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演绎(二)三阳同病

 司徒号南 2018-07-31


人的病,形形色色,成百上千,各不相同。没有两个人的病是完全一致的,就象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


因此,要治疗这些复杂而又多变,各不相同的疾病,的确是一件挺难的事。


然而呢,我们中国人是有智慧应对疾病的。几千年来,中医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治病疗伤,始终保持了中华民族人口的数量优势,为种族的繁衍生息和国家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华文明的智慧,最高明的地方,就在于发现了宇宙万物,包括生命体运行的“道理”,或者叫真理。


《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道”者,是运行的轨道。在“形而上”,所以看不到。“理”者,是运行轨道留下的物质痕迹。在“形而下”,可以看到。


比如气血,气的运行是“道”,看不到;血的运动,是“理”,可以看见。


西方医学呢,只是看到了血液的运动,它们不知“道”,这是气的运行推动的结果。反而认为只是心藏跳动的压力使血液流动…


那么,为什么给人装上三十瓦的心藏起搏器,却只能躺在床上维持生命,而人的心藏只有零点几瓦的功率,人却可以蹦蹦跳跳呢?


实际上,血液的运动就象汽车在行走,气的运行才是汽油燃烧的动力,心藏只是个马达,点一下火而已。


而中医呢,是既看到了血液的流动,还知道后面有气的运行来推动血液。并且还知道气运行的路线(经络)、驿站(穴位),甚至也知道穴位在几时开,几时合…


甚至于,还知道这个运行的气,包含着相反相成的两种属性,古人称为阴、阳。


进一步,还知道阴、阳是由一分为二而产生的。在一之前,不是零,而是道!


这个道是什么?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事物的发展变化反过来看,反其道而行之,就会见到气象万千的世界,原来在根本上是相同的,都归于道。


天、地、人都在同一个道中,当然是天人合一了。


复杂的宇宙世界竟然是如此的简单。

这种思维,就是大道至简的智慧。


实际上呢,并不是我们这些常人能够见得道,而是我们的祖先,老庄、歧黃等圣贤们,反观内修,见道证道后,传承给后人,代代相传下来。


作为炎黄子孙,能够享受到祖先智慧的庇荫,我们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幸运的人。

继承和知道这个真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并有责任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传承下去。


因此,我们应当知道、悟道、践道、行道、证道、传道。


按照思维抽象的层次,我们就可以把事物抽象成为六十四类(卦)、八类(卦)、五类(行)、两类(阴阳)。


当然了,无论你分成几类都可以。但前提是,同一类的事物必须具有某一方面的共同性质。


比如树叶,可以按照叶子的形状,分为针叶类和阔叶类;也可以按树种,分为松、柏、槐…


比如人,可以按照男女,分成最简单的两类;也可按男女老少分成四类;也可以按照工农商学兵分成五类…


但是,不论如何划分,每一类必须有其共性。


这就是大道至简的思维方式。


道可以概括为一切事物的本源。

若能知此,便是《易经》、《道德经》的智慧了。


中医学,作为道家五术之一,治疗疾病的思维也是如此。


首先要具备大道至简的思维方式,从简开始,逐级逐次展开,就可以执简驭繁,治疗万病。


比如,先把一切疾病分为阴阳两个病,叫阴病和阳病。

那么,任何疾病的根本原因,都可以概括为阴阳不调。


比如,太阳病中风,其阴阳不调的具体形式是什么?

是“阳浮而阴弱”。

怎么知道阳浮、阴弱的?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这就是其可知的表现。


所以,凡是有发热、出汗,再加上脉浮、恶风,四者具备,就是桂枝汤的主证。你就用桂枝汤去治疗,一准儿没错。


若四证具有其中二证,中病也会过半。


别管老女老少,也别管什么心藏病,更年期等等,这些都是西医的病名,没有用。中医只认证,不认名。


为什么要加上脉浮?

脉表现的是气血的位置,只有浮起来,气血在表,才有出汗的可能呀。


为什么加上恶风一证?

