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父母总想控制我?”

 东山高山图书馆 2018-08-02

作者:代义佳




爱是如何变为控制的?

一、任劳不任怨的母亲


演员朱雨辰最近“火了”,在一档节目中其母亲对他的独特教养方式引发争议——朱妈妈一边拼命为儿子付出,以至于步步紧跟到片场照顾朱雨辰的饮食起居;一边又用自己为儿子的付出来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工作。


每当朱雨辰对母亲的意愿稍有违背,她便开始施展“苦肉计”,强迫朱雨辰服从。当朱雨辰大学毕业选择在北京发展时,朱妈妈见到儿子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我怎么这么没出息,儿子要这么离开我”。面对母亲的哀怨和无助,朱雨辰只能退一步,带着妈妈一起在北京生活。



朱雨辰家庭的遭遇在中国并不鲜见。许多父母都在通过这种方式“控制”着自己的孩子:用自己为子女的付出作为“筹码”,逼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从吃饭穿衣到就业结婚,他们不停干涉子女的选择和生活,张口闭口就是:“我为你......你都不能......”,抱怨孩子不懂得感恩,不体谅他们的辛苦,以此迫使孩子就范。


他们很难一直感到满意和快乐。没有哪个孩子会一直顺从他们的意愿,他们也为自己无处不在的抱怨感到内疚和懊悔。他们控制了孩子,却也被孩子“控制”了——自己的身心都被吸附在孩子身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被用来服务于孩子,却迷失了自己。


二、“过度控制”的背后是共生依存


心理学认为这些“控制型”的父母其实是共生依存者,意指让他人的行为影响自己,而自己又会去强迫性影响他人的人。他们的影响对象可以是孩子,也可以是成人;彼此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伴侣、兄弟姐妹、师生、亲子等等。


最初,共生依存被用来形容一种为了应对滥用药物或酒精的问题人物,即那些酒精、药物依赖者,他们身边的配偶、子女或恋人发展出的不健康的生活模式。


随着心理学专家对共生依存问题研究的深入,发现存在这个问题的人不在少数。慢性病人的家属、问题青少年的父母等等,甚至是一些专业人士——护士、社工,以及其他存在“助人”特点行业的人都很可能存在不同程度共生依存的问题。在缺乏关系界限的中国家庭当中,这种共生依存则更为常见。


一位朋友曾说:即便自己已经大学毕业、独立生活,却依然会时常担心父母在家里有没有吵架拌嘴。打电话发现老爸一个人在家,放下电话就就开始焦虑:他们最近有吵架吗,会不会打起来?最近会不会又在闹离婚?妈妈又离家出了吗?


这位朋友常笑着说:就算长这么大了,依然会担心父母吵架离婚,在家里小心翼翼处处讨好,生怕他们板着脸、不开心。然而,总是事与愿违,以至于自己变得身心俱疲,一面对父母就想到满腹委屈无处诉,整天闷闷不乐。


三、如何判断我是不是共生依存者?


共生依存者热衷于“照顾”。他们自认为有责任照顾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当别人出现问题时,便产生焦虑、同情和内疚的情绪。当自己的帮助对他人无效或是没有得到积极反馈时,他们会烦躁甚至是愤怒。


共生依存者大多自我价值感低。他们会将每件不好的事都归咎于自己,不断挑剔自己的各种毛病,认为自己什么也做不好,所以自己不值得拥有快乐、幸福或是其他美好的事物。他们只有在帮助他人的时候,才能感受到自我的价值。然而,当别人为他们付出时,他们更多的是感到不安和内疚。


共生依存者普遍存在强迫倾向。共生依存者常因他人感到极度焦虑,担心不切实际的问题,总在审视他人,试图找到别人的过失。他们害怕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害怕让事情顺其自然的发生,一旦事情失控会诱发他们无法处理的恐惧。


这只是一些“共生依存者”可能存在的行为和感受,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检测量表,很难有具体的标准来区分一个人是不是共生依存者,且每一个个体的表现也都有不同。


比如,有的“共生依存者”还会常常感到愤怒,也认定这种愤怒是身边那些被帮助人造成的。但是他们又往往倾向于压抑自己的愤怒,认为如果表达自己的愤怒,别人就会离自己远去。



四、假如遭遇共生依存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就是共生依存者,又或者发现自己的身边就有一些“共生依存者”。当关心、帮助变成了一种强迫性行为,当热心变成了无所不管的照看,如果一个人忙着照顾别人却忽视自己,那么他就有可能存在共生依存的问题。


对于生活在人际关系中的我们而言,每个人都需要学会判断自己是否已经存在共生依存,以及自己是否因此困扰。如果发现自身已陷入“共生依存”的泥淖,就需要自己决定是不是要做出改变,何时改变。


这里我们归纳了几种途径:


1、尝试抽离

共生依存者常常会陷入一种过度卷入: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全都集中在身边的人和问题身上。然而,如果我们把自己固着在他人和他人的问题上,就等于我们和自己隔离开,失去和自己的联系,逐渐无法思考、感受和行动,直到失控。


因此,我们需要试着学会抽离,把自己从他人和他们的问题身上抽离出来,放手让他人重新领回自己的责任,让他们为自己负责,我们不能解决那些属于他们的问题。


2、学习接纳

共生依存者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就是“愿望的破碎”,“期待的落空”。共生依存者会对身边帮助、照料的人产生一些期望:你应该可以很快好起来吧!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应该变得乖一点吧!然而往往事与愿违,不但可能没有变得更好,反而还在变得更糟。


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现实让人抓狂,我们常被接踵而至的问题弄得筋疲力竭,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只有冷静、理性的思考,才能真正处理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应该学会接纳,只有接纳了现实,接纳自己的问题和感受,我们才有力量去改变现状。


3、直接表达

共生依存者很多时候会小心翼翼,去取悦、讨好别人,去缓解内疚。然而,这样的表达方式很可能会让自己和别人的交流中充斥着那些被压抑的感受、别有用心的动机、低自我价值感和内疚感。久而久之,习惯了这种拐弯抹角,我们总是言不由衷,心中所想根本不是口中所言。


我们为此一次又一次的做着自己并不想做的事,帮着自己并不想帮的人,既然如此,不妨学着简洁些,不要总是拐弯抹角的说话。去和别人谈谈自己的问题,向别人表达真实的自我,直接表达我们真实地感受。


不管“共生依存”是谁造成的,是谁的错,我们存在“共生依存”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解决我们的问题应该是我们自己的责任。那么改变就应从照顾好自己开始。


参考文献:

[1]贝蒂. 放手 : 走出关怀强迫症的迷思 :how to stop controlling others and start caring for yourself[M]. 北京 :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