走了。
没想到到了初三,他教我们数学。因为以前的关系,他不愿理我,我也懒得理他,我的数学成绩可就直线下降了,最差的时候是全班倒数第三(我在初二期末统考中还是年级组第一呢)。要不是邵老师、梁老师他们几位,我真的连高中都考不上了。
现在重提旧事,倒不是对这位老师怀恨在心。我们是邻村儿,按辈份还得给他叫声“哥”。现在又遭遇搬迁,相见怕也不易,而如果见了一定也会如我的几个“仇家”一样,握着手涕泪交流的——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还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但是,我想,如果当时我们互相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尊重,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后来听别的老师告诉我说,当时学校来了几位客人,而酒喝到一半儿就没了。如果张老师和我说了这些,我一定会乐得效劳的,根本不用他说别的什么。而我也实在应该和他说清自己为什么没有回家,如果他知道我正挨着饿,怕也不会这样的盛怒。结果,他丢了面子,我没有考上学,也算是两败俱伤了。
所以,我想通过这件事,时时的让自己警醒,让自己遇事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考虑,然后再决定怎样做,不能想当然,更不能自以为自己是老师就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同时,我也会用此事来告诫我的学生,特别是那些行将小学毕业的学生,我是千叮咛万嘱咐,说了一回又一回——遇事不能得理不让人儿,不吃亏未必是好事儿;老师也是人,也有心里不得劲儿的时候,特别是中学老师很多,脾气秉性各异,千万不能意气用事,不然吃大亏的还是自己——不然我也不至于做一名合同制教师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和我的学生们将永远以此为诫,用我们的爱心与诚心构建一个良好的师生交往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