你可以这么简单理解,仲景不是叫“太阳中风”吗?就是说已经中了风,当然怕风了。


同理,“太阳伤寒”,已经伤了寒必然恶寒。


这也是区别中风证与伤寒证的关键之一。


顺便说,太阳温病呢,既不怕风,也不恶寒,反而怕热,也是已经温热了,当然怕热。


这即是太阳病三种类型的简单区别方法。


若阳气长期飘浮在外,不能入里,则阳不入阴,严重了就会失眠。所以,这种失眠,桂枝汤就能治疗…


实际上,阴阳不调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太阳中风只是其一。因此,要再分阴阳。


再分一下,比如我们按照仲景的分法,把阴阳各分为三,就成为三阴和三阳,起个名叫六经。


为了便于使用和传承,再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太阴。


这样,人的所有的病,就可以归纳为这六种病。三种阳病,三种阴病。

这就是病的基本单元。

而每一种病,都具有共同的病证,即六经病的提纲证。


其它所有病,都是这六个病的进一步细分,或相互叠加而已。


比如,太阳病可以细分为三个,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这是细分。

太阳病了,少阳、阳明也病了,就称为三阳并病,或合病。这是叠加。


治疗,要根据六经病提纲,先辨病证。这样,任何一个病,必然会被定位在这六病之中的某病。


然后,再去辨方证,以锁定治方。


这样,治病似乎就变的简单了。


把这种道的思维,应用于治病,就是道医,也称古中医。这就是以张仲景为代表的道家医学的伟大之处。


可叹的是,当今的中医绝大多数已经走向歧途,真正的古中医思维几乎湮灭了。


还有一类,是完全把中医作为商品,进行商业化运作。其理念和目的已经成为只为挣钱而不为治病。


吾切身的经历,曾经受邀进入过几个打着学习中医的幌子谋财的微信群,以互相交流学习为名义,只发去一篇文章,但一会儿功夫,就被群主移出,是怕我影响了它们给群员洗脑以及商业推广。

资本的丑恶嘴脸立刻暴露无疑了。


在当前这样的环境下,中医能治好病就怪了。


好在吾不是医生,也不以医为业,只是个业余爱好。所以,这样的小挫折,难以影响我久经历练的挫商,又倒乐的逍遥自在,不用再看那些个为了谋财,而变的狰狞的嘴脸了,乐得清净。


年龄大了,但恶作剧的心偶尔还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当是娱乐了一圈儿。


尽管当前中医的问题很多,但我对未来古中医的恢复和继承充满了信心。随着我国对中医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人民不断地觉醒,少花钱治好病才是硬道理,肯定会渐渐深入人心。



回到主题,再看伤寒。


同病,指两经以上的阳经或阴经之间的并病、合病。


《伤寒论》中,两经以上的同病,仲景分别称为并病、合病、俱病。


并病,是一经先病未尽,又传另一经。

合病,是几经一齐病。

俱病,互为表里关系的两经同时受邪,称为两感,也称俱病。


仲景在六经辨证中告诉我们,人体有三个通道:表,里,半表半里。


三个通道可以分别解病:

表病从表解。用汗法,邪从汗中排出。


里病(上、下)从里解(上、下)。用吐、下法,邪从口中、肠道排出。


半表半里病从半表半里解。用和法,邪从小便排出。


那么,如何从三个通道排除病邪呢?


仲景在书中条文的字里行间,还有条文的背后,费尽苦心告诉我们,治病要围绕着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规律,顺其自然,用药物帮助人的本能去治病。


因此,为了顺应人的运行规律,必须要遵循相应的法则。


如果把《伤寒论》疏理并归纳一下,主要的大概有以下几条:


一、治病总则:

1、三阳病先表后里。


2、三阴病先里后表。


3、阴阳同病先阴后阳。


4、三阳同病治从少阳。


5、三阴同病治从太阴。


二、阳病治法:

1、三阳同病(太阳、少阳、阳明),或二阳同病(太阳少阳,少阳阳明、太阳阳明),只要有少阳,就应该主治少阳。


2、太阳阳明同病:

一般原则是先解表,再治里。这是常法。

若阳明重太阳轻,要太阳阳明同治;若阳明急迫,则要先治阳明。这是变法。


三、三阴同病治从太阴:

甘草干姜汤为祖方。

加附子为四逆汤。

加附子去甘草为干姜附子汤。

加参、术是理中汤(丸)。

这是太阴病的主方,也是基本方。

在此基础上,可以演化出其它的太阴病方子。


四、三阳同病治从少阳:

