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始作俑者,活该报应

 昵称31728201 2018-08-01

始作俑者,活该报应

略有点中学历史基础的人都知道,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史实却不是这般简单,关于韩非子,还有更多的细节教科书没有告诉你。

01、师门叛徒

韩非子师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且和李斯是同学。也就是说,韩非子是正宗的儒家弟子,却成了法家的代表人物,是不是觉得历史和大家开了一个玩笑?离经叛道,是大一统以后才有的观念。改换门派,在春秋战国时期算不了什么。况且荀子本身在借鉴其他各家的基础上,对儒学有所丰富和发展,是孔子身后的八派儒学之一。所以,韩非子继承了老师这一点,虽然其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但是对于道家也颇有研究,《韩非子》一书中有“解老”“喻老”等篇目。

02、口吃的大师

在大众的印象当中,诸子到处行走,拜谒王公贵族,一个个肯定是能言善辩,侃侃而谈,韩非子作为法家代表,更应该是雄辩家。很遗憾,历史又跟大家开了一个玩笑,韩非子是一个口吃,说话不利索,谈不上能言善辩,这也是韩非子发奋著书立说的原因。有思想,虽然不能用嘴表达出来,但是完全可以用笔写下来。他的作品,也就是我们后来见到的《韩非子》一书,共计十多万字。

 

03、老同学坑死你

非常可惜,韩非子倒霉就倒在自己的著作上了。他想要在韩国推行法家的治国思想,虽然韩王没有采纳,但是韩非子的一些文章却慢慢流散出去,一直传到秦国。嬴政看到《五蠹》《孤愤》,大为赞叹,说如果寡人能见到此人并与之交游,死了也没有遗憾。李斯作为老同学,大概也有举荐之意,说这是韩非所写的书。嬴政闻听大喜,加紧攻打韩国,想要得到韩非子其人。韩王也得到消息了,万般无奈之下,让韩非出使秦国。关于嬴政见到韩非的细节,史书没有更多的记载,大概嬴政只爱其文词而鄙其口吃吧,最终没有被信用。

 

这时候,出来两个挖坑的,一个是老同学李斯,一个是姚贾。韩非到秦之后什么地方得罪了李斯,不得而知,倒是韩非曾经赤裸裸大骂姚贾,鄙视他这种靠做贼而上位的人。两个怀恨在心的人,在嬴政面前进了几句谗言:“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嬴政耳根子软,还真就听从了他们的话,把韩非子下到监牢。李斯生恐韩非死的慢,提前让人送去毒药,让韩非自杀,韩非想要陈辩,对不起,没机会了。等到嬴政醒悟过来,派人前去赦免韩非的时候,韩非已然饮鸩身亡了。人死了,也救不回啦。嬴政童鞋很愧疚:对不起啊,小韩,寡人一定会好好安葬你,修坟立墓,让你永垂不朽。

 

韩非子成也文章,败也文章。《韩非子》共计二十卷五十五篇,究竟如何呢?很遗憾,对于法家思想,羊羊非常鄙视,因为法家讲的是法制其实还是人治,因为总有人凌驾于法律之上,没有严密良好的监督系统,可操作性太强,离真正的“法治”还有相当的距离。当然,对于君王而言,对于权谋之臣而言,《韩非子》可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权谋斗争,为君、为臣之术,都给你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于后世这是大祸害。

 

《韩非子》这部书,羊羊私意以为,其价值更多的表现在文学和史学上。就文学而言,《韩非子》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寓言故事和成语,至今仍在使用,诸如自相矛盾、三人成虎等等。就史学而言,《韩非子》保存了一些春秋战国乃至西周及其之前的传说、史料,对于今人研究先秦史学有一定的帮助。比如《韩非子》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子贡以为重,问之仲尼。仲尼曰:“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则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也,虽刑之可也。且夫重刑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其所易而无离其所恶,此治之道。”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商朝法律的严密。

 

貌似战国的这几位法家人物都挺惨的,商鞅如此,韩非子亦然。一部《商君书》,一部《韩非子》坑害了多少国人,死在他们理念之下的古代冤魂何止千万。自己下的套,自己总结出来的坑人理念,到头来,都用到自己身上了。商鞅被车裂,韩非子被毒杀,纯粹的报应!正如《红楼梦》中所言“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