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讲座 | 《爨龙颜碑》临摹解析(13)

 陇上撷英斋 2018-07-31

  3.同旁之变

  同旁处理变化也是临习碑刻时要体会的重点,从中可见证书丹者的功力。此处主要选择了《爨龙颜碑》中的“竖心旁”“草字头”“四点底”“言字旁”“三点水”“走之底”“戈钩”“单人旁”“绞丝旁”等九个常见偏旁,尽可能地将其中细微的变化分辨出来。

  (1)“竖心旁”

  以“情”“憧”“愠”三字(见图一、图二、图三)为例,因为右侧部首不同,所以会有一些调整变化。“情”字“竖心旁”中竖画稍短,突出“青”部,右侧点画也收缩,与“青”部稍长横画遥相呼应;“月”部稍向右移,形成疏密变化。“憧”字的“竖心旁”高于右侧,竖画粗壮醒目,左右两点连写且极力伸出,动态感十分明显。“愠”字“竖心旁”竖直方正,但起笔自左而右,与“憧”字的自右而左正好相反,左侧点画方正醒目,右侧略有示意,与右侧部首尽显分合离合之妙。

  (2)“草字头”

  以“叶”“薄”“慕”“蕑”四字(见图四、图五、图六、图七)为例。“叶”字的“草字头”竖向笔画两笔皆宽方,横笔相对较细,右高左低,是有动态感的。“薄”字“草字头”的粗细差不多,拉开了间距,使字中间留出空隙,气息空灵,从而避免了因笔画繁多而易于沉闷。“慕”字的“草字头”采用简化后的横画连起来的写法,也可能是风化原因,但就目前效果而言,中间“日”部收紧,字由此跌宕多变。“蕑”的“草字头”拉开间距,笔画尽量短促,同时因为风化原因,左轻右重,形成对比,整个字也形成了虚实对比。

  (3)“四点底”

  以“烈”“无”“熙”“勋”“然”五字(见图八、图九、图十、图十一、图十二)为例。“四点底”要求一气呵成,变化难度较大。“烈”字四点粗大,拉开间距,中间两点靠近,“无”字四点皆为三角形,自左而右逐渐变小,也非常有意思。“熙”字的四点圆一些、长一些,“勋”字四点相对较小,间距大一些。“然”字四点中,自左而右逐渐升高,第一点朝左,其余右侧三点朝右行笔,由此可见,细微之处,方能见精神、见真功夫。

  (4)“言字旁”

  “言字旁”中的点画处理通常是方入尖收,大头在上,造成一种泰山压顶的气势,首笔横画的倾斜角度以及轻重不同,再结合右侧部首,形成一种对比变化。“记”字(见图十三)的“言字旁”笔画相对均匀,左右两部分保持一段距离,似离反合,左右分量均等。“试”字(见图十四)的左右偏旁部首粗细对比反差较大,“言”部笔画虽少但极粗,特别是起笔点尤其巨大,长横画压住了“式”部伸过来的横画,左右团成一气,“戈”钩的伸展,保持了平衡。“诚”字(见图十五)的“言”部点画保留了刀痕,整个字显得精神抖擞,除第一笔横画稍长外,下方两横和“口”部基本等宽,所以整个字极为宽博,明显从隶法中来,左右不相避让,自然舒展。“詺”字(见图十六)的“言”部笔画粗壮有力,先声夺人,因为左高右低,“名”部中“夕”的写法也随机应变,从而保持了平衡,造险而又破险,复归平正。字中间留空,气息空灵,这样的处理在唐楷中几乎是难以想象的。“计”字(见图十七)“言”旁的起笔点是竖向的,用以呼应右侧“十”部的横平竖直,别见意味,其中“言”旁的第一横拉长,“十”部的横画也拉长,但是有错落变化,丝毫不冲突。整个字以横平竖直的笔画居多,非常端庄大气。

  (5)“三点水”

  “三点水”的变化也是比较多的,相似度高的有第一个“清”字(见图十八)以及“汉”“源”二字(见图十九、图二十),三字中的“三点水”前两点小、第三点长,但将此三字细加对比,仍有细微差别,在点的方向、大小、长短等方面略有差异。“泽”字(见图二十一)“三点水”中的第三点极为细长,而且带有一定的弧度,一下子使得字变得飘逸生动起来。“滞”字(见图二十二)中短笔画较多,所以“三点水”中的三个点都较短,营造出特定的趣味。“河”字(见图二十三)的处理不禁令人想到《爨宝子碑》上的“河”字,右侧“可”部的横画穿插到三点之间,颇为大胆,也因此而别具一格。“流”字(见图二十四)为借用行书写法,二、三点粘连,同时将右侧部首中的短画也相应地处理得短一些,且形成一定的排叠效应。第二个“清”字(见图二十五)明显不同于以上诸字,三点皆略有延长,且呈现辐射状,使左右部分紧密有致,正所谓“因字而化”。

  (6)“走之底”

  “走之底”由三个“零部件”构成,即起笔点、“了”部,还有平捺。毫无疑问,起笔点决定了此后的走势。“遇”字(见图二十六)整个字的笔画都比较方锐,“走之底”当然要统一,才能成为完美的一部分,点画自内而外行笔,捺画方锐尖利,极其醒目。“道”字(见图二十七)起笔点主向为之一变,“首”部左移,捺脚延长,形成疏密对比关系。“述”字(见图二十八)整体上笔画粗细均匀,不突出任何一部分,同样成为完美的整体。要注意,字中笔画虽然少,但每一笔都有提按变化。“退”“邈”“遮”三字(见图二十九、图三十、图三十一)的“走之底”较细长,但又有一些区别。“退”字整个字形笔画都比较细,也显现出难得的清秀之面目。“邈”字平捺画角收笔不自然,显然与风化有关,临摹时适当调整。“遮”字“走之底”非常有特色,起笔处的“了”部就很垂直,与平捺画几乎就是直角,收笔处猛提,自然上翘,并无延伸的捺脚,与《宝子碑》可有一比。“匪”字(见图三十二)的“走之底”带有弯弧,隶书的趣味就出来了。“迩”字(见图三十三)有《石门铭》中同字的风姿,形成大部包围的笔势,此乃用笔至得意处的结果,绝非是风化剥蚀所致。“追”字(见图三十四)“走之底”则是标准的行书写法,尤其是“了”部的处理极为精彩,全字笔画皆硬朗劲挺、方直锐利,独此一处放出曲笔、圆笔,对比强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