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那么想当个好妈妈,为什么孩子越来越糟糕?

 静易净明 2018-08-02

如果一个妈妈是完美无缺的妈妈,这个孩子在长大之后得人格障碍或者是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会非常大,这是我经多年临床后得出的结论。


这个结论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当一个妈妈要求自己完美的时候,她就会把自己的不完美的毛病投射给她的孩子,因为妈妈没有办法承受自己做得不完美之后导致的屈辱感。


而孩子因为需要依赖妈妈才能得以生存,所以他们不得不认同这个不完美的毛病,从而就变得越来越糟糕。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为什么看到很多完美无缺的妈妈,不管是从哪方面看都很好的妈妈,她们的孩子却一塌糊涂的原因。


而60分的妈妈,反而是最能够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妈妈。因为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妈妈和孩子都承受了一部分的不完美,这样压力就不会在一个人身上, 那么在妈妈和孩子在这个关系里待着的时候,就有一种舒服的、轻松、好玩的感觉。


那怎么做,才是60分的妈妈呢?


我们先说一下不好的妈妈。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婴儿在周围没人的情况下,爬到了高一点的地方,在他四周一看发现了危险的时候,他就哭了起来。


糟糕的妈妈就是在婴儿感受到了最大的恐惧和绝望的时候还没有出现,这个妈妈就是糟糕的妈妈。


完美的妈妈是什么样的呢?是在这个婴儿刚刚爬上去,还没有感到任何恐惧的时候,因为这个妈妈她会一秒都不停地盯着婴儿,一旦婴儿的行为预示着有危险,完美的妈妈就会把婴儿抱下来。所以,她让婴儿丧失了一次体验自己的焦虑和恐惧的机会。我们可以想到,一个孩子如果在完全没有威胁的情况下长大,他可能在人格上是多么的弱不经风。


60分妈妈的照顾是这样的:

就是在这个婴儿到高处之后,在感觉到了极度的恐惧并且要达到绝望的时候,妈妈走过来把他抱下来,让他回到安全的环境中,这个就是60分的妈妈。


在这种状态下,婴儿既体验了他应该体验的关于安全和危险的东西,同时也体验到了自己逐渐增长的失望的情绪,但是没有到绝望的状态。


所以如果一个妈妈反复这么做的话,孩子就会有这样的渗透到人格层面的信念,那就是:在我的情况变得最糟糕的时候,一定会有人帮我,而这个可以成为ta内心里非常强大的信念和力量。



也就是说,60分妈妈的做法的关键点在于,能够先体会到孩子的情绪,然后再采取相应的行为。其中,体会两字是重中之重,这既是对妈妈最低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


接着,说说什么是体会。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咨询师也要去体会来访者,才能与来访者一起更好地工作。但是干我们这一行的,动不动就想玩点招数来改变别人,不过对方的潜意识能感觉得到,来访者会觉得:你是为了满足你作为咨询师的自恋,而想改变ta,而不是真正地想拔其苦给其乐。进而导致来访者抗拒咨询。所以,当我们放弃想要改变对方的愿望的时候,这个时候才是体会的开始。


比如你失恋了,就会不舒服。然后我立即邀请你去看电影、喝酒,想把你从那个状态中拎出来,这样的做法不是体会。体会是让你一个人呆着,我自己一个人玩去,过几天再说。在这几天里,你也许自己想改变了,接着我又感受到你想变化的这个部分,然后跟你说:我们一起出去玩一玩吧。看到了吗,这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体会。


如果换种说法的话,体会就是一种侦查对方的手段,即我把自己变成你,然后体会一下你的处境之后,我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是怎么回事。这种状态,只有在一种情况下能够达到,就是这个人能够在心理上跟另一个人保持一段距离。


但是,跟孩子保持距离,这对妈妈们来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特别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所以,英国的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曾给天下所有的妈妈一个建议:要在孩子开始恨妈妈之前,妈妈先下手为强地恨孩子。这个恨,就是一种把孩子推开的力量。


有人可能要问,你们这些心理学家是不是有点无聊,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妈妈对孩子的恨,好像有一点挑拨妈妈跟孩子的关系,你们这样做居心何在?


我非常严肃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这样做的目的的确有一点挑拨妈妈跟孩子的关系的味道,但就是这种被挑拨的关系,才是孩子能够继续健康的成长的前提。


如果一个妈妈只能够觉察到对孩子的爱,而不能够觉察到她对孩子的恨和抱怨的话,她就可能会从心理上把这个孩子吞噬,使得孩子没有基本的呼吸空间,这个孩子以后真地可能会得严重的精神疾病。


再换一个角度来说,假如一个母亲,觉得自己百分之百地只爱孩子,她就会为自己在孩子面前肆意妄为、为所欲为、想怎么样干就怎么样干找借口,然后她真的会这样干。有好多妈妈,甚至没有问过自己的孩子,妈妈应该怎么做,才是好妈妈。我们在临床中看到太多这样的案例。


有一次,一个女性听了我的课之后,回去就问她21岁的女儿,说:“你能不能告诉我,我怎么样才是一个好妈妈?”这个女儿想都没想,说:“你少管我一点,你就是一个更好的妈妈了。”少管一点的意思就是,你如果带着一点点对我排斥和恨的话,那么我们之间的距离就更远了,而我就更有可能做我自己。大家都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做自己,而不是在别人过近的距离的逼迫下来活着。


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就是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对孩子有一点恨的话,并且能够把它表达出来的话,那相当于对孩子的成长给了温柔的一推,而这一推,就可以制造真正的健康的人格。


意识到对孩子的恨,便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好了,道理懂了,具体怎么做呢?


美国布雷尔顿教授首套在国内发行的系列书——《应对孩子的愤怒与攻击》、《给孩子立规矩》、《二孩心理》,这套书或许对妈妈们有帮助。


这套书很棒的地方在于: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列举了生活不同场景中的处理技巧,不同年龄与阶段的孩子,处理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语言平实,情景丰富又有代表性,没有半点理论概念,相信所有的父母都能看懂,且明白该如何做。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就此书组织一个为期21天的读书会,邀请工作室咨询师付丽娟、张聪、沈娟,以及传播师成员谭露、苏金刚、欧阳翼和么利华来分享读书和育儿的经验和感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