三阳同病,或二阳同病有少阳病,主治少阳。

小柴胡汤为主方。

兼太阳病加桂枝(七个兼证之一)。

兼阳明病加石膏。


以上只是原则性的结论,原理的论述先从简了。


三阳归于一阳,三阳病就是阳病。

以阳统阴,既是《易经》、《内经》的原理,也是治病的法则之一,这就是“阳中求阴”的原理。


因此,首先应该详细归纳一下阳病的治法。


为简单明了,以图示之。


关于图的三点说明:


一、三阳病中,有一个情况值得重视,就是阳明病常常与太阳或少阳同病。特别是太阳与阳明并病或合病最多,病情也复杂多变。


从图中所列治方的多少,也可以看出这个特点,这与人的生命运动规律与疾病的传变规律有关系,值得思考。


单纯的阳明病,仲景叫正阳阳明,主证是“胃家实”;从太阳传入阳明的,称为太阳阳明,主证是“脾约”;从少阳传入阳明的,称为少阳阳明,主证是“大便难”。


仲景的这种划分方式,与太阳病划分为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三类,概念完全不同。


太阳病的三种,都是太阳病。而阳明病所列的三种,太阳阳明实行上就是太阳阳明同病,少阳阳明就是少阳阳明同病,并非纯粹的阳明病。


所以,在图中单独列出,归于三阳同病的范畴内,并且基本上列出了仲景的所有方子。


二、关于三阳同病,主治少阳,主要列出了常见的三个少阳的方子:小柴胡汤、黄芩汤、黃芩加半夏生姜汤。


其中,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是黄芩汤的加味变化方,本质上还是属于黄芩汤。


因此,主治三阳同病的少阳方实际上主要是两个方,小柴胡汤和黄芩汤。


对此,身边曾有人大有疑问。因为看了许多解读伤寒少阳篇的文章,总在讲少阳病有柴胡剂八方,就认为只有柴胡才主半表半里。而黄芩汤方中并没有柴胡,君药是黄芩,余药为芍药、甘草、大枣,能主半表半里的少阳病吗?

进一步问,甚至还能主三阳同病?


能,毫无疑问!


