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王阳明不必跪着学

 GPF生活教育 2018-08-01

王阳明这几年大火大热,至于什么时候火的,为什么这几年这么火,我不知道。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们现代人看古人,往往觉得古人实在太伟大了,有好些都是圣人,我们现代这些俗人一辈子再怎么努力都赶不上。

有必要这样吗?

王阳明可以“格”了程朱理学,为什么就不能有人把王阳明给“格”了?

牛顿那么伟大,牛顿力学三大定律不也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失效的吗?

爱因斯坦那么伟大,为什么在微观的量子领域就不灵了?现在的科学家有谁能保证“相对论”将来不被推翻?

所以我们不必跪舔“王阳明”;当然更不要为“格”王阳明而“格”王阳明。一切都要实事求是,独立思考。

最近看到一个最新的学说,叫“目的论行为主义”,简而言之就是,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要听其说什么,而要观其做什么。

比如:一个人说我知道减肥要少吃多运动,我会做的。

然结果是依然“冰箱不空,誓不成佛”。

换了王阳明,王阳明会说,你应该为此好好反省!所谓“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王阳明讲的是“心”。

而根据“目的论行为学”,甭管“心不心”的,你做到了,我就判断你对这个“知识”是掌握的。

你看,“目的论行为学”是不是简单得多?

“目的论行为学”是纽约大学石溪分校退休教授霍华德·拉克林的最新理论。

拉克林和王阳明都认为思想应该反映在行动上。如果没有反映到行动上,那就说明你不是真有这个思想。

而区别是,王阳明认为思想很重要,因为思想要指导行动。

而拉克林则认为应该只看行动,行动以外的思想并不重要。

我个人比较同意拉克林教授的观点,因为简单,足够简单,就像宇宙看似很复杂,其实都是“粒子”一样,很简单。

我在达尔文“自然选择”的理论里也找到了相应的理论基础。

人有“利己”,也有“利他”的基因。“利己”就不说了,太简单,太明白。

“利他”就是帮助他人。

利己和利他可以这样下定义,帮助自己之外的任何人都是利他。这个定义重点在,对行为的确定之上,而不问动机。

我们当然知道行为和动机从来都是交织在一起的,但为什么不把定义主要的对象界定为动机呢?

因为他人的动机你是搞不明白的,所以我们干脆过问行为,而不过问动机。

你看,重点是“行为的确定”,而不问“动机”。

这句话什么意思?

所谓“行为的确定”就是拉克林教授的只看“行为”,只看“结果”,就靠最终的结果来判断你。

而不问“动机”,这个动机就是王阳明说的“心”,不问,没用,太复杂。

最后一个问题,王阳明的理论和拉克林的理论哪个更好?

我自己的答案是:修自己用王阳明,“定位”其它人用拉克林。

王阳明的理论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是不可观察,不可证伪的,所以只能拿来修自己。

你说你心里“想瘦”,你也说嘴上“享受”,到底是“想瘦”还是“享受”只有你自己知道,所以“想瘦”就修王阳明,“享受”就吃巧克力。

而对于其它人来说,你最初说了什么其实并不重要,最终只要看你是“想瘦”还是“享受”就可以了。

转发即赞赏

在这个公众号突破两千万的时代,我想互联网最不缺的就是资讯,但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我不会每天更新,也没那么多东西写。就像我公众号的介绍一样要反省人生,而我又喜欢哲学,所以就用哲学写写想法,我是大米,希望你能喜欢我写的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