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45

 昵称30640555 2018-07-30
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原文:

131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方


大黄 半斤(8两=120克)  葶苈子 半升(熬,30克)  芒硝 半升  杏仁 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1.5-1.8克),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注解:

这一条讲结胸的治法。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病发于阳怎么理解?历来争议很多,这里说“反下之”,说明不能下,什么病不能下?太阳病不能下,所以从条文来看,这里的“阳”应该做表病来理解。


表病不能下,因为气血正向体表汇聚排解表证,若下之,气血被强行拉向内里,势必不能再兼顾表,于是表的邪气夹津液必定内陷形成结胸。这个结胸事实上是水热和邪气结在了人体的中间位置。


“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若发于阴呢?三阴病都不能下,若下了,便会形成痞块。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若是误下,气血还是会往上往表走,若能量不够走不上去,就会和邪气一起结在一个位置。从上下文的联系来看,这里的“痞”应该指的是藏结。

所谓“下之太早故也”的意思是,有表证是不能下的;哪怕同时有里证,也要先表后里,一上来就下,自然是下之太早。


“结胸者,项亦强”,我们前面说过,项强是因为脖子里的筋缺津液失养所致,当有表证的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结胸也会这样呢?其实原理是一样的,有表证,体表消耗大量的能量,颈筋失养;有结胸,人体也会调集大量的能量去攻这个结胸,颈筋也会失养。所以说,“下之则和”,将结胸下了,就不会项强了。


所谓“柔痓”,在《金匮要略》里有专门讲到,是一种缺少津液引起的筋腱的痉挛反应。


治结胸的大陷胸丸很简单,只有六味药。大黄,芒硝是攻下的,事实上不论是结胸,还是宿食,瘀血,痈脓之类,都可以用大黄,芒硝来攻下。杏仁是起宣散作用的。这里主要来说说两味新药。


葶苈子,《神农本草经》上说“味辛,苦,寒,主癥瘕结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尤其擅长破痰之结,泻水之实,所以治痰治水的方子里会用到它,比如治肺痈和支饮的葶苈大枣泻肺汤,治腹水的已椒苈黄汤里都有它。


后面的加减法里说还要用到甘遂这味药因极峻烈,偏性极强,被列入毒药的范畴。甘遂的用量很少,所谓“一钱匕”,据汉代衡器的考证,大概就是一两克。这味药就算很少的量吃下去也会痛泻不止,只有严重的结聚或者腹水才可以用它,一般的结胸不要用,阴证更是禁用,阴证的腹水用甘遂来攻很容易致病人速死。本方里的白蜜是缓和甘遂的毒性。后面讲的十枣汤里用大量的大枣和甘遂一起煮,也是为了缓和其毒性,亦为顾护中气。

就这个大陷胸丸来讲讲治实证的问题。治实证,诸如结胸,痞鞭,胸肋满痛之类,《伤寒论》里的方法一言以蔽之就是“辛开苦破”。也就是说用辛开合苦破这两类药:


辛开药,也可以叫疏散药。比如小陷胸丸里的杏仁就是典型的疏散药,取其辛散之气把痞结散开;葶苈子也有辛开的作用,开水之痞结。小陷胸汤里的疏散药是栝楼,能宽胸散结;小柴胡汤里治胸胁满痛的辛开药是柴胡和半夏,柴胡疏通,半夏化坚结。此所谓“辛开”。


“苦破”指的是苦降和攻破两个方法,是将痞结引而下行降下去或破下去。苦降药主要是黄连,黄芩这两味苦寒药。大小柴胡汤用的是黄芩;小陷胸汤利用的是黄连;泻心汤里是黄芩,黄连同用、这两味药只降不破。攻破药还有甘遂,这个力量太峻猛,是不可以轻易用的,除非很严重的坚结证,而且必须是偏阳证,也就是病人的元气和津液不虚的情况下才可用。癌症也好,肝硬化腹水也好,如果对证是可以用这味药的。栝楼这味药疏散和苦降的作用兼而有之,所以用途较广,结胸,胸痹,胸痛彻背这样的情况都可以用,比如小陷胸汤,栝楼薤白白酒汤。


原文:

132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注解:

结胸证,脉浮大的不可下,如果下了容易死人。因为脉浮说明病在表,有表证不可下,要先表后里,这是大原则;《伤寒论》说的大脉是一种虚脉,就是脉大而虚,事实上是津血虚的虚亢之象,当然也是不能下的。

原文:

133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注解:

这里的烦躁是指津血虚的烦躁。相比烦而言,躁是津血更虚的证,偏向于躁乱的情志反应。这里应该是简文,联系上文看,意思应该是,津液虚已至烦躁的也不能下,下之也会死人的。


《伤寒论》部分药物剂量换算备注:

1斤=16两=248克=液体250毫升

1两=24铢=15.625克

1斗=10升=2000毫升

1升=10合=200毫升

半夏一升=130克

吴茱萸,五味子一升=50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附子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强乌头1枚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约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如果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建议参考胡希恕,刘希彦版本《伤寒论》,必会受益匪浅!


人人都可以成中医,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