首先,小柴胡汤与黃芩汤是姊妹方。

小柴胡汤和黄芩汤均来源于《汤液经》的六神方之一,即阴旦汤。

小柴胡汤来自大阴旦汤去芍药;黃芩汤来自小阴旦汤去生姜。

关于这个源流,以后抽空再详述。


既然是大、小阴旦汤的减味方,所以两方所治病的方向无疑是一样的,只是病轻重的区别,小方治轻病,大方治重病。


第二,黃芩汤之君药,正如其名,就是黃芩。而黄芩的作用层面就是里、半表半里。其性味苦寒,主降,清热。

在小柴胡汤中,黄芩退位让于柴胡,是作为臣药来辅助柴胡,也是此用。


黄芩与黄连同用,是伤寒中常用的药对。二者主要的区别有二,一是黃连主要作用于里的层面;二是黄连的清热能力更强。


俗话说,“苦不过黃连”,“哑巴吃黄连, 有苦难言”, 来形容黄连之苦。所以,黄连是所有药品中最苦的一味药。

辛开苦降,苦寒的黃连自然是清热燥湿的首选。


但用于少阳病,黄连则爱莫能助,其不主这个区域。所以,就只有黄芩了。

因此,黄芩汤自然就是少阳病之方,而且是除柴胡剂之外的主要少阳方子。


实际上,柴胡剂以外类似的少阳方还有不少,待有时间再谈。

比如泽漆汤,主治痰饮在半表半里的咳逆。


第三,至于黄芩汤能否治三阳同病,只要翻开《伤寒论》第一七二条,一看便知。


本方不但主三阳同病,还多见于所谓的急性肠胃炎、急性的痢疾等。


三、关于太阳少阳同病,与少阳阳明同病中,均有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方。


此方是小柴胡汤的加味变化方,不是仲景原方。主治太阳温病,以及少阳证兼阳明内热的烦渇证。


在柴胡剂八方中,也有一首治渴的方子,叫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

但是,此方所治之渴,不是因为阳明病内热造成的渇,而是由于津液枯燥所致。所以,去逐饮的半夏,加润燥解渴的瓜蒌根(天花粉)。


石膏甘寒,主降,清热。其所治为因热而致的烦渴。烦者,热扰心神而烦也。


这是两方的区别。


小柴胡加石膏汤,现代应用很广泛,特别是用于温病方面的治疗。


现代人饮食不节,往往过量,小儿不知饥饱尤其如此。

几千年来一直处于半饥半饱的脾胃,在近几十年突然享受到了如此之多的美味佳肴,当然消受不起。


吃的多,吃的好,运动又少,所以过多的热量消耗不掉,多发温病,特别是儿童。


内热,是温病的根本原因,外因之热只是诱因而己。


过食不仅易得温病,造成的营养过剩还会导致超重、肥胖。

久而久之,糖尿病、三高症、心藏病、心脑血管病等等出现了,都与此有关。


总之,不论吃什么山珍海味,超过身体需要的部分,都是垃圾,都可以转化为病。


站在宇宙的角度看,人不过是个能量转换装置而已。


太阳的核裂变能量,以光能的形式,转变为动植物的化学能,人吃进去,转变为以动能为主的多种能量方式。消耗不完的就会转换为热能,留在身体内为患。


所以,轻证的温病,不需治疗,禁食一两天,或减食禁肉,一般会自愈。

小孩不能自控,成人应该做到。


所以,节制饮食,合理饮食,在当今社会的健康概念中,就显得非常重要。

千万不要把你一百岁时才该吃的东西,提前到六、七十岁就吃完结束。


对于温病,吾常以此小柴胡汤加生石膏汤来治疗,尤其是小儿温病。

若表证偏重者,则用麻杏石甘汤。比如小儿肺炎一类。

或将两方合而化栽使用。


对于此方的应用,听听胡希恕老说的吧:


“小柴胡加石膏,这个最常用。石膏一般加45克至100克,起码45克。石膏难分解,量小不管用。麻杏石甘汤本来治“汗出而喘”,如果石膏量小,则反而出大汗。

(1)治普通感冒、流感及一般急性传染病。

表证消失之后,病人“脉浮细而嗜卧”,恶心呕吐,胸胁满,可以用小柴胡汤。

如果再口干舌燥,薄白苔(不水滑),渴,头痛,头晕,口鼻干如冒火,应有里热,可加石膏。

(2)小柴胡加石膏还可以治:

腮腺炎,耳上下肿,淋巴腺肿,乳腺炎,只要未化脓,马上见效。(3)小儿肺炎而显柴胡证,非常好使,吃奶的婴儿都可以用。”



附:三阳同病一案


小儿男,6岁。

面色不华,有热色;时不时挤眉弄眼;晚上睡觉觉热踢被,气粗声重,有中度鼻塞,呼吸不畅,打呼噜,磨牙;纳呆;已两日未大便。


分析:

面有热色,恶热,气粗声重,鼻塞,打呼噜,是太阳温病。

挤眼,察问平时看手机、电脑过度,引少阳相火上炎于目,所以眼睛发干,或眩而不舒,故本能地挤眼以润之。应该是少阳病。

纳呆,两日未大便,是阳明病。

磨牙,暂时不能作为确定证。


三阳同病,主以小柴胡汤;因为是太阳温病,再加生石膏;又因表、里证较重,再合麻杏石甘汤。


北柴胡24 黄芩9 人参 9  炙甘草10法半夏13 生姜9 大枣3枚

麻黄10杏仁3 生石膏20

(计量单位:克)

日三服。


当日早上一服,午睡时出汗,气粗声重、打呼噜、鼻塞大减。

次日早,大便通,食欲开;面色转白润;挤眼、夜晚磨牙减轻。


上方共服一副,表解里通。现主证已变为挤眼、夜晚磨牙。转方用柴胡桂枝汤加生石膏,调和阴阳,疏通气机。


北柴胡12 黄芩5 人参5 炙甘草3 法半夏7 大枣1枚 生姜5

桂枝5 白芍5 生石膏15

日三服。


上方服一副后,磨牙进一步减轻,挤眼变化不大。停药,待自行恢复。


若几日后挤眼、磨牙仍不愈,应考虑有情志因素,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试应。


嘱咐近期要适当限制食物,控制肉类,减少看手机、电脑的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