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6 “创造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

 拉普拉丝 2018-07-31

要回答“为什么要创造性阅读?”等于被要求回答“为什么要阅读”,因为,没有“不创造”的阅读,所有的阅读都是创造性阅读。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论域内,对这个问题所作的最切要的答案是:它是一种语文学习行为,它的目的,就是要学会阅读。比如,阅读《一次大型的泥石流》。学生主要的目的不是了解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一次什么样的地质灾害,泥石流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危害、如何防止等。在语文课中,学生阅读《一次大型的泥石流》,主要目的在于学会阅读《一次大型的泥石流》及其同类文本。“创造性阅读”所“创造”的,应该是学生的“阅读素养”——学会阅读某一具体选文及其同类文本的素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的途径是“对话”——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相互吸收了对方的一些元素,发生了“变异”,出现了新的元素,建构了一个新的与阅读素养相关联的意义结构,这就是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造性阅读”的本质

 

任何阅读,都是“个性化阅读”。根本就不存在“不个性”的阅读。学生作为阅读主体,与阅读客体文本之间,能生成一个怎样的意义结构,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文本为意义结构的建构,提供了什么样的材料,二是学生自己拥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百科知识和语文知识)可以从文本中“看见”什么样的材料。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的“个性”,不是指向学生“思想感情的个性”,而是指向学生的“阅读个性”。

“阅读个性”,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个性化的阅读经验——经历了什么样的阅读。一方面是指“读了哪些书,读了书里边的哪些东西”;另一方面是指“在什么场域(具体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时的文化、社会和制度背景)下读了什么”。

二是对文本的个性化态度。“态度”是指“期待什么”。取“创造性阅读”的态度,是期待通过阅读创造出新的“阅读成果”;取“探究性阅读”的态度,是期待通过阅读探究未知领域;取“批判性阅读”的态度,是期待通过阅读作出某种评价和判断。

三是阅读文本的个性化方式——更多地指无优劣的之分各式“阅读习惯”。有人习惯先粗读,再精读;有人相反,喜欢先精读,然后再把握概要。从学生的角度讲,“有自己的(好的)阅读习惯”就是“个性化阅读”。

“个性化阅读”的三种教学形态:

一是鉴赏性阅读教学,主要文本对象是文学作品。若文本对象是非文学作品,则需要把它当作文学性作品来看,当作文学作品去教。教学内容,集中于文本的文学特质上。这一类阅读的个性,表现在每一个学生对文本都有自己的审美偏好。教学成功的标志是:是否让学生喜欢上这一篇或这一类文章。

二是应用性阅读教学,主要文本对象是实用文章。教学内容应落在正确处理好“文本”和“待以解决的问题、决策和结论”之间的关系上。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性阅读教学成功的标志是,学生是否学会了利用这一类文本达到某种实用目的的知识、策略与技巧。其个性化内涵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利用该文本达到自己的实用目的。

三解读性阅读教学,其对象可以是文学文本也可以是实用文本。教学内容集中在掌握文本传达的信息和学会解读这一类文本上。解读的目的,在于建构一个意义。从学生的角度讲,他们一是要理解文本提供的信息,二是要知道文本是“如何提供信息的”。解读性教学的个性化内涵,在于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对文本作出自己独特的解读,并创造出新的意义。解读性阅读教学,在文学文本中有更广阔的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